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克劳

- 姓名:卡尔·克劳
- 全名:赫伯特·卡尔·克劳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美国密苏里州
- 出生日期:1883年9月26日
- 逝世日期:1945年6月8日
- 民族族群:
赫伯特·卡尔·克劳(Herbert Carl Crow,1883年9月26日-1945年6月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海兰。少年时代他深受担任乡村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了正直的品行。但当父亲早早故去,青年克劳便不得不自谋生计,16岁时他已经进入密苏里州地方上的小型报纸做印刷学徒。
1906年,克劳到明尼苏达州的卡尔顿学院就读,随后转入密苏里大学学习。因为生计窘迫,在读书期间,他不得不同时兼任附近地区几张报纸的特约通讯员。经济拮据终于拖累了他的学业,不久他选择从大学肄业,成为一名专职报人,开始与人合伙经营《哥伦比亚—密苏里人先驱报》,后来又加入其他大报,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成为小有名气的记者。
1911年的东亚正酝酿着大变革。克劳受到《纽约先驱论坛报》驻远东记者密勒(本名托马斯·米勒德,Thomas Millard)的邀请,毅然决定到异国开拓新事业。这一年他乘邮轮来到中国上海,加入了密勒旗下《大陆报》(The China Press)的创始团队。事实证明克劳来到中国的时机非常正确—很快他就目睹了辛亥革命爆发,见证了清王朝覆灭,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华民国的建立,还得到机会采访了孙中山,他和中国的悠久缘分由此开始。
克劳在《大陆报》的职业生涯不算长,对东方怀有莫大兴趣的他此后曾在美属菲律宾的首府马尼拉稍作停留。在经历了一次悠闲的环球蜜月旅行后,他来到日本东京,供职于当地的英文报纸。当时正值日本趁欧美各国无暇东顾,悍然决定提出对华的“二十一条”,克劳参与了对此事的报道,一度引起轰动。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也终于参战,世界局势暗流涌动。克劳此刻正在加利福尼亚的自家果园中与妻子稍享短暂的平静生活,但他不愿长久置身事外,选择重返上海,效力于美国战时的宣传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In formation)。
1918年,克劳迈出了职业生涯最有影响力的一步:在上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广告推销代理公司—克劳广告公司(Carl Crow Inc.)。克劳自己说,这家公司的具体业务是“思考中国人可能会购买哪些东西,这些东西该怎样包装,采用哪些广告手段来提高销量更为有效”,为他“出售各类商品,从纺织机到香水样样都有”的客户们服务。克劳结合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习俗文化,对西方流行的广告思维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较早在中国的广告中使用了摩登女郎的形象,攫取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克劳充分利用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结下的良好人脉,批量购买广告版面,代理了一大批抢滩上海的外国企业的业务,生意空前兴隆。
随着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克劳也深度参与社会活动。他在上海的美国总会(AmericanClub)担任会长,参与了上海公共租界的治安维护。1923年山东发生土匪劫持中外游客的“临城大劫案”,克劳代表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和美国红十字会到当地与土匪接触,救济被掳旅客的衣食。为了通畅传递信件,他制作了一种“抱犊崮土匪邮票”,派上了用处。经各方参与斡旋,事件终获解决。克劳仍然热爱新闻事业,1929年曾在保险大亨史带(本名科尔内留斯·范德·斯塔尔,Cornelius Vander Starr)的支持下参与创办了英文《大美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不过他的工作中心仍然放在公司的运行上,没有再度深入参与报刊的采编业务。
克劳的命运与中国牵绊甚深。1935年,他曾前往中国西部旅行,又来到日本人铁蹄下的伪满洲国,目睹了日寇窃据中国东北的无耻行径。1937年,战火终于烧到了上海,炸弹落在华懋饭店外,撼动了克劳的办公室。生命受到日本人的威胁,加上强烈支持中国人民抗战使他越来越不受日本人的欢迎,克劳被迫结束在上海近二十年的广告生涯,把公司业务交由中国同事代理,启程返回阔别已久的祖国。
克劳很早就注意把自己的见闻形诸文字,奉献给读者。早在第一次来华的1913年,他就曾写过《游历中国闻见撷要录》(The Travelers" Hand book for China)。而在1937年,克劳更是一口气出版了两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四万万顾客》(Four Hundred Million Customers)和《我为中国人说话》(I Speak for the Chinese),为苦难中的中国人民鼓与呼。返回美国后,克劳走遍全美各地,在推销他的畅销新书《四万万顾客》之余,积极参与援助中国的请愿活动,呼吁美国向中国伸出援手。1939年,克劳又辗转经欧洲飞往缅甸仰光,经滇缅公路前往中国陪都重庆,采访了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等中国政界要人,报道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他返美后仍继续募捐,并努力帮助中国宣传抗战。
在经历了1940年的拉美之行之后,妻子的去世给了克劳沉重的打击,他的健康由此开始恶化。随后,克劳接到了美国陆军部的征召书,被派往战时情报办公室(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远东部,与欧文·拉铁摩尔等“中国通”们一起担任顾问。他对于中国的知识一度派上了大用场,又在努力撰写着关于东亚局势的新著作。可是丧妻的悲痛和病魔的侵袭终于拖垮了克劳的身体,1945年6月8日,克劳因食道癌在纽约曼哈顿逝世。
卡尔·克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有人的用处
副标题《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著作。美国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著。本书初版于1950年,随后,作者又对本书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1954年由英国伦敦艾尔一斯波蒂斯伍德(Eyre and Spottiswoode)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作者继《控制论》出版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探讨如何运用控制论来看待与分析社会。书中,作者首先将社会看做是一个通讯和控制的系统,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分析了人类社会的通讯特征;分析了一些具有一般性的社会现象,如语言、法律等;分析了工业革命以及通讯机器和未来等问题。从而说明人类只有通过对消息及有关通讯设备的研究,才能了解社会;阐明在这些消息和通讯设备的未来发展中,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势必要在社会中占居日益重要的地位。
装潢志
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论著,一卷。明万历间周嘉胄著。提出“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的观点,认为“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必须有高明的医生,保存古代书画,不可不究装潢。作为一种工艺,需要主人对于装潢的“精富”,“参究料用尽善,一一从心,乃得相成合美”。指出“凡重装尽善,如超劫还丹,机缘凑合,岂不有神助耶?而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并就“审视气色”、洗、揭、补、衬边、小托、全、式、镶攒、覆、上壁、下壁、安轴、上杆、上贴、贴签、囊、染古绢托纸、治画粉变黑、忌、手卷、册叶、碑帖、墨纸、硬壳、又方,治糊、用料、气候以及环境等问题作了简要论述。《美术丛书》、《画论丛刊》据《昭代丛书》本收录。
易用
五卷,明陈祖念著。书前序称:“义理无穷,非言之能尽。故传注于汉,疏义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而《易》之用则随时随事可以自察。是以君子居则观象玩辞, 动则观变玩占, 圣人所以言《易》者,如是而已。《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四库全书》本。此书不载六十四卦经文,但于每卦阐说其义;《系辞》以下诸传亦不录原文,唯各标明章目而诠释之。其说详论义理,间涉互体之说,务以切于人事为主,故名《易用》。《四库全书提要》指出:陈祖念之父陈第“于韵学为大有功,而所作《伏羲图赞》则支离穿凿,一无可取。祖念学不及其父,而说《易》乃胜其父。”
纳兰词笺注
清初词坛,名家辈出。其中*特出者,当属纳兰性德。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身份高贵显赫,却向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这使得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首,成为比较完整的《纳兰词》。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为整理者根据现代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求恕斋日记》稿本摘抄而成,时间跨度为1919—1936年,涉及刘氏购书、读书、藏书楼建设、刻书、抄书、编书、售书等等活动的史料,其间亦有刘氏因书而交游的事迹,对了解近代书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松窗梦语
史料笔记。八卷。明张瀚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张瀚,字子文,号元洲。生于弘治八年(1513年),卒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浙江仁和(杭州)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工部、刑部部曹,庐州、大名知府,长期担任陕西、四川、福建、广东、山西等省的高级官员;又任过陕西巡抚、总督漕运、总督两广军务,后由南京工部尚书,于万历元年擢升为吏部尚书。万历五年,因得罪了首辅张居正受到排挤,回杭州故里。为作者晚年罢职闲居所作。因书斋“楹前一松”,“有承露沐雨之姿,凌霜傲雪之节”(自序),而取以为名。瀚历仕为官,见闻广博,经历丰富,因而内容广泛地涉及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少数民族、对外关系等许多方面。许多内容都是他亲闻目睹的经历,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全书三十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