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春

- 姓名:王秀春
- 别名:字锦屏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蒲村洗马庄
- 出生日期:1884
- 逝世日期:1954
- 民族族群:
王秀春(1884-1954),男,生于1884,卒于1954。字锦屏,因排行老八,人称八先生。本县蒲村洗马庄王家人。王氏幼时生活在年馑兵荒时代,因感乡民多病毙、母为喘疾所苦,遂奋志学医。苦读《内经》、《本经》、《寿世保元》、《医宗金鉴》、《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典籍。24岁时悬壶家乡,因其医技高超,疗效显著,服务周详而享誉乡里和扶风、凤翔、麟游,及陇东、陇右等,1904年创办济世堂,谓济世活人之意蕴。王先生悬壶桑梓,行医民间,内外妇儿、皮肤眼科,无所不及,优长儿科,自成一派。1928年,曾携眷西游千陇一带行医,因疗效卓著而名噪西府。主要著作有《经验仙方》、《探小儿病歌》、《佛点头脉诀》、《丸丹随忆录》、《临床验案拾零》、《单验方集》、《审候歌》等。所创医所号济世堂,谓济世活人之意蕴,位于关中西府岐山洗马庄。以其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医名大振,妇孺皆知,佳誉载道,驰名遐迩。济世堂几乎全天候门庭若市,患者多来自西岐及关陇一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他因事去西安,在同乡陈祥生处结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当时于右任患腰痛,数十日不愈,多方医治,疗效欠佳。请秀春医治,他几笺草药,病愈无恙。于右任甚是感激,数次邀他留住西安,他婉言谢绝。秀春五十大寿时,全县乡绅名士集资为其立寿碑之际,于右任闻知,亲书“纪念国医王锦屏先生"春满杏林’”草体大字,托人专程从西安送来,刻于寿碑阳面。等。
王秀春行医乡里50余载,精于临床各科,尤以治疗内科、儿科、杂病见长。治疗上注重人体正气,立法用药贯彻“祛邪安正,祛邪兼固正气”等施治原则,临床多遵《寿世保元》《医宗金鉴》医论方药、辨证论治精当,处方用药严谨。善治臌胀、癥瘕、积聚等诸医家颇感棘手的重症痼疾;炮制专治小儿疳积的神方--“退黄散”,曾在医界和社会引起震动,被群众誉为“黄娃回神散”;又精于脉理,众谓他“料疾如神,候脉可断生死”。
王秀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简称《长文大洞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晚唐五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内丹经典,经文分十九章。内称:人之形神精血皆为天地气化所生。「神者为阴阳气之用也,形者为神气之宅也,阴阳魂魄为精血之神」。故唯有存神养气,固血炼精,方可长生。炼气养神之法称作真一之法。经文曰:「但于身中炼丹田之气壮,生自然之神全,于十二时中守天真之气入丹田宫中,心无乱想,外无别意,不出不入,无来无往,神定自安,此是真一之法」。又论还丹之道,宣称:「但将本元真气自下返于上,谓之阴返阳也;却将真元一气自上还于下,谓之阳返阴也。六阴六阳会合黄庭,还归丹田,神气皆足,故为还丹也。」其说较为简明。
二月
中篇小说。柔石著。写于1929年11月。同年11月1日由上海春潮书局初版。小说以一九二六年前后中国社会一个普通小城镇——芙蓉镇为舞台,运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深沉感人的独白,清新浓郁的文笔,真实地塑造了当时几种不同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如愤世嫉俗,富有同情心而又缺乏斗争勇气找不到出路的肖涧秋;追求个性解放而得到的却是空虚、幻灭的陶岚;致力于教育救国,但对学校中教师的丑行听之任之的陶慕侃;将三民主义当作漂亮的空壳而终日挂在嘴边以充时髦的方谋等等。作品通过对几个各有主义、各有追求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真实地从一个小的侧面展示了风云激荡时代的生活画面,揭露了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如实地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提出了知识分子向何处去的社会问题。对于作品的影响和意义,鲁迅曾在《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中作了精辟的论述。“我从作者用了工妙的技术所写成的草稿上,看见了近代青年中这样的一种典型,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大概明敏的读者,所得必当更多于我,而且由读时所生的诧异和同感,照见自己的姿态的吧?那实在是很有意义的。”
顺治出家
长篇小说。陈莲痕著。1933年上海神州书局出版。他是第一个给后久留下不解之迷的清帝,甚至连他的结局也是如此扑朔迷离,有人说他死于天花,有人说他丧命花柳,更有人说他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
马援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孙毓修著。 马援,东汉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为新莽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陇西隗嚣,终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破先零羌。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镇压交趾征侧、征贰起义,封新息侯。后病死于征“武陵蛮”途中。精于相马术,著有《铜马相法》。
学佛最初之决定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自知,设有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信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疑之劣性不除,转因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甚矣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转辗自误,更以误人。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启发欤?
八识规矩颂解
八识规矩颂解,一卷,附唯识略解,明真可述,出紫栢全集卷十二,古本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