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

- 姓名:庾信
- 别名:字子山
- 性别:男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513年
- 逝世日期:581年
- 民族族群:
庾信(513年-581年),南北朝时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自幼聪敏绝伦,精通《左传》,博览群书。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初仕梁,历任湘东国常侍、尚书度支郎中、东宫学士等职。曾随同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创作了不少绮丽的宫体诗,世称“徐庾体”。他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侯景之乱时,庾信为建康令,战败后,投奔江陵梁元帝萧绎。历任御史中丞、右卫将军。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不久梁为西魏所灭,遂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庾信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两个时期,出使西魏之前,其诗歌未能摆脱宫体诗影响,注重形式和技巧,内容较为贫乏,但诗中亦常有写景佳句,如“水流浮磬动,山喧双翟飞;夏余花欲尽,秋近燕将稀”(《入彭城馆》),“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等;所写抒情小赋《春赋》、《对烛赋》、《荡子赋》,虽辞藻华美,笔触细腻,却失之纤弱。仕西魏后,由于生活、思想产生变化,因此其诗文作品与前期大不相同,艺术风格由冶艳而为刚劲苍凉,但其喜用典故和注意对仗的特点依旧保持,这是当时文风和个人习惯所使然。
庾信诗歌代表作为《拟咏怀》二十七首,虽是模拟阮籍,实为感叹自己身世,其中第三、第四首最为著名,“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悽然忆相韩”等诗句,表述了作者自己迫于事势而被羁留长安的悲愁和痛苦,流露了思恋乡关、怀念故国的深情和隐痛。为了避免触犯北周政权,庾信在这组诗歌中采用了隐晦曲折的手法,以比兴或咏史方式表现思想感情,全诗用典甚多,但仍使人感到真挚而未流于晦涩平板。另外,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怨歌行》、《和张侍中述怀》等诗中,庾信也真切地吐露了内心的痛苦。庾信有些诗句清新可喜,对唐人五律有深刻影响,如“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上益州上柱国赵王》)、“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等。庾信赠别友人的小诗往往写得感情深沉亲切,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重别周尚书》等都相当著名,这些诗虽有时平仄不调,但已开五言绝句之先河。庾信诗歌成就很高,明人张溥评曰:“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庾信辞赋成就不亚于诗歌,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叙写了梁代的兴亡和作者身世之概。这篇赋作既有对梁代覆亡的悲悼、依恋之情,也有对梁朝君臣的痛斥、揭露。赋中真实地描写了乱离中人民的苦难,浸透着作者的同情,其中“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等句,历来为人称道。庾信的抒情小赋《小园赋》、《枯树赋》、《竹杖赋》等,也是传世名作。《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二句,为唐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所本。
庾信为南北朝骈文大家,与徐陵齐名,讲究对仗、处处用典是其主要特点。其代表作有《哀江南赋序》、《拟连珠》、《思旧铭》等。其骈文集六朝之大成,为《四库提要》推为“四六宗匠”。
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大家,他把南方诗歌的声律技巧传至北方,同时吸取北方刚健苍劲的精神,批判南方的浮艳之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庾信善于运用各种诗体,对律诗、绝句和七古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对唐代诗人影响极深,明人杨慎评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升庵诗话》卷九》)。有卷二十一卷,已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清代吴兆宜注有十卷本,倪璠注有十六卷本。
猜你喜欢的书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集
阿西莫夫(1920一1992),美籍作家、生物化学家。他是一位撰写科幻小说和科学普及读物极有成就的多产作家,著书500多册,曾获得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共收录了阿西莫夫短篇小说43篇。
豫章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17卷。罗从彦撰。元代曹道振编。曹道振序称:“郡人许源堂刻其遗集五卷,近得邑人吴绍宗稿,厘为一十三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年谱一卷,凡一十八卷。”一般著录本书时,不计入1卷年谱,所以都称为17卷。《四库全书》辑入明代成化间张泰重刻本,此书卷1为经解,但有目无文,卷2至卷9为《遵尧录》,卷10为《二程先生语录》,卷11、卷12为杂著,卷13为诗,卷14至卷16为有关作者生平著作的资料,卷17为外集,则录其生平交游所作祭文、书信等。卷首列张泰序及作者年谱,书后附谢鸾跋。北京图书馆除藏有明张泰刻本,尚有明成化年间冯孜刻本、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罗应斗刻本、明元季恭刻本等。清代康熙间张伯行重编《罗豫章先生文集》10卷,仅录作者诗文,卷首载张伯行、明代柯潜、宋代欧阳佑序,《宋史》本传及作者年谱。作者传世之作多为经世致用、传道讲学的学术著作,诗仅20余首,且多带有浓重的道学气息。
剡源集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戴表元撰,戴表元别号剡源先生,故名。《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此集编刊于明万历年间,卷首有明万历九年(1581)戴洵叙,周汝砺小引,《元史》本传,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万历元年(1573)周仪序及戴表元撰《戴剡源先生自序》。据以上诸文,可知入明后戴表元文集即很难得见,宋濂以修《元史》之需,派专人到四明搜求到《剡源文集》28卷,洪武四年由乡人夏君与戴表元后人刻于国子监。明代中期以后,28卷本《剡源文集》亦已失传。嘉靖年间,周仪得到戴表元的全集,便校订补辑为今之30卷本。本集卷1—6为记,卷7—14为序,卷15—16为墓表,卷17为墓表、墓碣,卷18—19为题辞,卷20为跋、铭、箴、赞、述、碑,卷21为赋,卷22为史论,卷23为杂著、祭文,卷24为书启、疏、传等,卷25—26为讲义,卷27为五言古诗、排律,卷28为七言古诗,卷29为五言、七言律诗,卷30为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据周仪《重辑戴剡源先生文集序》,戴表元的文已备载于此,而诗“仅备诸体,而散落尚繁”。
清献集
南宋杜范(1181—1244)撰。二十卷。范字成已(一作成之),黄岩(今属浙江)人。嘉定进士,端平元年,改授军器监丞。及为御史,以言事忤时相,去职。淳祐中官至右丞相。卒,谥清献。有《古律诗歌词》、《杂文》、《奏稿》等。此集原为三十二卷,今仅存二十卷。收诗一百九十一首,文百五十五篇。文以奏札为多。所论多有关国计民生。诗以酬赠之作为多,亦有写景抒怀之篇。风格质朴。有《四库全书》本。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
文集,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三十三卷,嘉靖三十四年刻,万历二十三年修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
一卷,不空译。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经说金刚萨埵所证三摩地之法门。略名般若理趣经,又云理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