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

- 姓名:唐景崧
- 别名:字维卿,又作薇卿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西灌阳人
- 出生日期:1842
- 逝世日期:1903
- 民族族群:
唐景崧(1842—1903),字维卿,又作薇卿。广西灌阳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六年,改吏部主事。恃才傲物,为上官所忌,同官亦不能容,居京二十载,郁郁不得志。喜谈兵事,自言“于海国情形粗有涉猎,环顾九洲,慨然有纵横海外之想”(《请缨日记·跋》)。光绪八年(1882),法国入侵越南,唐景崧上书请缨出征,赴越招抚驻兵保胜的黑旗军领袖刘永福,劝其助越抗法,为陈利弊得失。刘永福从其策,于纸桥大败法军。唐景崧以功晋四品衔。十年,于广西募兵四营,号“景字营”,出关与刘永福配合作战,以军功晋二品秩。十一年,任福建台湾道,十七年,迁布政使。二十年十月,署台湾巡抚。后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士抵制,改台湾省为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事败,至厦门,后隐居桂林。唐景崧雅好文学,驻台北时曾倡立牡丹诗社,与丘逢甲、施士洁、林鹤年、许南英等聚会吟咏,并将社友诗作汇集成册,题曰《诗畸》刊行。晚年寄情于丝竹,光绪二十一年,自筹资金办桂剧戏班“桂林春班”,集中了当时桂剧名伶杜秀甫、一枝花、周梅圃等,自撰剧本并改编、润色旧剧,由诸伶演于宅中看棋亭戏台,邀集友朋,夜宴观赏。二十三年春,康有为曾两度应邀观赏其自撰自教的红楼戏《看花泪》(即《黛玉葬花》)、《芙蓉诔》,并赋诗相赠。其新撰、改编、润色的剧本总计约四十余种,以文笔精练著称。这批剧目的撰作与演出,对于清末桂剧的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蔡定国、钟泽骐编《梨园轶事·看棋亭杂剧》,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所撰剧本有《高坐寺》、《救命香》、《张仙图》、《桃花庵》、《可中亭》、《星沙驿》、《曹娥投江》、《一缕发》、《马嵬驿》、《九华惊梦》、《独占花魁》、《晴雯补裘》、《芙蓉诔》、《黛玉葬花》、《绛珠归天》、《宝玉哭灵》、《中乡魁》等,改编剧目有《游园惊梦》、《拷红饯别》等。曾由桂林三经堂汇集刊刻,分册出版,合称《旗亭新曲》(又名《看棋亭杂剧》,或称《旗亭杂剧》)。其他作品有《请缨日记》一○卷、《寄闲吟馆诗存》,编有《诗畸》、《谜拾》等。其《请缨日记》记当时法越之战始末,自谓“事必征实,尤可为后世史官得所依据焉”(《请缨日记·跋》(一))。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六九、《台湾省通志》卷九(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1971年6月),郑云山《唐景崧》(《中国近代名人小传》,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等。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缵论
二卷。清张璐撰。张氏博览 《伤寒论》诸家注本,认为喻昌《尚论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等书颇得要领,遂以二书注释为主,参以己见,取张机《伤寒论》重分其例,撰成《伤寒缵论》二卷。又以原书残佚较多,证治不全,广搜前人之论,撰成《伤寒绪论》二卷。书名含义为:“缵者,祖仲景之义;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缵论》先载原文,次附注释,末录正方一百一十三首。《绪论》首载六经传变、合病并病、标本治法及正伤寒以下四十证,又分别表里,如发热头痛、结胸自利之类。末录杂方一百二十余首。《缵论》部分将王叔和整理本重加编次,采喻昌等诸家注文,附以己见。《绪论》部分博采前人方论,对 《伤寒论》证治加以补充,虽编次有所变异,个别方剂组方尚不够严密,但对伤寒从症状、色、舌等方面加以辨证,颇有独到之处。此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先后采用七十余家之著作,广证博引,为研究《伤寒论》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六年 (1667) 刻本。
书筏
一卷。书法杂论。清代笪重光撰。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君宣,蟾光,自称郁风扫叶道,江苏丹徒(一说句容)人。顺治进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与明珠忤,罢归。工书画,擅诗文,字如其人。清代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其书曰:“书出入苏、米,纵逸之致。”在辛书取法眉山,笔意超逸名贵,与姜西溟、汪退谷、何义门齐名,称“四大家”。是编所言书法凡二十九则,至为精审。综论笔法、墨法、结字、章法、风格等书法艺术方面的问题。所论能从实践经验出发,富有创造性,如第二则关于各种笔划用笔的用语,第六则论书法布白,第十四则论书法创作要素的奇正、曲直、屈伸等的辩证关系,都能道前人所未道。原与《画筌》并行,但文体不类,故有人疑其“非《书筏》全文”。
飞丸记
明代传奇剧本。张景撰。吕天成《曲品》著录。全剧33出。剧情略云:书生易弘器与权相严嵩为世仇,无意功名,拗不过友人叩郡劝导,才进京应考。嵩子世蕃假意释怨留易生在府中居住,设计加害。易生与世蕃女玉英有宿缘、土地神暗中将2人酬答诗笺纸丸掷送传情。玉英得知父亲欲害易生,传信救之。不久,严氏父子被劾,削职流放,玉英亦没入边将仇严府中为奴。仇严欲纳玉英为妾、玉英矢志不从,倍受凌虐。一日汲水,遇正在四处寻找她的易生,2人表明心迹,易生立誓要营救她。后易生,叩郡应试中进士,易授官御史,弹劾仇严不法,叩授南阳推官,往逮仇严,并释玉英,送往京中与易生完婚 。今存明汲右阁刊《六十种曲》本。
贪官污吏传
明珠,字纳兰,于康熙戊午迄戊辰,十馀年间,权势最盛。是时镇定三藩,干戈将靖,明珠为满首相,与汉首相杜定德等同尽赞襄之力,故世祖恩眷颇优。尝以御书大轴赐之曰:“朕万岁馀暇,留心经史,时取古人墨迹临摹,虽好慕不衰,然未窥其堂奥,岁月既深,偶成卷轴。卿等佐理勤劳,朝夕问对。因思古之君臣,美恶皆可相劝,故以平曰所书者赐卿,方将勉所未逮,非谓书法已工也。”又于壬戌上元节,因海内安,时当令序,特宴大小臣工于乾清宫,赋诗纪盛,明珠亦与焉。次年上元节,复赐宴,且获赏马匹。甲子冬,世祖初下江南,明珠为扈从,凡苏州之虎丘、镇江之金山、江宁之雨花台,皆为踪迹所至,故其遗闻轶事,江南人犹有能道之者。
画墁录
笔记。北宋张舜民撰。一卷。舜民字芸叟, 自号浮休居土,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屡官襄乐令、监察御史、陕西转运使等。工诗词。此书集笔记、杂论为一编。张舜民文集称《画墁集》,此书为其所作笔记,故亦以“画墁”为名。 一卷,有《百川学海》、 《稗海》、 《唐宋丛书》等本。中多载北宋杂事。于《新唐书》、《新五代史》均屡致不满之词。所述唐宋君臣轶事趣闻,可补史传之缺。本书以记载宋代杂事为主,亦兼及五代遗闻。所记一部分为作者自所闻见,如《陈彭年》即其在太学时所见。
银色女经
佛说银色女经,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佛说于过去为银色女救他之事。与佛说前世三转经同。事迹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