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宅梵

- 姓名:胡宅梵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余姚县双河乡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80
- 民族族群:
胡宅梵(1902-1980),余姚县双河乡(今慈溪市桥头镇)人,原名胡维铨。1930年10月,弘一大师驻锡金仙寺,时为海隅小学国文教师的胡宅梵前往拜谒,弘一大师为他更改笔名谪凡为宅梵,收为皈依弟子,赐法名胜月。弘一大师对其青睐有加,称其诗“媲美陶王”,曾指导其撰写《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一书,并亲书序言和题眉,此书现为白话译解佛教典籍的传世之作。胡宅梵曾写《见了弘一大师》投稿到《现代僧伽》杂志,写《弘一大师胜缘记略》刊发于1948年出版的大师纪念文集《人间爱晚晴》。弘一大师与胡宅梵一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存录书信67封。胡宅梵称得上仅次于刘质平、丰子恺的另一位弘一大师的重要弟子。胡宅梵曾有诗集《胜月吟剩》诗辑《澹宗》出版,前几年《胜月吟剩》由慈溪作家发兴再版。抗战胜利后胡宅梵先后任慈溪市锦堂师范图书管理员和余姚阳明中学国文教员。晚年移居绍兴,相继著书几十部,是颇有造诣的学者。
胡宅梵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赌徒
《赌徒》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6年。小说主要讲述波林娜爱上穷苦的家庭教师阿列克谢,但是,在阿列克谢外出期间,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波林娜成了一位放高利贷的法国人的未婚妻。阿列克谢为了拯救波林娜,陷进了轮盘赌。他最后赢了,但赌博的狂热已淹没了他对波林娜的爱情悲剧故事。作者以自我经历为原型,通过对市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从而写出金钱对人的扭曲意识。
解愠编
笑话集:明佚名撰。不分卷。作者原署“乐天大笑生纂集,逍遥道人校刊”,不知编校者真实姓名。文前有“粲然子”评语:“古今漫录,雅俗兼收,义存箴警,一笑舒忧。”可见该书内容与编者意图。书中收笑话一百余篇,其中多数从民间流传中记录下来,虽经编者润色而不失原貌。内容多讽刺贪官污吏、官衙黑暗,语言清新活泼,构思多有艺术性。有万历间刊本。路工《访书见闻录》可资参考。
永久的女性
现代长篇小说。叶灵凤著。上海大光书局1936年7月初版。作品叙述画家秦枫谷决意要画一幅朴素的少女的胸像。他要从这少女的容颜上,表现出女性不灭的纯洁,尊严和美丽,以及孕蓄着的母性的爱。为物色模特儿,他费尽了心机。巧遇朱娴,正是他理想中的人物。在朱娴的支持配合下,一幅题为“永久的女性”的画画成了,同时他们俩也产生了爱情。秋季展览会上,这幅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也引起了风波。秦枫谷屈服于朱娴父亲的反对,决计牺牲自己的爱情,违背了自己的心愿与第三者结合。作品通过画家秦枫谷和模特儿朱娴的爱情悲剧,描写艺术和人性的斗争,艺术家为了创作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揭示了在黑暗的旧社会男女婚姻的不自由,鞭挞了金钱主宰一切的罪恶。
丰收
短篇小说。叶紫著。写于1933年5月。初载1933年6月《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收入短篇小说集《丰收》(1935年8月上海容光书店初版)。它是叶紫的处女作和代表作。作品主人公云普叔是个勤劳淳朴、安贫知命的农民。在连年兵灾天旱中,老父幼儿饥饿惨死,卖屋卖女,一家人挣扎在死亡线上。但他毫无怨尤,相信勤耕可换得温饱,不分日夜地带领全家抗旱防洪,终于盼到一个罕见的丰收年。谁知谷价猛跌,地主豪绅乘机重利盘剥,反动政府用各种苛捐杂税敲榨勒索,到手的丰收果实终被劫掠一空。血泪现实使他开始醒悟,认识到只有支持儿子去参加抗租斗争才是生路。小说真实地反映旧中国农村的悲惨景象,揭示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必然导致农民的迅速觉醒和反抗。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力量和动人的艺术形象鲜明地揭示了:农民如果要摆脱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唯一途径。鲁迅曾将《丰收》收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并为之作序。茅盾也撰文指出它“展开了农事的全场面”,“是一篇精心结构的佳作”。(茅盾《几种纯文艺的刊物》)
蓝山集
六卷。明蓝仁撰。蓝仁,字静之,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详。据《明史·文苑传》载元末,杜本隐居武夷山,蓝仁与弟蓝智同往师之,授以四明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随例徙临濠,洪武七年(1374)始放归。著有《蓝山集》六卷。蓝仁诗集明有抄本传世,但多遗佚。此集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辑而成,共六卷,收诗五百余首。集前有蒋易序。蓝仁规摹唐调,而时时流入中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和平雅澹,词意融怡,语不雕锼,气无脂粉,浮湛里间,傲睨林泉,有达士之襟怀,无骚人之哀怨,骨体尚劲健,而有太平之风。”蓝仁与其弟蓝智同有诗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陈田《明诗纪事》亦称:“蓝山骨格老苍,蓝涧音节高亮,两人才力各不相下,余录明人之兄弟诗者,当以二蓝为开先矣。”有 《永乐大典》本、嘉靖五年 (1526) 蓝钮刻本行世。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