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
  • 姓名:费尔巴哈
  • 全名: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
  • 出生日期:1804年7月28日
  • 逝世日期:1872年9月13日
  • 民族族群: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1823年进海德堡大学神学系,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1826年转到爱尔兰根大学,1928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该校任讲师。1830年由于发表《论死与不死》,揭露基教督教义的虚伪,受到宗教人士的攻击,后被迫离开大学讲坛。1837年迁居布鲁克堡村。1860年全家迁居纽伦堡,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1872年4月13日逝世,葬于纽伦堡。他最初是个黑格尔主义者,后来经过人本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他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之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肯定自然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因此人能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他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指出自然宗教的神和基督教的上帝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的自身本质的虚幻反映,神学的秘密就在于人本学;黑格尔的哲学,就是“思辨神学”,“是理性化和现代化的神学”,因此,黑格尔哲学同宗教神学一样,都是“颠倒的人本学”,应当抛弃。但由于他的唯物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把人理解为脱离具体历史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因此造成了他的哲学的许多严重缺陷:他批判了有神的宗教,但又鼓吹一种新的“爱的宗教”,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他虽然较深刻地批判了宗教神学,但并不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及其本质,因而也就不能指出克服宗教的途径;他把客观世界只看作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首先把它看作是实践的对象,因而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却连同辩证法也给抛弃了。总之,他的哲学仍然没有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其中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摒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辩证物唯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宗教本质讲演录》等。

费尔巴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司空集

王司空集

诗文集。北周人王褒撰。一卷。褒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本传称他“识量渊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文”工书法。梁武帝喜其才艺,以弟鄱阳王萧恢之女妻之。梁元帝时官吏部尚书,左仆射,江陵陷落后入北周,历官司空,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时年六十四。梁元帝时,常侍宴赋诗论文于左右,曾作《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梁君臣文士,竞而和之,多为凄切之辞。入周之后,因长于文学,为字文氏所见重,终身未得南返。诗《渡河北》写秋天渡河北上沿途所见,悲凉感伤。前人认为他的诗与庾信齐名,实则不及。然其文名颇高。原有集,已散佚。是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诏、表、启、书、序、箴、铭、碑、祭文、文等近三十篇;乐府、诗约五十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读书后

读书后

明王世贞(1526—1590)撰。八卷。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是书原为四卷,乃其侄王士騄校订。《四部稿》及《续稿》中均未载。后吴江许恭又采录《四部稿》中题跋之文为一卷,《续稿》中读佛经之文为一卷,读道经之文为二卷,遂并为八卷。卷首有陈继儒序,卷末有徐亮、王士騄跋。陈序比之为吕氏《读书记》,晁氏《读书志》有明启祯间刻本,《四库全书》本。

乐律全书

乐律全书

中国明代朱载堉(1536~1611)著。此书是一部乐、舞、律、历的百科专著。它由《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律吕精义》、《操缦古乐谱》、《族宫合乐谱》、《乡饮诗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灵星小舞谱》、《圣寿万年历》、《万年历备考》、《律历融通》15种著作汇刊而成。始刻于1595年、印于1606年。朱载堉是明代乐律学家、算学家,青年时因悲痛父亲无罪入狱,筑土室于宫外,潜心研究学术。后父亲复爵,他仍钻研学问直至终生。在《律学新说》(1584年作序)中,他提出“新法密率”,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数学理论,从乐律学理论上解决了十二律之间律高差不均等的问题,为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提供了律学理论基础。此外,《乐律全书》中对中国乐律学理论体系、乐器制造、异经管律、有量记谱、音乐教学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现存常见的版本是《万有文库》影印明万历原刻本。

载酒园诗话

载酒园诗话

诗话。清人贺裳撰。三卷。裳字黄公,丹阳(今属江苏)人。康熙初诸生。生卒年未详。著有《红牙词》,并有《史折》等历史著作。此编约十五万字,为清人诗话中之巨制。今本分为“卷一”(附补遗)、《载酒园诗话又编》(评唐诗)和《载酒园诗话》(评宋诗)3部分。书前有署为“通家教下弟眭修季”的序文。卷1分“诗不论理”、“用事”、“考证”等小题讨论诗理、评论诗话;“又编”以后则以大量的篇幅评点唐、宋诗人。正编一卷,又编四卷,凡五卷。正编以论述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技巧为主,兼评宋、明两代的诗论著作。又编则纵评唐、宋诗人诗作。论诗主张理与辞相辅而行,反对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和谢榛《诗家直说》中论诗“专重音响”的倾向。

鸿猷录 [标点本]

鸿猷录 [标点本]

明高岱撰。十六卷。起自元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部为亲兵,止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宣布仇鸾罪恶,以纪事本末体记明初至中叶历史,分为六十事。记明太祖削平群雄、北伐中原、攻取元都、封赏功臣等二十二事,成祖靖难之役、五次北伐共九事,其余记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民族斗争以及镇压农民、流民、边兵起义。主要取材于前人记述传志及疏奏案牍,意在颂扬朝廷武功,故以记军事为主。每事之末附有较长史论,意在颂扬国家武功及总结军事得失。《国榷》常引用书中的见解。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本。

史通通释

史通通释

清人浦起龙撰。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以疏解唐人刘知几《史通》,故名。二十卷。一依刘书次序,采用随文作注、篇末按语形式,刊正字失、句违、节淆、简错,释解文义篇意,间驳正刘氏,虽病明人郭延年《史通评释》臆评、王惟俭《史通训诂》善匿,然阴用其说甚多。引据多详明,足称该洽。但有疏于考究、轻率臆改之处。有乾隆时求放心斋初刻本,刊印后浦氏多次修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王煦华校点本,系据初刊本最后一种印本排印,末附陈汉章《补释》、杨明照《通释补》及罗常培《史通增释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