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勋

- 姓名:郑元勋
- 别名:字超宗,号惠东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明末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598
- 逝世日期:1645
- 民族族群:
郑元勋(1598-1645),明代诗文作家。字超宗,号惠东。明末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出身盐商,寓居扬州。天启四年(1624)举于乡。崇祯二年(1629)参加复社。崇祯八年园林学家计成为其设计影园,郑元勋为计成的园林建筑学著作《园冶》作序。崇祯九年,他与李之椿、梁于涘等人在扬州共结竹西续社。崇祯十一年,声讨阮大铖的《留都防乱公揭》在南京公布,郑元勋名列其中。崇祯十五年,他与李雯等人谋划重振复社,在虎丘举行集会。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方清吏司主事,假归。明年,京师失守,郑元勋闻变,麻衣哭于圣庙,并破产招集义师,对抗起义军。后因其与李自成降将高杰接近,为扬州人所疑,被杀。死年42岁。
他著有《影园文稿》、《影园诗稿》。他在《媚幽阁文娱自序》中说:“夫人情喜新厌故,喜慧厌拙,率以为常,而新与慧之中,何必非至道所寓?晏子、东方生以谐戏行其谲谏,谁谓其功在碎首剖心之下!”并说:“文者奇葩,文翼之,怡人耳目,悦人性情也。若使不期美好,则天地产衣食生民之物足矣,彼怡悦人者,则何益而并育之?以为不得衣食不生,不得怡悦则生亦槁,故两者衡立而不偏绌。”可见其散文观与“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大相异趣。其创作亦有这种倾向。
郑元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辨录
四卷,明杨爵著。《明史》本传作《周易辨说》。其书释64卦,只载上、下经卦辞,训解及六爻、《彖传》、《象传》,但不列原文。说多本人事,深切明著。《四库全书》本。此书乃杨氏被系狱中时所作,惟解六十四卦经义,多旁引人事以说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杨氏“以上疏极论符瑞下诏狱,系七年始得释”,“其书前有《自序》,题嘉靖二十四年乙巳,盖即其与周怡、刘魁等在狱中讲论所作,故取《系辞》‘《困》,德之辨’一语为名。
周作人书信
书信集。周作人著。青光书局1933年7月初版。卷首以1933年4月17日致李小峰函为《序信》。分2部分。第一部分为“书”,作者称之为“是韩愈以来各文集中所录的那些东西”,21篇,如《山中杂信》(致伏园)、《一封反对新文化的信》(致伏园)、《与友人论性道德书》(致雨村)、《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致木天)、《乌篷船》(致子荣)等;第二部分为“信”,作者认为“比书意更老实点,因为都是随便写的”,77封,其中致俞平伯35封,致废名17封,致沈启无25封。
猛虎集
新诗集。徐志摩作。1931年上海新月书店初版。收《序文》和诗歌41首。其中,创作的有《献词》、《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残破》等34首,译作有英国的布莱克的《猛虎》、罗赛蒂的《歌》、哈代的《哈代八十六岁诞日自述》和法国的波特莱尔的《死尸》等7首。其中虽也有积极进取的篇什如《拜献》,但整体上反映了“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序文》)。《西窗》、《秋虫》两诗有明显的阶级偏见和错误意识,《残破》、《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发出低沉、失望、颓废的哀调,可见这一个中国资产阶级“末代诗人”(茅盾《徐志摩论》)的幻想破灭心理。诗作艺术技巧趋于圆熟。《再别康桥》用反复的手法造成缠绵、轻松的旋律;捕景着色,自然地透出诗人别具的温柔和幽怨的感情,是诗人的代表诗作之一。
本事词
清代词话著作。2卷。叶申芗编撰。此书模仿唐孟棨作《本事诗》的体例,专门记载有关词作的本事。上卷记唐、五代、北宋事,自白居易为吴二娘制〔长相思〕始,以僧仲殊咏投牒妇人〔踏莎行〕止。下卷记南宋、辽、金、元事,自左誉赋〔眼儿媚〕始,以燕山妓刘燕哥赋〔太常引〕止。两卷共204则。材料大部分取自宋元以来的词话及杂记。引文不注出处,也不写明著者。书前有作者自序,谈到《玉台新咏》专录艳词,《乐题解题》备征故实,韩偓著《香奁集》,孟棨辑《本事诗》,“诗既应尔,词亦宜然,此本事词所由辑也。”可见其编撰主旨只在汇录有关文人的风流韵事,绝大部分记载都属于传闻附会之说,资料参考价值并不高。序又谈到引文多有剪裁,作者酌情参订之处也有不少。凡此,都降低了其学术参考价值。本书有天籁轩刊本。唐圭璋以此本辑入《词话丛编》。
先圣大训
理学。南宋杨简著。6卷。收集孔子遗言,辑成55篇,各为之注,借以抒发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认为先圣真传在于“心即道”,心者虚明无体,广大无际,无思无为而万物毕照。对先秦以来诸儒百家依托、伪称孔子的怪诞言论,尽行考订斟酌,削除伪佞琐屑、文义互舛者,而求存其正大。对保留和研究孔子的思想及宋代心学思想发展的源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刊本、《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本、《复性书院丛刊》本。
德风禅师般若语录
德风说,如惺等编。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卷二收颂古;卷三收问答机缘;卷四收偈;卷五收题赞;卷六收佛事、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