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

- 姓名:易卜生
- 全名:亨利克·约翰·易卜生
- 性别:男
- 国籍:挪威
- 出生地:希因
- 出生日期:1828年3月20日
- 逝世日期:1906年5月23日
- 民族族群: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挪威剧作家。生在希因一个破产商人家庭,16岁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格里姆斯塔得一家药店当学徒。易卜生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浪潮激励下开始写作,1850年完成第一个剧本《卡蒂利那》,表现出要求民主反抗暴政的自由思想。同年来到首都克里斯蒂安松(今奥斯陆),想要进入大学深造,但未能如愿。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活动,在《工人团结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资产阶级市侩,同时发表独幕剧《勇士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1852年,易卜生应聘为卑尔根民族剧院的编剧,写了历史剧《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上演于1855年,出版于1857年)、抒情剧《苏尔毫格的宴会》(1856)、《赫尔格伦的海盗》(1857)。1858年任克里斯蒂安松挪威剧院的艺术指导,先后写了《爱情的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易卜生对资产阶级市侩的揭露,引起资产阶级报刊对他的围攻。
1864年,易卜生愤然出国,先后侨居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德累斯顿与慕尼黑。他在意大利写了诗剧《布朗德》(1866)和《彼尔·英特》(1867)。这两部作品都具有象征性的伦理意义,表现了知识界的朦胧追求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70年代初,易卜生写了许多政治诗和历史题材的哲理诗,以及历史剧《凯撒和加里列亚人》(1873)。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初期是易卜生戏剧创作的繁荣时期,他陆续发表了《社会栋梁》(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等著名的社会问题剧,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从80年代中期起,易卜生创作中的战斗精神开始削弱,他的思想中悲观主义情绪有所增强。1891年,经过27年的国外侨居生活之后,易卜生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在一生的最后20年里写了《野鸭》(1884)、《罗斯麦尔霍姆》(1886)、《海上妇人》(1888)、《海达·加勃莱尔》(1890)、《建筑师索尔奈斯》(1892)、《小埃欧尔夫》(1894)、《约恩·加勃里埃尔·博克曼》(1896)、《当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等剧本。
易卜生的创作是欧洲戏剧发展一个新的阶段,它本身在50年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重大变化。早期的剧本《卡蒂琳》响彻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回声,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卑尔根时期的创作是在所谓“民族浪漫主义”(即挪威式的浪漫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这个时期的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挪威的历史和民间传说,在对古代英雄的歌颂中激发着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60年代后半期的诗剧多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人的精神反叛”,发出“向高处去”的模糊号召。从《社会栋梁》起,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剧本称作社会问题剧,基本主题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外表的宁静与其内在的不稳定之间的矛盾。在《玩偶之家》一剧中,海尔茂家庭的幸福和安逸原来不过是一种布景而已,在这后面隐藏着的是这位“正人君子”的利己主义以及给妻子娜拉造成的痛苦。易卜生的这些社会问题剧针对着生活中存在着的尖锐社会问题,通过对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的剖析,从根本上推翻了公认的道德标准,揭露了资本主义生活秩序的不合理。剧本的论争性不露痕迹地体现在生动的情节和真实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中,达到了思想内容和戏剧性的统一。易卜生晚年在尖锐激烈的现实冲突面前感到绝望,在创作中流露出浓重的悲观主义情绪。有的剧本表现出象征主义的特征,有的则接近于新浪漫主义。
易卜生为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和创造新的戏剧艺术奋斗了终生。他的戏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精神危机的条件下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世界剧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是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主要的关注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他通过解读陀氏的书信和小说文本,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主要特点。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40年。《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是罗素知识论的早期代表作,它从词、词性、句子、句法到逻辑命题,从事实、经验、认知、知识、意义、真理到形而上学,告诉读者应该如何提问。该书所涉及的两大主要问题即意义问题与真理问题,它们是整个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该书是一部探讨知识论问题的著作。罗素在书中区分了两种形式的知识论:第一种形式的知识论把人们的知识作为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并把它构想为有机体的一种状态,此种知识论着重研究作为有机体之一种特征的认识现象,以及人们作为有机体是如何获得可靠的信念的;第二种形式的知识论要求对人们的知识本身进行一种批评性的审查,这种审查主要在于确定知识的认识论的及事实的前提、构成知识的命题的逻辑顺序、信念与命题的语言表达以及知识与经验的关系等等。罗素在该书中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二种形式的知识论,也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论。
词品
一卷。清郭麐撰。本编探索词之体貌,分十二品:幽秀、高超、雄放、委曲、清脆、神韵、感慨、奇丽、含蓄、逋峭、秾艳、名隽,各系以韵语十二句,全仿司空图《诗品》之体例。论文名品,始于钟嵘,原以定其主旨,品其先贤。图之所为,则就诗之品格而言。本书效法钟嵘《诗品》,其间有全袭旧名者,如委曲、含蓄之类;有字异而实同者,如易纤秾为秾艳,悲慨为感慨之类;亦有并为一品,如雄浑豪放,合为雄放。故有无此书,不足为轻重。但在当时却颇受重视。此书虽把各种艺术风格相提并论,但是偏重幽秀委曲,秾艳的感情色彩相当浓厚,此正体现了浙派论词崇尚雅正清空的基本观点。《词品》寥寥数语,附载于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之中。江顺治《词学集成》卷八也录入本文。
棠村词
词集。清梁清标(1620—1691)撰。一卷。清标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崇祯进士、官庶吉士。入清,授编修,累迁至兵、刑、户各部尚书,晋保和殿大学士卒。著有《蕉林诗文集》。其词集单行,初刻于钱塘,流传较广,后又增补重刊于康熙十六年(1677),前有汪懋麟序。此集收词一百六十首。以字数排列,小令在前。其词多咏物、咏时及即景抒怀之作。不事雕饰,雅丽浑成,无半点俗气。其长调取材较广,且铺写舒展,如《喜迁莺·夏日遣兴》情趣高雅,无堆砌典故之癖。有《清名家词》本,又有《十五家词》本,三卷,以《四部备要》本通行。
大黑天神法
大黑天神法,一卷,唐神恺记,日本佚名题记,快瑜题记,智好题记,快道题记。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宋守端说,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