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

- 姓名:庾信
- 别名:字子山
- 性别:男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513年
- 逝世日期:581年
- 民族族群:
庾信(513年-581年),南北朝时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自幼聪敏绝伦,精通《左传》,博览群书。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初仕梁,历任湘东国常侍、尚书度支郎中、东宫学士等职。曾随同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创作了不少绮丽的宫体诗,世称“徐庾体”。他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侯景之乱时,庾信为建康令,战败后,投奔江陵梁元帝萧绎。历任御史中丞、右卫将军。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不久梁为西魏所灭,遂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庾信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两个时期,出使西魏之前,其诗歌未能摆脱宫体诗影响,注重形式和技巧,内容较为贫乏,但诗中亦常有写景佳句,如“水流浮磬动,山喧双翟飞;夏余花欲尽,秋近燕将稀”(《入彭城馆》),“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等;所写抒情小赋《春赋》、《对烛赋》、《荡子赋》,虽辞藻华美,笔触细腻,却失之纤弱。仕西魏后,由于生活、思想产生变化,因此其诗文作品与前期大不相同,艺术风格由冶艳而为刚劲苍凉,但其喜用典故和注意对仗的特点依旧保持,这是当时文风和个人习惯所使然。
庾信诗歌代表作为《拟咏怀》二十七首,虽是模拟阮籍,实为感叹自己身世,其中第三、第四首最为著名,“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悽然忆相韩”等诗句,表述了作者自己迫于事势而被羁留长安的悲愁和痛苦,流露了思恋乡关、怀念故国的深情和隐痛。为了避免触犯北周政权,庾信在这组诗歌中采用了隐晦曲折的手法,以比兴或咏史方式表现思想感情,全诗用典甚多,但仍使人感到真挚而未流于晦涩平板。另外,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怨歌行》、《和张侍中述怀》等诗中,庾信也真切地吐露了内心的痛苦。庾信有些诗句清新可喜,对唐人五律有深刻影响,如“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上益州上柱国赵王》)、“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等。庾信赠别友人的小诗往往写得感情深沉亲切,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重别周尚书》等都相当著名,这些诗虽有时平仄不调,但已开五言绝句之先河。庾信诗歌成就很高,明人张溥评曰:“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庾信辞赋成就不亚于诗歌,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叙写了梁代的兴亡和作者身世之概。这篇赋作既有对梁代覆亡的悲悼、依恋之情,也有对梁朝君臣的痛斥、揭露。赋中真实地描写了乱离中人民的苦难,浸透着作者的同情,其中“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等句,历来为人称道。庾信的抒情小赋《小园赋》、《枯树赋》、《竹杖赋》等,也是传世名作。《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二句,为唐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所本。
庾信为南北朝骈文大家,与徐陵齐名,讲究对仗、处处用典是其主要特点。其代表作有《哀江南赋序》、《拟连珠》、《思旧铭》等。其骈文集六朝之大成,为《四库提要》推为“四六宗匠”。
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大家,他把南方诗歌的声律技巧传至北方,同时吸取北方刚健苍劲的精神,批判南方的浮艳之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庾信善于运用各种诗体,对律诗、绝句和七古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对唐代诗人影响极深,明人杨慎评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升庵诗话》卷九》)。有卷二十一卷,已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清代吴兆宜注有十卷本,倪璠注有十六卷本。
猜你喜欢的书
喧哗与骚动
美国现代重要的小说家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描写南部庄园主康普生家庭的没落。作品共分4个部分,由4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同述凯蒂的故事。一是“班吉的部分”,他33岁,却只有3岁的智力,作者通过白痴班吉的混乱思维,透露出他的不快和失去凯蒂的痛苦,反映出痴人眼中的周围世界;二是“昆丁的部分”,他是家中老大,对妹妹凯蒂的爱很不正常,凯蒂的放荡及婚姻对他打击很大,使个这敏感而忧郁、意志薄弱的贵族家庭的没落子弟终因承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而自杀;三是“杰生的部分”,这是个冷酷自私的实利主义者,他对凯蒂的私生女的残暴以及借此对妹妹的疯狂掠夺充分暴露了他已彻底抛弃了贵族家庭的传统价值标准,成了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四是“迪尔西的部分”,作者通过她的口补叙了别人没有交待清楚的情节。作者通过个家庭的年轻一代或为白痴,或为懦夫,或是偏执狂,或是走向堕落的故事,描写了美国南方庄园制度的解体,也透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小说在艺术上刻意求新,特别是在运用“意识流”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方面所做的尝试,使“意识流”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灵宝众真丹诀
灵宝众真丹诀,撰人与时代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书中载外丹法八种:即还魂丹法、紫金丹砂法、金碧丹砂变金粟子法、羽化河车法、金华黄芽法、几公白法、九转炼铅法、神化金丹法。每一法皆列举用药、炼制程式及服法、功效。所用药物多为铅、汞、雄黄、矾石等矿物药,亦有兼用草木药者。
一个情妇的日记
茅盾曾说,读庐隐的作品,“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悲哀是庐隐一些重要作品的主旋律,它在庐隐小说中的位置,恰如母爱在冰心作品中的位置一样。庐隐小说里的女人,仿佛正是我们今生的前世。庐隐在《一个情妇的日记》中充分展现了第三者痴恋的痛苦。庐隐可谓真正懂得女人的心的,女人有时最难战胜和面对的其实就是她自己。作为第三者,历来为千夫指、万人弃。可“我”爱上仲谦已经胜过爱“我”自己,只要能爱他,“一切的困苦羞辱”,便是死了也是情愿的!“我”的烦恼,丝毫不逊于少年维特的烦恼。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4卷。此书是袁燮在崇政殿说书时所撰。解说《毛诗》,议论平和,理明辞达,颇得风人之旨。又据经文推阐当时世事,对振兴恢复大业等事,尤反复致意。原本失传无考,惟所论《国风》尚存于《永乐大典》,清四库馆臣据以辑录,编为今本。有武英殿聚珍版、《四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梁高僧传选译
《高僧传》全书十四卷,以如此之篇幅去记叙五百多年间中土之僧人,每个入传者无疑都是当时或该科之“高僧”,但因本书篇幅所限,这里不可能全部收录,而只能选录那些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相当影响的高僧。至于每一僧传之取舍,除个别篇幅较长的僧传采用节选外,其余的都取传记全文,以保持资料的完整性。
法华经指掌疏
佛典注疏。清雍正三年至乾隆十一年(1725—1746)通理撰。七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注释书。疏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科文”,一卷,提示《法华》全经纲目。第二部分为“悬示”,一卷,以十门总述《法华》经义,即: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能被教义、四所披机宜、五体性浅深、六宗趣通别、七部类品会、八疏序通经、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第三部分为正文,七卷,正释《法华》经文。先释“名题”,包括经名、译者。次则别解文义,将经文二十八品分为序、正宗和流通三分。疏文先举原文,再依文释意。第四部分称“法华指掌疏事义”,一卷,即将“悬示”和“别解文义”中所出成语、典故、事类等再予单列解释。此书不见于国内诸藏。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