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晁错
  • 姓名:晁错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颍川(今河南禹县)人
  • 出生日期:前200年
  • 逝世日期:前154年
  • 民族族群: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文、景时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早年随张恢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以文学任太常掌故,受太常派遣从秦故博士伏生学习今文《尚书》。后被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太子家令。以其才辩得幸于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号称“智囊”。提出徙民实边和入粟拜爵的建议,得到文帝的采纳。之后,晁错由平阳侯曹窋等联名举为贤良,因对策高第,迁中大夫。他又向文帝建议削夺诸侯王权力及更定法令等,所言多能切中时弊,但文帝没有采纳。景帝即位后,晁错擢为内史,不久又迁为御史大夫。他受到景帝的信任,更令三十章,力主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削藩策》中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听从他的建议,先后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印六县和楚王戊东海郡,并决定削夺吴王濞的封地。晁错的父亲从颍川来见他,劝他不要“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以免树怨。晁错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晁错为人深刻,又得到景帝的宠幸,因此深为朝中大臣所忌,早在景帝即位之初,丞相申屠嘉就想以晁错擅凿庙垣为门作借口,杀掉他。七国叛乱后,曾任吴相的爰盎(即袁盎)和外戚窦婴,便乘机建议景帝斩晁错以谢诸侯。景帝遂拜爰盎为太常使吴,并由丞相、中尉、廷尉等劾奏晁错“大逆无道”,腰斩晁错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被杀。但是,这并没有平息吴楚七国之乱。后来谒者仆射邓公在说到削藩及诛晁错时向景帝说:“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景帝也很后悔。晁错的政论文章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汉书·艺文志》中法家有《晁错》三十一篇,今有清马国翰等人的辑本。

晁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心静的力量

心静的力量

《心静的力量》是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希尔博士在84岁高龄写下的收官之作,他筹备了70余年,拜访了500多位美国成功人士,收集、整理、分析成功哲学之大成。 针对现代人面临的日益加剧的恐惧与困顿,希尔博士开始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梳理之前的研究成果,并探究罗斯福、爱迪生、福特、洛克菲勒等人的成功轨迹。 他提出了心静的概念,挖掘内心潜在的力量,总结出16大心静方法论,强调坚持自我、克服恐惧、自我激励,也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行动方案,促使每一位读者由心而始,让人生发生美好的改变!

光绪新竹县志

光绪新竹县志

台湾地方志。清郑鹏云、陈朝龙、曾逢辰修纂。六卷。鹏云字毓臣,福建永春人。光绪廪生,官淡水厅训导。朝龙有《新竹县采访册》已著录。光绪十八年始修县志,十九年(1893)成书。后因书稿散失,二十三年郑、曾二氏重新厘订,因《新竹县采访册》分立类目。有封疆、建置、赋役、学校、典礼、职官、选举、列传、古迹、兵燹、文征、风俗十二门。翌年又因建制变更而中断。留下四卷十二篇,以八景居首,列传、古迹、兵燹、文征实属残稿。1959年11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整理其稿本,移八景于山川后;立“封域志”,将沿革移至山川前;风俗、古迹、兵燹改为考一、考二、考三;将卷四各考与文征合并。凡错字、脱字,均予订补。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台湾和日本藏有抄本。

御定六壬直指

御定六壬直指

《御定六壬直指》中大六壬是中国古代预测学的最高层次之一,位列三式之首。法以占时加地盘取四课,以四课克贼发三传,以三传与干支的生克论吉凶。因课式较繁杂故研习者较少。此《御定六壬直指》作者不详。全书内容共分:直指、析义两部分。直指简明扼要地介绍六壬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析义对六壬所可能产生的每一课(以六十甲子纪日配每日十二个时辰,共七百二十课)的意义分课解释。

论语译文注解

论语译文注解

儒家一部重要经典,凡二十篇。每篇均以文中前两个字或三个字命名。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直接纪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及其著名弟子言行的汇编。内容有孔子的谈话、言论、答弟子问、生活行为以及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此为《论语》白话文。

律宗问答

律宗问答

两卷,是宋代临安不空教院了然律师、会稽极乐院智瑞律师和芝嵓净怀净梵妙音律师应日本僧人俊芿所问,而对同一个问题分别作出的回答。卷上主要是回答俊芿关于南山三观的问题,如南山的唯识妙观与天台一心三观的关系、事理二忏并与天台仪范的异同、第八识的体性等共30个问题。三位律师分别回答,互为补充。卷下主要是回答日僧俊芿的关于南山律学的十个困惑,由极乐寺瑞律师回答:一是对于道宣所说的本宗“五义分通”之疑;二是关于增受菩萨戒时,如何依南山律学而得受具缘发圆体疑;三是白四发圆体疑;四是对南山所言的圆宗所依疑;五是一心三观疑;六是唯识通四位疑;七是唯识修相疑;八是相空分别空疑;九是南山立宗违师疑;十是钞十门摄属诸篇疑。《律宗问答》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表达出对元照《资持记》观点的不认同或反对,如批评元照“谬以三观对三宗”;“今家所谓大菩萨者,盖指乎修唯识者,对前相空属小,故称大尔,资持及谓,特举深位,以彰理妙者,未免将错就错也”;“荆溪讹之在前,资持谬之于后,屈抑祖宗唯识妙观,扶持荆溪谬破之义,无过资持记主”;“资持记主正乖祖师止观双游、真俗并运之旨,其谬甚矣”;“资持以愿乐收加行,十信济缘,又以愿乐收三贤,进退俱失,无定涉言”。从内容上说,《律宗问答》所言的内容较为抽象,也是俊芿所不能理解之处。即使今天读来,其内容也是显得十分艰深的。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论本颂》之归敬序,然后解说《分别界品》(共四十四颂)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分别根品》(共七十四颂)中的八颂(有数颂仅列颂文,未作解说),最后论述佛教的人寿论。北新1440,首残尾存,约长十余米,是敦煌遗书中少见的大卷子。北图另藏残片一件(尚未编号),恰为北新1440所残缺的首部。两号缀接,丝毫不差。有首尾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从卷三的篇幅看,梵本二万八千颂释文的说法可信。北新1440尾有题记:“释门法律法严奉写记。”本疏释文主要依据《俱舍论》、《顺正理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基本符合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有藏译本,篇幅亦与“二万八千颂”大体相当。另有回鹘文残片存世。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未收录,仅在日本《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有记载,证明曾传入日本。后日本《大正藏》第二十九卷根据P.3196录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