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珍

陶元珍
  • 姓名:陶元珍
  • 别名:字云孙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安岳人
  • 出生日期:1908.10.11
  • 逝世日期:1980.6.30
  • 民族族群:

陶元珍(1908.10.11-1980.6.30),字云孙,四川安岳人。生于1908年(清光绪34年)10月11日。祖父云门,以进士宦游山东、安徽,尝知凤阳府,颇著政声。父幼云,任安岳县参议会议长及县农民银行董事长等职,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兴建公路,修缮孔庙和中山堂,为邑人所称颂。幼承庭训,敦品励行,力学不懈,尤喜历史,十三岁就读完了《资治通鉴》。


1924年肄业省立第一中学,课余常看《醒狮周报》,颇受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考入成都大学预科甲部肄业,后因介人学潮离校。乃于1930年前往武汉,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攻读历史。这时日本帝国主义者疯狂侵略中国,既已占据东北三省,又在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淞沪,举国震动,青年学生尤为愤激。武大学生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文稿即由执笔。他又和教授周谦冲、同学朱祖贻创办《现代青年》半月刊,揭露日本浸华野心,鼓励广大青年奋起抗敌,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在武大肄业时,他就颇露才华,撰有《东汉末中国北部汉族南迁考》、《三国食货志》等论著。《三国食货志》是对陈寿《三国志》的补缺之作,功力很深,最初刊布于《燕京学报》,得到史学界的重视。谷雾光在《政治经济学报》(5卷2期)就此发表书评,作了很高的评价。


1934年夏,武大毕业,北上投考北京大学研究院。不巧这年该院暂停招生,经北大文学院长胡适推荐,获准为特别研究生。次年夏天,正式考入该院文科研究所史学部,随孟森教授研治明清史,还获得了优厚的奖学金。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侵略中国,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沦陷区各大学纷纷内迁。离平南下,先后任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讲师,中山大学、东北大学教授。


1943年秋,应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史学教授(时浙大西迁贵州遵义),讲授《明清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门生中后来不乏知名之士,如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孙守任,西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平章(均已故),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程光裕,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东方部主任王省吾等,都能卓有成就。


1944年冬,日寇进犯黔南,独山失守,局势紧张,浙大前途未卜。由黔返川。不久往陕西城固,任西北大学史学系主任。


1946年秋,改任湖南大学史学系主任。


1949年夏,应台湾大学之聘,轻装就道,只身客台,感怀家国,受到很大的刺激,因此致病。病重时,甚至神志不清。经过治疗,渐见痊可,间能从事写作,但身体仍时好时坏。晚年臀部骨骼因跌伤断裂,虽经医治,而行动已感不便。


1980年6月30日卒于台北空军总医院,享年73岁。夫人汤宗贞女士,生子女四人。长子世龙,北京大学毕业。次世鸿。长女世玲,次世泯,都在大陆。

陶元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后来的事

后来的事

长井代助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多余人,靠着向父母或兄弟伸手要钱度日。大学毕业后,三十岁了还没安家,也不谋职工作。年轻时他对一切态度消极,曾把相爱的三千代让给朋友平冈。可是三千代嫁给平冈后并不幸福,生下的一个孩子不久也夭折了。平冈在事业上失败后从大阪返回东京,三千代登门求情借钱。代助对三千代的爱并未消失。他决心挽回自己的过失,把落难的三千代娶为妻,将她从窘境中解救出来,开始新的生活。由于代助的决定违背了父亲的意志,拒绝父兄安排的婚事,与家庭决裂了,生活费也没了着落.然而他并没改变主意。当他把一切向平冈和盘托出时,平冈愤然提出绝交。尽管如此,代助和三千代热烈而真心地相爱着。不久,三千代病倒了。为了生活,代助头顶着骄阳四处奔走,寻找着工作。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要略》注本。22卷。元赵良仁(以德)衍义,清周扬俊(禹载)补注。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周氏于《金匮》注本中,尤服膺于赵氏《金匮要略衍义》,赞誉其书“理明学博,意周虑审”。但因未见刊本传世,而周氏所见之传本,又有遗编、缺注等情况,遂予补注。注文较为详明,立论多采喻嘉言之学术见解予以融会,并结合《内经》等典籍多所阐论发挥。由于此书以赵书为蓝本,另增周注,故名“二注”。周氏亦以原《金匮》整理本23~25卷,“俱有方无论”,故遵赵氏原编而未予注释。其学术指导思想,诚如他在自序中所说: “事不师古,其法不立;师古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此论反映了周氏此编具有一定的尊古崇圣思想。现存初刻本及其他多种清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

鬼神传终须报

鬼神传终须报

清代小说。丹柱堂刊本。短篇小说集。四卷十八回。一名《阴阳显报鬼神全传》。有广州富经堂藏版。共为十二个故事,每回故事数不等,皆独立成篇。全书中心主题不脱因果报应和人间鬼事。

列异传

列异传

笔记小说。魏曹丕撰。一卷。丕有《魏文帝集》已著录。此集旧题魏文帝(曹丕)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卷数同,而撰人则改题张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撰人同《旧唐书》,而卷数则减为一卷,或已有阙失。宋以后未见著录。原书已佚,而晋唐人著述颇引用。鲁迅辑入《古小说钩沉》五十则。今人辑本增《韩凭夫妇》一条,而去其窜入甘露、开始年间曹丕身后事五条,存四十六条。《新唐志》作一卷。宋时亡佚。因书中有记正始、甘露年间事,故宋以后人多以为晋张华撰,然初盛唐人皆不云张华。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 “意张华续文帝书,而后人合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于两说间不作抉择,惟据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后魏郦道元《水经注》皆有征引,定其为“魏晋人作无疑也。”

楞严经选译

楞严经选译

本书经文原文选自金陵刻经处清同治八年(公元一八六九年)刊本,并进行了标点。本书的白话译文,遵从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忠实于原文,尽可能体现经文原旨;一是尽力做到口语化,让一般读者能看懂、理解。但做到这两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佛教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理论体系,有它许多特定的概念和表述方法,如果完全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会失去佛教理论的特色,如佛教的一些重要概念,“色”、“法”、“五阴”、“涅槃”等,是不能翻译的。

商主天子所问经

商主天子所问经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称商主天子问经、商主天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乃记载佛陀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文殊师利受佛之教,为答商主等诸天之请问法要,而说诸菩萨入一切智、达一切法彼岸、满足六度等诸种成就;商主天子并请问佛陀‘无生’之意,后蒙佛授记将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