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

- 姓名:赵宧光
- 别名:字凡夫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太仓璜泾人
- 出生日期:1559
- 逝世日期:1625
- 民族族群:
赵宧[yí]光(1559-1625)字凡夫,又字水臣;号广平,又号寒山长,江苏太仓璜泾人。国学生。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之后,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吴郡太仓,便有了晚明时期吴郡充满人文色彩的赵氏一族。作为王室后裔,赵宧光却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他兼文字学家、文学家、书论家于一身。
据《太仓州志》和太仓市政协《地方小掌故》记载,其父赵枢生,喜读诗书,六经子史无所不通,但不善理家政,常只身远游,寻幽探古。赵宧光从小随其父学习四经六艺及古文奇字,博览群书,学习进步很快,于篆书尤其精通。
赵宧光在篆书中掺入草书笔意,开“草篆”先河,写出自己的面目,堪称一精,志趣不凡,被人称为“高士”。他一改前人篆书笔画均匀的常态,结体紧密,但不求规板平整,用笔亦有轻重、快慢、顿挫、转折之变化,并时有出锋牵丝映带上下笔,气韵贯通,灵便而活泼,这种草篆书法艺术曾为人所讥讽,但在某种意义上讲,却是返璞归真再现简牍篆书的神态,对当时及后世篆书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傅山、八大山人、邓石如,乃至吴昌硕多多少少都受到其影响。晚明著名印学家朱简的篆刻,多采用赵宧光草篆体入印,在印章中强调草篆意趣而名闻于世。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宧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由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吴县志》云:“所著书几数十种,尤精字学,《说文长笺》其所独解也。”
其篆刻直追秦汉,据《中国书法篆刻辞典》说,曾摹秦汉玺印两千余方,以王侯印、官印、私印之序而编之,辑为《赵凡夫先生印谱》,文人雅士曾赞誉说“展阅间秦汉典型灿然在目矣”。
明代万历22年(1594)赵宧光遵照父亲的遗愿将父亲的坟安在吴县寒山。在寒山守孝之际,宧光为寒山创造了别开生面的景象,利用岩石山野的天然景观,自辟岩壑,叠石造园;凿山疏泉,构建小塘;又斩榛植松,养木培林;置砖雕木,筑室起屋,于是有了寒山别墅。其妻陆卿之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师道的女儿,家学渊源,颇具文才,著有《云卧阁稿》、《寒岩誉草》等,与当时的徐媛齐名,人称“吴门两大家”,为吴中有名的才女。寒山别墅造好后,他携其妻一同隐居于此;儿子赵灵均,又“能诗画,善画事”;所配文淑,“善诗,世称女宗。”“父子篆学,姑诗妇画”,被人称为“吴门三秀”。赵宧光经营寒山的初衷、过程、规模、寒山在他手中形成的胜迹、情趣、风光,他专门撰写了一篇《寒山志》,以留后人。之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寒山,赵宧光夫妇在寒山岭埋头读书,深居简出,他们在纸上写,也在山石上写,岩上岭上手迹遍处,书卷气就象江南氤氲的水气,充盈了整座山岭,夫妇皆有名于时,夫唱妇随,给隐居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人们都交口称赞,一时传为文苑美谈。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凡夫饶于财,卜筑城西寒山之麓,陶洗泥沙,俾山骨毕露,高下泉流,凡游于吴者,靡不造庐谈讌,广为乐方。”当事者造门求见者,宧光亦不下山报谒。至今沿洗心泉侧御道朝上走,过飞鱼峡,在泉石上尚能依稀见到镌有笔力雄健的“千尺雪”三字,这三字乃赵宧光亲笔手书,乾隆皇帝为此专门写下赞词,“泉飞千尺雪千尺,山篆三字铭云峦”(详见《题千尺雪长句》)。
赵宧光博学多才,卜居寒山,著书数十种。据《璜泾志略·艺文志》书目记载,所著有一百余种,涵盖经学、训诂、书法、博古、天官、艺文、稗官等诸多领域,可见其治学之勤奋,学识之渊博。赵宧光传世著作《四库全书》收有《寒山帚谈》二卷,另有小学类《说文长笺 》、《六书长笺》、天算类《九圜史图》、《六 曼》;艺术类《寒山帚谈拾遗》;另集类《牒草》;总集类《寒山蔓草》等。他的同乡挚友、文学家冯时可所著《凡夫传》评价他的所著:“书各为类,类各为品,品各为篇,篇各为目,莫不搜微抉妙,穷作者之心。立未有之义,雕镂造化,争光云汉,而吟风弄月者不与焉。”
赵宧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获奖女作家、瑞典国宝级小说大师塞尔玛·拉格洛夫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经典小说。它曾在一百年前畅销欧洲,以细腻真实的叙述感动了一代读者。
江汉集
诗文集,三十二卷,朝鲜黄景源撰,黄景源,生于1709年(肃宗三十五年),卒于1787年(正祖十一年)。字大卿,号江汉遗老,谥号文景,本贯长水,朝鲜后期文人。为李縡门人,与李天辅、吴瑗、南有容等交游。著有《江汉集》《明朝陪臣传》《南明书》。
太史公书义法
近代孙德谦撰。民国时期重要的《史记》学研究著作。孙氏此书的研究方法既非史料考证(如赵翼、梁玉绳),亦非文章评论(如吴见思、牛震运),而是致力于探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史法”与“体例”,即所谓“义法”。共五十篇,不仅揭示了司马迁“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的著史意图;亦从“义法”着眼,对《史记》的编纂体例、史料剪裁、书法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同时,通过揭示《史记》的“义法”,此书对一些《史记》学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疑案也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郁氏书画题跋记
十二卷。续题跋记十二卷。明郁逢庆撰。郁逢庆,字叔遇,别号水西道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此书共有前后两集,前集末有自识说:所见法书名画,积成卷帙,时崇祯七年冬。按崇祯七年是公元1634年,这是前集成书时间。后集未曾指出成书时间。此书内容是郁逢庆所见书画而录的题跋。因此书是随见随录,并不分类,时代与作者也无次序,所以也无法分清其体例特点。书中所录也有一些错误。如赵孟坚所藏定武《兰亭》本“天圣丙寅”一条、“范仲淹”“王尧臣”“米黻”“刘泾”四条的年月日位置,皆与海宁陈氏《渤海藏真帖》所刻楚摹本相同。本来赵孟坚定武《兰亭》本就有范仲淹题,褚模本也有赵孟坚印。由于传写错误,使两本题跋混为一种。又如五字损本文征明题跋,既载于前集第十卷,作“嘉靖九年八月二日”,下注云“详见续集”。但续集第二卷载此跋则作“嘉靖十一年六月二十又七日”。这样同一帖,同一跋而年月日截然不同。还有,前集中高克恭仿米芾《青绿云山》也注“详见续集”,但前集中高克恭名款及“至正戊子吴镇题”一段,续集中反而没有。另外沈周《竹居卷》也说详于续集,但前集中原有徐有贞、文林、吴宽、钱仁夫、秦巘诸人之题诗,与前集所载次序也颠倒。诸如此类,前后多相矛盾。至于前后体例上,如宋高宗画册、梁楷画石、王羲之书扇等皆有水西道人题记,亦即由郁逢庆所藏,但第一至第四卷,每卷尾皆有“崇祯甲戌冬日收藏”题记,核其年月,亦即郁逢庆所自识。总之此书错误芜乱之处不少,但由于其收辑繁富,多可为后世人互资参考。所以仍为《四库全书》著录,此书主要版本有:路有抄本、振绮堂抄本、余家有抄本、八千卷楼有精抄本、宣统三年(1911)顺德邓氏风雨楼铅印本。
艺概
文论。清刘熙载(1813—1881)撰。六卷。熙载字融斋,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使,晚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一生治经学,精通声韵,旁及诗、词、曲及书法。著述颇多,有《古桐书屋六种》及《古桐书屋续刻三种》。《艺概》系历年论艺汇钞,约成于同治十二年(1873),为作者晚年之作,约九万三千字。论文艺涉及范围极广,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各一卷。《自叙》说:“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重视结合作家思想品格考察作品,故常察人之未察,论述艺术表现手法多有精湛之论,故甚受文学史及古文论研究者重视。有同治间刻《古桐书屋六种》本,一九二七年北京富晋书社铅印本,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乐想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外道计一切为乐,佛不计不乐。即中阿含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