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勋

- 姓名:郑元勋
- 别名:字超宗,号惠东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明末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598
- 逝世日期:1645
- 民族族群:
郑元勋(1598-1645),明代诗文作家。字超宗,号惠东。明末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出身盐商,寓居扬州。天启四年(1624)举于乡。崇祯二年(1629)参加复社。崇祯八年园林学家计成为其设计影园,郑元勋为计成的园林建筑学著作《园冶》作序。崇祯九年,他与李之椿、梁于涘等人在扬州共结竹西续社。崇祯十一年,声讨阮大铖的《留都防乱公揭》在南京公布,郑元勋名列其中。崇祯十五年,他与李雯等人谋划重振复社,在虎丘举行集会。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方清吏司主事,假归。明年,京师失守,郑元勋闻变,麻衣哭于圣庙,并破产招集义师,对抗起义军。后因其与李自成降将高杰接近,为扬州人所疑,被杀。死年42岁。
他著有《影园文稿》、《影园诗稿》。他在《媚幽阁文娱自序》中说:“夫人情喜新厌故,喜慧厌拙,率以为常,而新与慧之中,何必非至道所寓?晏子、东方生以谐戏行其谲谏,谁谓其功在碎首剖心之下!”并说:“文者奇葩,文翼之,怡人耳目,悦人性情也。若使不期美好,则天地产衣食生民之物足矣,彼怡悦人者,则何益而并育之?以为不得衣食不生,不得怡悦则生亦槁,故两者衡立而不偏绌。”可见其散文观与“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大相异趣。其创作亦有这种倾向。
郑元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通鉴地理通释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著作。南宋王应麟(1223—1296)撰。十四卷。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治今浙江宁波)人。淳祐进士。历官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等。博洽多闻,宋代著名学者,于史地考证尤精。著有《通鉴地理考》等。成书于宋亡之次年(1280)。有明崇祯中毛晋刻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主要依据《资治通鉴》所载地名。考订了历代州城、都邑、各国形势、唐代河湟十一州、后晋十六州。所考古今地理,并不仅限于《通鉴》中的地名。征引浩博,考核详明。对山川险要、战守利害的叙述更为突出。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胡适撰。写于1922年,录自《胡适文存二集》。为上海《申报》创办五十周年纪念而作。它论说了中国新旧文学过渡期五十年来的演变过程,中国古文学即“死文学”的结束和中国新文学即“活文学”的新生之消长历程。略述了文学革命的历史以及新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作者认为:“中唐晚唐的禅宗大师用白话讲学说法,白话散文因此成立。”直到“1916年以来文学革命运动,方才是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在谈到“这五年来白话文学的成绩”时,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说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象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的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本文肯定了散文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先指出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成绩,具有历史意义。
寿世保元
综合性医书。10卷。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十七世纪初期。龚氏在编撰《寿世保元》之前,曾有他所著述的《万病回春》刊行于世。随着他学术经验的积累和增长,总感到过去的著述“意有未尽”(见《郑堂读书记》),遂编写了此书,书中重点论述各科临床治疗经验。卷1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2~6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中风、伤寒、四时感冒、瘟疫、痰饮、咳嗽、诸气、五疸、发热、眩晕、头痛等多种病证,兼述面、耳、鼻、口舌、牙齿、眼目等病证;卷7为妇人科,首列总论,次述经带、妊娠、产育、产后诸病;卷8为小儿科,介绍惊、疳、热症、脾胃、伤食、吐泻等病证;卷9为外科,包括痈、疔、疥、癣、瘰疬、下疳、打伤、汤火等病证;卷10为医学杂论,介绍单品杂治、杂方、中毒、邪祟、救荒、辟谷、灸法等内容。龚氏论述各病证比较强调辨证论治,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书中搜集了较多的治疗方药和治法,包括古今用方、单方、急救、外治、灸疗等,并附医案。全书内容比较丰富,方论契合,选方精审,切于实用,流传较广。自刊行后,刊本有数十种之多,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六书缘起
印学论著,一卷,清孙光祖著。孙光祖, 字翼龙, 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 工书善写生, 尤长篆刻, 所作为时所重。著有 《六书缘起》、《古今印制》、《篆印发微》。是编论述古代书体之演变,间论印章文字,多所微言。全篇计二十三则,约成书于清雍正初期,道光二十年(一八四○)收入顾湘辑《篆学琐著》。
大学古本质言
清刘沅撰。沅著有《四书恒解》,认为文字简略,学者拘泥于常说,不能遽通其义,故又作此书,朴实说理,期在人人可知,故名《质言》。是书大旨多主义理,唯不宗宋儒。如谓“明明德”三字,“明明”二字相连,明而又明之意。德即无理,心在后天,朱子以知觉运动之心为德,谬矣;又谓至善即尧舜以来所说的中;又谓至善为本,止至善为始。其他所释,大都自抒己见,不拾他人牙慧。书首有刘沅的自序。该书有咸丰二年(1852)刊本。
青龙寺轨记
青龙寺轨记,一卷,大正藏第 18 册 No.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