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

- 姓名:庾信
- 别名:字子山
- 性别:男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513年
- 逝世日期:581年
- 民族族群:
庾信(513年-581年),南北朝时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自幼聪敏绝伦,精通《左传》,博览群书。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初仕梁,历任湘东国常侍、尚书度支郎中、东宫学士等职。曾随同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创作了不少绮丽的宫体诗,世称“徐庾体”。他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侯景之乱时,庾信为建康令,战败后,投奔江陵梁元帝萧绎。历任御史中丞、右卫将军。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不久梁为西魏所灭,遂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庾信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两个时期,出使西魏之前,其诗歌未能摆脱宫体诗影响,注重形式和技巧,内容较为贫乏,但诗中亦常有写景佳句,如“水流浮磬动,山喧双翟飞;夏余花欲尽,秋近燕将稀”(《入彭城馆》),“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等;所写抒情小赋《春赋》、《对烛赋》、《荡子赋》,虽辞藻华美,笔触细腻,却失之纤弱。仕西魏后,由于生活、思想产生变化,因此其诗文作品与前期大不相同,艺术风格由冶艳而为刚劲苍凉,但其喜用典故和注意对仗的特点依旧保持,这是当时文风和个人习惯所使然。
庾信诗歌代表作为《拟咏怀》二十七首,虽是模拟阮籍,实为感叹自己身世,其中第三、第四首最为著名,“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悽然忆相韩”等诗句,表述了作者自己迫于事势而被羁留长安的悲愁和痛苦,流露了思恋乡关、怀念故国的深情和隐痛。为了避免触犯北周政权,庾信在这组诗歌中采用了隐晦曲折的手法,以比兴或咏史方式表现思想感情,全诗用典甚多,但仍使人感到真挚而未流于晦涩平板。另外,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怨歌行》、《和张侍中述怀》等诗中,庾信也真切地吐露了内心的痛苦。庾信有些诗句清新可喜,对唐人五律有深刻影响,如“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上益州上柱国赵王》)、“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等。庾信赠别友人的小诗往往写得感情深沉亲切,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重别周尚书》等都相当著名,这些诗虽有时平仄不调,但已开五言绝句之先河。庾信诗歌成就很高,明人张溥评曰:“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庾信辞赋成就不亚于诗歌,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叙写了梁代的兴亡和作者身世之概。这篇赋作既有对梁代覆亡的悲悼、依恋之情,也有对梁朝君臣的痛斥、揭露。赋中真实地描写了乱离中人民的苦难,浸透着作者的同情,其中“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等句,历来为人称道。庾信的抒情小赋《小园赋》、《枯树赋》、《竹杖赋》等,也是传世名作。《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二句,为唐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所本。
庾信为南北朝骈文大家,与徐陵齐名,讲究对仗、处处用典是其主要特点。其代表作有《哀江南赋序》、《拟连珠》、《思旧铭》等。其骈文集六朝之大成,为《四库提要》推为“四六宗匠”。
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大家,他把南方诗歌的声律技巧传至北方,同时吸取北方刚健苍劲的精神,批判南方的浮艳之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庾信善于运用各种诗体,对律诗、绝句和七古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对唐代诗人影响极深,明人杨慎评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升庵诗话》卷九》)。有卷二十一卷,已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清代吴兆宜注有十卷本,倪璠注有十六卷本。
猜你喜欢的书
山之音
《山之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时间是1949年到1954年之间。《山之音》主要描写了一位孤独地眺望自然,凝视内心世界的老人——尾形信吾。信吾的活动使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有机整体。他对死亡的恐惧和预感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作品中飘荡着晚年川端孤独、寂寞的面影,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是作者对死亡意识的探讨。作品一开始,就在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主人公信吾年过花甲,非常健忘,吐过血。深夜,发出了可怕的叫声,远方的风中混杂着令人毛骨惊然的山之音。信吾觉得这是在预告着自己的死亡。儿媳菊子告诉他:她有一个姨妈,是在临死前听到了山吼。信吾对死深深地恐俱,恐惧带来他对生的执着,这执着一旦落入潜意识的层次,然形成对性的执着,因为性是生的最直接的代表。
珂雪斋集
明袁中道撰。凡25卷。珂雪,洁白义,出自梁元帝《与萧谘议等书》,取为书斋名,志趣可知。其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诗文因此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论文反对蹈袭粉饰,主张师法自然:“山水之清美,且足以发灵慧之性,而助其深湛之思”(《程申之文序》)。他认为作家应当接近社会和自然,以获得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创造出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士生而处丰厚,安居饱食,毫不沾风霜冰雪之气,即有所成,去凡品不远。惟夫计穷虑迫,困衡之极,有志者往往淬励磨练,琢为美器。何也?心机震撼之后,灵机逼极而通,而知慧生焉。即经世出世之学问,皆由此出,而况举业文字乎?”(《陈无异寄生篇序》)这与其兄见解大致相同,钱谦益以为“小修兄弟间师承议论”(《列朝诗集小传》本传)。当竟陵以幽峭之风反对剿袭剽窃之七子,异军突起时,他却强调真情实感对于审美和艺术创作的极端重要性,反对仅仅限于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上的翻新争奇,认为应“以意役法”,提倡“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笔之间”(《中郎先生全集序》),排击竟陵之谬。对于中郎“立言亦自有矫枉之过”(袁宏道《与张幼于》),他坚持以历史的、分析的态度进行考察,既肯定其矫枉整刷之功,又提出了性灵与格调的结合,以弥补过正偏激之失。他的散文创作,多写闲情逸致,流露出脱离现实的思想倾向。他的散文美学理论及创作实践的优劣利弊,对当代及清初文坛均较有影响。
文山先生全集
亦称《文山全集》。别集名。 南宋文天祥撰。20卷。《四部丛刊》本。此集卷1至 卷2为诗、词,卷3为对策、封事、内制,卷4为表、 笺、疏,卷5至卷6为书,卷7至卷8为启,卷9为 记、序,卷10为题跋、赞、铭、辞、说,卷11为讲 义、行状、墓志铭、祭文、祝文,卷12为乐语、上 梁文、公牍、文判,卷13为 《指南录》,卷14为 《指南后录》,卷15为 《吟啸集》,卷16为 《集杜 诗》,卷17为《纪年录》,卷18为拾遗,卷19至卷 20为附录,包括传记、祭文等。今流传有明嘉靖三 十一年(1552)28卷本、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16 卷本、《乾坤正气集》10卷本、《四库全书》21卷本 等。
海棠谱
《海棠谱》 是 一本有关海棠花的园艺学和文学著作,南宋陈思编纂。前有自序,称海棠的风资艳质,不在牡丹、梅花之下。时已显闻盛传于世,故“采取诸家杂录及汇次唐以来诸人诗句”撰为此书。成书于理宗开庆元年 (1259)。本书最早著录于陈思的《宝刻丛编》,但不见于《宋史·艺文志》,惟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有3卷与此本合,主要有《百川学海》、《山居杂志》、《丛书集成》 等本。陈思,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亦无考。本书共3卷,上卷为“叙事”,皆录有关海棠的故实,中、下2卷分别为诗上、诗下,汇录唐宋以来有关海棠的题咏。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失译。
一字顶轮王瑜伽经
亦称《瑜伽一字顶轮王真言观行仪则》、《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一字顶轮王瑜伽究竟仪则》等。密教仪轨经典。唐天宝十二年(753)不空译,田良立笔受。一卷。属持明密教佛顶部仪轨,说金刚佛顶瑜伽现行法,参入瑜伽密教观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