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谷

臧谷
  • 姓名:臧谷
  • 别名:字善也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扬州江都人
  • 出生日期:1834
  • 逝世日期:1910
  • 民族族群:

臧谷(1834—1910),谱名肇镛,字善也,又字善均,后字宜生,一作诒孙,号雪溪,自称种菊生、菊隐翁、菊叟。清扬州江都人。


祖父臧之江,字效禹,方正有直声,敕赠文林郎。父祥瑞,字辑武,少孤贫,奉母以寒素起家,给事县衙,以廉慎称。臧谷两应童子试,皆不中,拟投笔从戎,父不允。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入扬州,谷避居东乡,贫将辍学。时乡先辈徐廷珍掌兴化文正书院,知其颖慧,留门下数载,学业日进,遂补诸生。同治三年(1864)举于乡,明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谷生性落拓,好冶游,为京城某权贵所忌。适母病胃,乃乞假归。及父母故去,谷已年逾四旬,遂绝意仕进,闭门谢客,以诗酒自娱。家居府东街,筑有拜经书屋并桥西花墅,觞咏之会,多集其中。谷喜奖掖后进,凡具一技者,皆赞不绝口,而少年才俊咸乐与游,因结冶春后社,推谷主盟坛坫。每值春秋佳日,泛舟湖上,皤然一老,须髯如雪,望之者,疑为神仙。性爱菊,尤善艺菊,筑问秋馆,于斯种菊、品菊,扬人无出其右。谷既隐居林泉,犹念民生疾苦。是时湖上操舟者多为女子,曰船娘。青篙三尺,掩映碧流,楚楚动人,饶有韵致。光绪间,知府某以为有碍风尚,查禁女子操舟,舟者鸣冤于府署,置不理。谷乃率众女入府衙,击鼓于堂。知府闻之大惊,急整衣冠出,允撤禁令,女子业如故。时论美之。宣统二年(1910)卒于家,年七十七。


扬州自道、咸以来,盐业不兴,名宿谢去,才人星散。又值太平军几番进出,城内十室九空,疮痍满目,箫歌早已声歇。当扬州劫余之日,臧公攘臂起,慨然以文化复兴为己任,主持风会凡十数年。佐其事者,有梁公约、江石溪、陈懋森、马荫秦、谢无界诸君,而后孔庆鑅君承其余绪,继主诗坛,冶春后社得弦歌续奏,至民国而不衰,前后相继唱和者百余人。其振颓起废之功,臧公居首也。公于诗,取法唐之白乐天、宋之陆放翁,大抵率尔成篇,语虽浅近,亦不减流丽之气。可称述者,盖有二焉:


其一,世风众相,俨如画图。具此特色者,当为《续扬州竹枝词》。其《小游船诗》题词云:“人影衣香又一时,渔洋以后久无诗。半篙野水如瓜艇,谱出虹桥新竹枝。”自谓渔洋风雅,有己承之,诗可称者,《竹枝词》也。《续扬州竹枝词》凡100首,前20余首濡以重墨,极言太平军入城之后民生之苦。写官民逃难:“全城抛下开船走,直向清淮不向南。”(其三)写战祸之惨:“冬来喜说郡城收,雪湿枯骸满地愁。”(其八)“人家野祭哭声吞,邻舍无多屋尚存。”(其九)写战后捐税之烈:“贼退不来天又旱,乡间田亩让收捐。”(其十)知当日之扬州,先有太平军起事于前,继有官府豪门暴敛于后,此生民之所以不能堪也。待乱后重生,市面犹可观者惟辕门桥、教场、小东门数家。写辕门桥:“辕门桥上看招牌,第一扬州热闹街。闻道开张生意好,时新茶食鹤林斋。”(其二十八)写教场:“教场茶馆闹纷纷,每碗铜钱十四文。午后偷闲来到此,呼朋引类说新闻。”(其二十九)写小东门:“小东门外市声哗,走遍长街日已斜。樱笋鲥鱼都卖过,一声声喊大西瓜。”(其三十四)信手点染,娓娓道来,饶具乡土情味。而社会之另一面,其五十九云:“安梅两院考纷纷,只论财交不论文。库中发来底几色,学中领出扣三分。”可谓斯文扫地,道德沦丧,乃当年书院之弊。其七十九云:“莫言人世慕官场,地下如今鬼亦忙。急嘱娇儿焚纸帛,加衔指日盼城隍。”此以鬼事说人事,言官绅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乃人间官场之弊。积弊既久,药无可救。当是时,天下滔滔皆是,非独扬州而然,亦封建末世之缩影也。


其二,以诗系事,借事论史。扬州乃名胜之区,佳丽之地,其住宅园林或故老传闻,咸多流布人口。然年代既久,至有阙而不传者,间或遗迹尚存,而往事已杳然难凭。臧公遍涉园亭,城郊无不备览,又熟谙故事,所至皆有诗,而所述之事,多有可传信者。其《康山》诗云:“响鼓琶琵艳一时,隐居风雅系人思。洵宜地借园公读,最后人如竹垞诗。纯庙时巡尝莅止,阮公予告暂栖迟。而今邦土增颜色,尸祝新成节相祠。”此诗所举诸人,皆与康山紧相关连,脉络至为清晰。首二句写康海造园于此,隐居作乐,“园公读”,园公指吴绮,绮字园茨,曾读书康山,“竹垞诗”,竹垞指朱彝尊,彝尊有句云:“有约江春到”,引出此日之园主江春,“纯庙”句谓乾隆曾临幸康山,“阮公”句,指阮元曾购是宅,死后灵柩暂厝于此,“尸祝”句,尸祝谓立死者画像于祠堂,受人祭祀祝祷,“节相”指曾国藩,句下作者自注曰:“山有曾文正公专祠。”以是推之,今扬州卢氏盐商旧宅堂侧有曾公祠,知其宅即康山旧址也。他如《广陵涛》云:“从古沧桑凡几变,浙人且莫看潮夸。”句下自注曰:“《七发》明指广陵,不得谓汉时扬州幅员甚广,观涛必至钱塘也。”谓广陵曲江之涛本在扬州,与浙江无涉也。又《谢安宅》云:“本来雅度有山泽,散处吾州有子孙。”句下自注曰:“国朝谢侍郎溶生、探花增谓皆公裔。”当年谢安在扬州有宅一区,后舍宅为寺,即法云寺。人或以为非是,臧公坚信其有,且指谢安之后裔犹居扬州,确为力证。再如《迷楼》云:“千秋此地忘前鉴,六月游人闹满湖。”告诫世人鉴古知今,居安思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丧邦,堪为醒世良言。


臧谷与江都书画家陈念东、陈崇光,诗人马荫秦、萧丙章相友善,皆有名于时,人称“五君子”。钱塘陈懋森有《五君咏》言其事,其《臧吉士宜孙谷》云:“抱膝长吟静掩扉,朝衫早脱易儒衣。岂惟林下饶清福,不睹沧桑一笑归。”言其早离官场,优游林泉,不问世事沧桑,故终其一生,并无憾事。臧谷已刊著作有《臧雪溪诗集》3卷附《问秋馆菊录》1卷《霜圃识余》2卷。未刊稿本,为其裔孙收藏。

臧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伊则吉尔老婆子

伊则吉尔老婆子

短篇小说,高尔基著,一八九五年发表在《萨马拉日报》,是高尔基早期革命浪漫主义创作的代表作。高尔基对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体现在对民间传说的情节和形象的借用上。而他对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则是通过塑造具有高尚理想的新人形象来完成的。在《伊则吉尔老婆子》这篇作品中,有两个显明对立的传说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腊拉。腊拉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少女,从而遭到人民的惩罚和唾弃。他在人民的生活中失去了位置,在草原上游来荡去,最后变成了一个像影子一样的人。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集体主义英雄丹柯。他年轻、勇敢,对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当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燃烧着的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照亮了拯救人民的道路。

青山集

青山集

三十卷。《续集》七卷。宋郭祥正(约1078前后在世》撰。郭祥正,字功父,自号醉吟先生,太平州当涂 (今安徽当涂县)人。生卒年不详。熙宁中举进士,知武冈县佥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官至汀州通判,摄守漳州,后弃官隐居于青山。祥正少有诗名,其诗好用仙佛语,但才气纵横,吐言天拔。梅尧臣见其诗曾叹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陆游亦称“祥正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为李白后身”,足见其诗文风格极似李白。其“大手曾将元鼎调,龙沉鹤去事寥寥”、“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谁复知”(《奠王荆公坟》)等句,可见一斑。祥正著有《青山集》,晁公武《读书志》和陈振孙《书录解题》均有记载,而《续集》七卷则均无记载,不知何人编次,但其诗风格确出祥正,非后人依托。《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密韵楼景宋本七种》。

法帖释文

法帖释文

十卷 宋刘次庄撰。刘次庄,字中叟,长沙人 (今湖南长沙市)。宋徽宗崇宁 (1102—1106)中官至御史。据曹士冕《法贴谱系》中说,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在石上,去掉卷尾篆题,而增加他写的释文。曾敏行《独醒杂志》也说,刘次庄自幼喜好书法,在新淦寓居时,所居房屋的窗牖、墙壁,都题写殆遍,临江郡库,有法帖十卷,释以小楷。根据二书所记,则刘次庄作的《法帖释文》,原本附在石刻之中,未尝专撰一集出书。现在看到的《法帖释文》十卷,系后人抄合成帙。武岗人曾刻印绛州潘氏贴。宋宁宗嘉定中,汪立中又取刘次庄的石刻本,分入二十卷中,把刘次庄在石刻阁帖时所去掉的,都增加进来,于是又别成一书。传本有“四库全书” 本。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亦名《雷霆玉枢宝经》。道教书。雷声普化天尊总司五雷,普化群生,为赏善罚恶之神。一卷,分上下两节。上节言“至道”,下节言“气数”。此经出于宋代。收入《道藏》第25册。另有白玉蟾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二卷,收入《道藏》第50册。《道藏辑要》有《玉枢宝经赞解》。清代李涵虚《太上十三经注释》中有《玉枢经约解》,只收本经上节“至道”部分。

邕州小集

邕州小集

一卷。宋陶弼撰。陶弼字商翁,永州(今湖南零陵)人。庆历中,随杨畋讨湖南猺,因功授阳朔县主簿,历官知邕州。四迁为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弼善作诗墓志铭谓其:“聚晚学弟子讲授六经,平生不治细故,独以文章自喜,尤号为能诗。”《湖广通志》称:“弼诗尤善言风土,蜡茶诗至五十韵。”其著作有诗文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内有诗七十三首,都是陶弼在湖南时所作,故以邕州为其名。《邕州小集》一卷有《四库全书》本,晨风阁丛书本。另有《陶邕州小集》一卷见《宋人小集四十二种》,式训堂丛书本。

守弱学

守弱学

讲述世上存在着强弱之分,有强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难道弱者便永远处于弱势,强者便可恒强吗?人的一生为何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又处于弱势?强弱之势又是如何转化的?著名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便根据西晋名臣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了这一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守弱学(人生胜经)》。《守弱学(人生胜经)》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情节性、生动性、可读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