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丰喜

- 姓名:郑丰喜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云林县
- 出生日期:1944年9月23日
- 逝世日期:1975年9月20日
- 民族族群:
郑丰喜(1944年9月23日-1975年9月20日),中国台湾云林县口湖乡后厝村人,中国台湾教师、作家。父母是农民。出生时右脚自膝盖以下,前后左右弯曲,左脚自膝盖以下突然萎缩,脚板翘上。他的母亲悲痛不已,当场晕了过去,进而郑丰喜险遭抛弃,在祖父和妈妈细心照料下,郑丰喜慢慢地长大。
6岁时,祖父去世,郑丰喜被父母遗弃,跟随耍猴卖药的赵老伯流浪卖艺就食。
8岁时跟哥哥在离家数里外的鸭寮放鸭,独立生活。一次遇到风雨和大水,几乎被淹死,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苦难。而他凭借不懈的努力靠自己的双手生存下来,还争取上了学,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中学戴校长和矫正医院徐院长的支持鼓励下装上假肢后,更不怕摔破手脚,学会骑自行车上学。为完成中学学业,郑丰喜到处打工,他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条船》参加征文大赛,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多人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而他却不愿过多依靠他人,后来圆满地完成中学的学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后事迹见报,引起社会赞誉。
他的坚强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同校法律系女同学吴继钊。可是吴继钊的父母百般阻挠。几经周折,两位有情人终于结为夫妻。婚后还育有两个女儿。
大学毕业后,返家乡中学任教,立志建设图书馆,深得乡亲和学生的崇敬。在妻子的支持下,续写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发表后引起轰动,重版10次,事迹广为流传,蒋经国颇为关注予以褒扬。
1974年列名台湾第12届 "十大杰出青年"。后不幸身患肝癌,于1975年逝世,年仅32岁。其事迹拍成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并获金马奖。
郑丰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平淡的事
短篇小说。彭家煌作,载1929年5月,上海大东书局。描写一位受社会和经济压迫的医生仍无偿地为穷人看病的善良品德;
储光羲诗集
诗集。唐储光羲(707—约760)撰。五卷。光羲,族望兖州(今山东曲阜)籍贯润州延陵(今属江苏)。开元进士。曾任微官,退隐终南。后复出,迁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受伪官,乱平下狱,贬死岭南。原有文篇赋论凡七十卷,乃其子储溶乞王缙编次。又著《政论》十卷,《九经分疏义》二十卷,今皆散佚。此本仅存诗二百二十余首。其诗多五言古体,除应制、应酬一类作品外,多为描写田园生活之作。如《田家即事》、《田家杂兴》等诗,风格淡朴自然,深受陶渊明影响。《天禄琳琅》著录为五卷。有《唐五十家诗集》本,《十家唐诗》本。诸家著录如张金吾爱日精庐、丁丙善本书室皆为明活字本,清雍正间有不分卷本。又近人储皖峰《储氏丛书》辑其诗为五卷、另有附录一卷。
养吉斋丛录
清吴振棫编纂。吴振棫,字宜甫,号仲云。浙江钱塘 (今杭州市) 人。嘉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云南总督。其所书共36卷,中有丛录26卷、余录10卷,记述同治以前清代宫廷和行政机构的典章制度。是书不分纲目,以事为类,按次序对八旗源流、内阁、六曹、行省、武备、科举以至宫闱、苑囿、巡狩等事例一一列举,记录下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如清初圈占民地的地亩数据、大臣的满汉缺分、理藩院公文书处理和雍正年间任官不尽按制度的记载,有的为 《清史稿》或《清会典》 等未加详载,有的则记有异同,因此是书是深入考查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书籍。是书卷11记述仁祖(嘉庆) 六旬寿典的规模、经过,卷12记列圣庙号、列圣尊谥、列后尊谥和妃嫔、王公、贝勒的谥号,卷13、卷14记在养心殿举行的开笔之典、立春日在延庆殿举行的帝王的九叩迎春仪、二月朔日在坤宁宫举行的立竿祀神仪和四月八日浴佛、中秋祭月、重华宫茶宴、冰嬉等宫中礼俗和游戏,卷15记宫中各种宴请,卷16记帝王巡幸,卷17记各宫各殿的位置、用途,卷18记西苑宫殿等,这些都是清代宫廷和建筑的直接资料,与是书所载的清宫春联、进贡物品单、状元谢表格式等均可作为研究清宫室生活和礼仪规制的参考。是书取材谨严,不发议论,不采小说家言。间或采用一些传说,态度也很审慎。但其引用资料不标明出处。是书只有清光绪年间一种刻本,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此本校点,出版排印本。目前只有十七卷。
左传杜解补正
明末清初顾炎武抉摘杜预《左传集解》缺误并加补正之书。3卷。以杜《解》时有缺失,贾逵、服虔之《註》,乐逊之《春秋序义》,又佚而不传,于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于邵宝《左镌》等书,如有合者,亦皆采辑。“若室如悬磬,取诸《国语》; 肉谓之羹,取诸《尔雅》;车之有辅,取诸《吕览》; 田禄其子,取诸《楚辞》; 千亩原之在晋州,取诸郑康成; 祏为庙主,取诸《说文》; 石四为鼓,取诸王肃《家语注》; 祝其之为莱芜,取诸《水经注》” (《四库全书总目》) 。凡此之类,皆有根据。其他惟文求义,研究训诂,亦多得《左氏》之意。然炎武甚重杜《解》,又能弥缝其缺失,可谓扫除门户,是非持平。后惠栋著《左传补注》,“拾炎武之遗者尚多,其纠炎武之错者仅五六条耳”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有《四库全书》本。
春秋孔义
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不名为微国,《穀梁》以不名为狄道,《左传》以不名为未同盟,而高氏则引程颐说,以不名为史阙文。再如桓公三年“春,正月”,即《穀梁》所谓“桓无王”,后世诸儒多于此发义,而高氏则云“阙疑”。其书名曰“孔义”,即在于明孔子之义而非诸儒之臆说。其释文虽不出前人窠臼,但简要明白。如隐元年春王正月,先儒释此多破碎繁芜,往往动辄数百上千言,而高氏只云“春,周王之春也;称王正月,大一统也,夏时之十一月也;不书即位,摄也。”杂采《左传》、《公羊》之说而不取《胡传》“夏时冠周月”之说,其间亦无考证。清俞汝言撰《春秋平义》多采此书之说。现存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鹿母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为佛之本生谭,有广说、略说二本。内容系佛陀述说其过去世为鹿母时,生有二子。一日,鹿母不慎落于网中,因对其子关爱心切,故而向猎师请求允准其返所,将二子安顿妥当,即还来就死。后鹿母如言赴约,猎者为鹿母之笃守信义所感,遂释放鹿母归去,并告请国王,令禁狩猎,王亦感于鹿之仁义之行,终禁杀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