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易

袁易
  • 姓名:袁易
  • 别名:字通甫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平江长洲(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262
  • 逝世日期:1306
  • 民族族群:

袁易(1262~1306) 元代文学家。字通甫,平江长洲(今属江苏)人。少敏于学,入元后不求仕进,部使者将荐之于朝,被他辞谢,后行中书省委署他为徽州路石洞书院山长,不久即罢归(一说未赴任)。隐居吴松,筑室名静春,室外植松、菊、梅、竹、荷等,聚书百卷,手自校定。时或泛舟五湖,扣弦高歌,被人视为世外人。赵孟頫作《袁安卧雪图》赠他,称他与龚璛、郭麟孙为吴中三君子。在“文章藻绘亦安用”的时代,他的诗多凄苦之词,如《秋夜怀友二首》,这既和他在出仕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有关,也同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艰难有关,他曾为谋身而涉世奔波,也曾想栖身方外,但终于只能效巢由之隐。他写忧愁委婉曲折。一些表现隐居闲适之趣的作品,如《首夏清居杂兴二首》,在风格上是属于前人所说的“诗律细”的作品。鲜于枢曾评他的《杭州道中抒怀四首》等十三首五律“命意闲雅,下语清丽,可谓不流于俗矣。然少加精密,杜少陵、黄山谷不难到也”,既指出了他的五律从命意到语言的特色,又委婉地批评了不够“精密”的缺点。厉鹗在《静春堂集》跋语中认为袁诗似黄庭坚、陈师道之学杜,往往以苍硬盘郁出之,不染元入纤靡之习,又激赏其七古《八月一日雨后》,称其才情奔放有如苏东坡。袁诗确无纤靡之习,但说他像黄、陈,则拟非其伦,四库馆臣指出,袁诗风格与黄的溶铸铲削,陈的深刻瘦硬门径各别。大致说来,其诗具有语句明净,音节响亮的特点,较少用典。他的七言律诗以唐人为宗,古诗流于平实,缺乏豪雄之气。袁易与著名词人张炎为至交,词风也相近,清空骚雅。著有《静春堂集》四卷。生平事迹见《袁通甫墓志铭》(《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三)、《吴中人物志》卷七、《宋元学案》卷八二、《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七。

袁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锦身机要

锦身机要

养生类著作。3卷。旧题混沌子撰。鲁至刚注,明·胡文焕校。约成书于正德十年(1515)。混沌子姓氏不详,似道家,曾作《采真机要》,因虑学道之士不知锦身(即导引),而复作此书。将锦身之事作成绝句36首,分属3类。卷上12首以锦其龙,包括踏地龙,摆尾龙等12式;卷中12首以锦其虎,为跃山虎、出洞虎等12式;卷下12首以锦其龙虎交媾,亦12式。后附大道修真捷要选仙指源篇,天地总图、火候图、天地之根等七幅图谱,及金液还丹捷径等篇。所载为全套与内功相结合的导引法。书成后授予鲁至刚,请以为注,因此,每章之下释以直指,使其方法步骤叙述清晰,易于领会。全书内容条分缕析,循序渐进,虽然贯穿以道家思想,但其锻炼身体、祛病养生之内涵尚为可取。有明正德十年(1515)平阳府刊《医书六种》本、虎林《格致丛书》本。

上清太玄九阳图

上清太玄九阳图

上清太玄九阳图,原题「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太玄子即金朝道士侯善渊。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书中载内丹修炼图诀,共十九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内通阴魄,外炼阳魂」之图,图内各有人像,指示升降浮沉御气之术,神光相凝内照之法。第二部分以八卦配月象图,教人「神功运移,如环无端;八卦布列,小失于节用」。第三部分为《太玄九阳修真之图》,象征修炼者「纯阴尽削除,九阳神火聚」,尸解证真之状。篇末附《太玄十二时歌》,解释十二时辰修炼景象。

悟玄篇

悟玄篇

余洞真撰。引张伯端、石泰、白玉蟾语,盖宋末或元时之作。述内丹术,特重视玄牝。

新潮

新潮

主要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但因作者病逝而未能深入展开论述。本书的价值正如著名学者王德照所说:“他(蒋梦麟)所希望于读者的,要多少能从著者所记叙的身边琐事中,发现重大史实的意义,以正视展开在面前的新的时代和新的文化”。

家范[全译本]

家范[全译本]

北宋名儒司马光所撰关于修身齐家之规范。10卷。唐狄仁杰著有《家范》10卷,史志虽载其目,但书已不传,司马光取仁杰书旧名,加以甄辑以为后学准绳。首载《周易·家人卜辞》,及节录《大学》、《孝经》、《尧典》、《诗·思齐》篇语,作为全书之序。其后自 “治家”至 “乳母”凡19篇,皆杂采史事可为法则者,亦间有司马光论说。认为 “治家莫如礼” ,齐家的规范应是: 为人祖者,要“以义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 (《家范》卷2) ; 为人父者,“爱子教之以义” (同书卷3) ;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同上) ; 为子者,则以孝为天经地义,为行动之准则。此书节目备具,简明扼要,切于日用,且大旨归于义理,以敏德为行本,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修身齐家的规范。《四库全书》、《留余草堂丛书》收录。另有《朱文端公藏书》、《洪氏唐石经馆丛书》收录清朱轼评点的《家范》。此本为《家范》译文本。

周易

周易

儒家经典之一。简称《易》,亦称《易经》。“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相传周人所作,故名。一说“周”为周密、周遍、周流之义。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为占卜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彖、象、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象、系各分上、下。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实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以八卦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十三经注疏》中收入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