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

- 姓名:易卜生
- 全名:亨利克·约翰·易卜生
- 性别:男
- 国籍:挪威
- 出生地:希因
- 出生日期:1828年3月20日
- 逝世日期:1906年5月23日
- 民族族群: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挪威剧作家。生在希因一个破产商人家庭,16岁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格里姆斯塔得一家药店当学徒。易卜生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浪潮激励下开始写作,1850年完成第一个剧本《卡蒂利那》,表现出要求民主反抗暴政的自由思想。同年来到首都克里斯蒂安松(今奥斯陆),想要进入大学深造,但未能如愿。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活动,在《工人团结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资产阶级市侩,同时发表独幕剧《勇士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1852年,易卜生应聘为卑尔根民族剧院的编剧,写了历史剧《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上演于1855年,出版于1857年)、抒情剧《苏尔毫格的宴会》(1856)、《赫尔格伦的海盗》(1857)。1858年任克里斯蒂安松挪威剧院的艺术指导,先后写了《爱情的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易卜生对资产阶级市侩的揭露,引起资产阶级报刊对他的围攻。
1864年,易卜生愤然出国,先后侨居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德累斯顿与慕尼黑。他在意大利写了诗剧《布朗德》(1866)和《彼尔·英特》(1867)。这两部作品都具有象征性的伦理意义,表现了知识界的朦胧追求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70年代初,易卜生写了许多政治诗和历史题材的哲理诗,以及历史剧《凯撒和加里列亚人》(1873)。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初期是易卜生戏剧创作的繁荣时期,他陆续发表了《社会栋梁》(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等著名的社会问题剧,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从80年代中期起,易卜生创作中的战斗精神开始削弱,他的思想中悲观主义情绪有所增强。1891年,经过27年的国外侨居生活之后,易卜生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在一生的最后20年里写了《野鸭》(1884)、《罗斯麦尔霍姆》(1886)、《海上妇人》(1888)、《海达·加勃莱尔》(1890)、《建筑师索尔奈斯》(1892)、《小埃欧尔夫》(1894)、《约恩·加勃里埃尔·博克曼》(1896)、《当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等剧本。
易卜生的创作是欧洲戏剧发展一个新的阶段,它本身在50年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重大变化。早期的剧本《卡蒂琳》响彻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回声,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卑尔根时期的创作是在所谓“民族浪漫主义”(即挪威式的浪漫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这个时期的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挪威的历史和民间传说,在对古代英雄的歌颂中激发着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60年代后半期的诗剧多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人的精神反叛”,发出“向高处去”的模糊号召。从《社会栋梁》起,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剧本称作社会问题剧,基本主题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外表的宁静与其内在的不稳定之间的矛盾。在《玩偶之家》一剧中,海尔茂家庭的幸福和安逸原来不过是一种布景而已,在这后面隐藏着的是这位“正人君子”的利己主义以及给妻子娜拉造成的痛苦。易卜生的这些社会问题剧针对着生活中存在着的尖锐社会问题,通过对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的剖析,从根本上推翻了公认的道德标准,揭露了资本主义生活秩序的不合理。剧本的论争性不露痕迹地体现在生动的情节和真实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中,达到了思想内容和戏剧性的统一。易卜生晚年在尖锐激烈的现实冲突面前感到绝望,在创作中流露出浓重的悲观主义情绪。有的剧本表现出象征主义的特征,有的则接近于新浪漫主义。
易卜生为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和创造新的戏剧艺术奋斗了终生。他的戏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精神危机的条件下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世界剧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松亭行纪
游记。清高士奇(1644—1703)撰。一卷。士奇字澹人,号江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礼部侍郎。撰有《塞北小钞》、《春秋地名考略》、 《扈从西巡日录》等。康熙二十年(1681),帝奉太皇太后行幸温泉兼巡塞外,士奇扈从。三月二十日自北京出发,出喜峰口至承德围场、察汉城等地,五月返京。是书记其始末并道里见闻,约一万余字。记及河北、 内蒙山川、城邑、名胜古迹、道路、关隘、温泉、风俗等颇多,足资参考。有《四库全书》本。 《说铃》本等。
三十五举
印学论著,元吾丘衍著。该书载于《学古编》中,阐述篆隶之演变,篆写摹刻方法及篆刻知识、创作经验等,后世篆刻家多奉为科律。清桂馥有《续三十五举》、姚晏有《再续三十五举》、黄子高《续三十五举》等,曾刻入《咫进斋丛书》。
黄箓九幽醮无碍夜斋次第仪
黄箓九幽醮无碍夜斋次第仪,不署撰人。从内容文辞看盖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此仪用于为亡灵七日或七周年忌日设醮荐度。按「无碍夜斋」大概源于佛教密宗「冥道无遮大斋,意为不分贵贱,普济一切孤魂。」其行斋时间多在夜晚,分静夜、初更、二更三个时段。斋仪节次颇为繁杂,主要有宣焚钱马关牒单状词颂、召魂、念诸天内音大焚隐语、忏悔、说戒,设无碍筵座、设九幽醮等重要节目。
广嗣纪要
又名《万氏家传广嗣纪要》。十六卷(又有五卷本,前四卷与十六卷本同,末一卷为《小儿全书》。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论述有关广嗣、妊娠及婴儿疾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并附幼科医案18例。书中还归纳了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五不男”、“五不女”等10种病证内容。
盐铁论译注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汉昭帝召集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就盐铁官营等现行重大国策进行讨论。宣帝时桓宽推衍当时双方论难之语,编成是书。此书记载了御史大夫桑弘羊与各地推举的贤良文学关于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的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论战的双方是: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助手御史(发言19次)、丞相史(发言15次)为一方;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等60余人为一方。双方论战涉及三方面内容:要不要实行盐铁官营等现行的重大经济政策;要不要备塞实边、抗击匈奴入侵;要不要实行法治。此书是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和桑弘羊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料。《汉书·艺文志》和隋、唐《经籍志》均有著录。
七女观经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述冥缘王七女得道之事。谓七女有一次出城游玩,于冢间见一死尸。姐妹七人绕尸三匝,涕零号哭,各说一偈,认为人命无常,应勤修福德。忉利天下凡,问七女所欲,七女所愿皆属“无想”,后皆得道果。此经与三国吴支谦译《七女经》(已收入历代大藏经)的主要内容完全相同。据历代经录记载,西晋竺法护译有《七女本经》一卷,西秦圣坚译有《七女本经》一卷,另有失译的《七女本经》、《七女经》各一卷,均佚。现敦煌遗书有收藏,或即上述四本之一。本经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误入疑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