焦袁熹

- 姓名:焦袁熹
- 别名:字广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金山(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61
- 逝世日期:1736年
- 民族族群:
焦袁熹(1661~1736年),清学者。字广期。金山(今属江苏)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穿穴经传,于诸经注疏,皆有笔记。其说《易》,专主义理,说《礼》,推言礼意,而于《春秋》尤邃,独酌情理之平,立褒贬之准,谨持大义,刊削烦苛。性至孝,事亲著书,不求闻达。乡荐后,自以为自己“非用世材”,遂不会试。李光地、王顼龄俱以实学通经荐,以亲老固辞。后铨授山阳教谕,仍不赴。平生心师陆陇其,不名不字,而不走其门。参与纂辑《明史》,因持论与王鸿绪不合而辞去。曾自作《经生歌》云:“章句微细,必无豪贤,可哀载!说经铿铿,乃毕吾之余生。”(《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志不近名,学问笃实。著有《春秋阙如编》、《此木轩四书说》、《经说汇编》、《读四书注疏》、《太极图说就正编》、《太玄经解》、《潜虚解》、《九歌解》、《纪年略》、《经世辑论》、《杂著》、《谈佛秉赘语》、《尚志录》、《诗文集》二十余卷。
猜你喜欢的书
牧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36卷。姚燧撰。《牧庵集》原本久已亡佚,今存36卷本,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吴善序、泰定元年(1324)张养浩序。张养浩序是为江西省臣准备刊印姚燧文集而作。吴善序是为江浙行省所刊印姚燧文集而作。据吴序,50卷本《牧庵集》收入赋3篇,诗222篇,序38篇,记53篇,碑铭墓志140篇,制诰58篇,传2篇,赞15篇,说11篇,祝册10篇,杂著13篇,乐府124篇。今存36卷本《牧庵集》,内容要比原本少四分之一左右。其各卷所收是:卷1为祝册、诏制,卷2为诏制,卷3—4为序,卷5—9为记,卷10—12为庙碑,卷13—25为神道碑,卷26为碑、碣,卷27为阡表、阡碣,卷28—29为墓志铭,卷30—31为传、行状等各体文,卷32为赋、五言古诗,卷33为七言古诗,卷34为五言律诗及七言律绝,卷35—36为词。卷末附录有刘致所撰的姚燧年谱。本集编成后,又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四部丛刊》据以影印编进初集。
说篆
印学论著。清许容著。一卷。共九则: 其一为文字起源, 归为六书; 其二为文字初创, 古文降而为大篆、小篆、隶、草、行、楷之衍变; 其三为欲法诸书, 先求执笔; 其四为欲书之时, 当心正气和; 其五为既明笔法, 后可刻印; 其六为刻印之道在文法 (指篆法)、章法、笔法、刀法, 指出 “惟浅、显、典三字,刻印之妙诀也”; 其七为字有增减之法, 当有所本, 不得杜撰; 其八为印文配合须得章法, 写数十方, 择而用之, 次得笔法, 然后用刀; 其九论用刀十三法, “以上刀法, 全在用刀之时, 心手相应, 各得其妙。” 为当时一般泛论。辑入 《篆学琐著》、《历代印学论文选》。
还丹至药篇
还丹至药篇,原题“悟玄子贤芝膺图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据篇首作者序文,自称名膺图,字贤芝,号悟玄子。修炼五金八石二十余载而无成,后遇至人授以秘诀,始见神功。本篇中收录其七律诗十首,述修道之辛勤,叹真诀之难得,颂还丹之神功。谓金丹以真铅真汞为本。从其丹诗看,作者当为宋人。《宋史‧艺文志》着录「悟玄子《安神养性方》一卷、《箧中方》一卷」。疑即此人。
月明和尚度柳翠
杂剧剧本。南海观世音菩萨净瓶内的杨柳枝因偶污微尘,被罚往人间,在杭州作风尘妓女,名为柳翠。三十年后罗汉月明尊者化成风魔和尚,经过三次说法,使柳翠醒悟,同时坐化升天。金院本有《月明法曲》、《净瓶儿》二本,内容应与此剧有关。《度柳翠》杂剧现存的息机子本、《元曲选》本和《柳枝集》本均未录作者姓名,至清李调元在《剧话》卷下始提出其作者为李寿卿,后姚燮《今乐考证》亦主此说,并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到王国维《曲律》卷二把《度柳翠》杂剧列在李寿卿名下,遂为定论。李寿卿为元初杂剧作家,《录鬼簿》记他为“太原人,将仕郎,除县丞”,并且和纪君祥、郑廷玉同时,作有杂剧十本,基本上是历史剧和佛道剧。
中国通史(第二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二册收入了秦汉至隋统一时期。共为六章,分别叙述了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和南朝、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兴亡、经济概况、文化概况和各族间的交往与融化。
高旻寺规约
《高旻寺规约》是来果老和尚住持高旻寺三十余年,“眉毛拖地,深虑法门晚秋,惟恐后之来哲行止无依持”而写的。《高旻寺规约》包括:客堂规约、库房规约、禅堂规约、丈室规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周详备至,体现了一代高僧的殷殷悲心。而从《高旻寺规约》中我们大致可以窥探出——高旻寺之所以兴盛,正是在于他们的僧人严持戒律,恪守规矩,以道自娱,淡泊处世,并且深信因果,福慧勤修……他们愉悦地畅游在佛法的汪洋大海中,而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