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

刘文典
  • 姓名:刘文典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合肥人
  • 出生日期:1889年12月
  • 逝世日期:1958年7月15日
  • 民族族群:

刘文典(1889年12月—1958年7月15日),原名文骢,字叔雅,安徽合肥人,1889年12月(清光绪十五年)生。父亲刘南田,经商。刘文典幼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906年进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得到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清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加入同盟会。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激励下,刘文典于1909年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求学,曾追随章太炎听《说文》课。当时,东京是中国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活动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基地,由于接触的师友多具有革命思想,刘文典的革命热情更趋高涨,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文典怀着满腔激情,于1912年回到上海,和于右任、邵力子等人主办《民立报》,任编辑,并以刘天民的笔名撰写文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谋刺时,刘的手臂也中弹受伤。同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刘再度赴日,加入中华革命党,并在孙中山的秘书处任秘书。


1916年,刘文典回到国内。他看到袁世凯死后仍然是北洋军阀统治,感到失望彷徨,决心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经陈独秀介绍,到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教学和著述生涯。刘文典到北大时,正当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校内的学术思想很活跃,学术气氛也很浓厚。刘深感自己的学术根底不厚,因为在这名流萃集、学者成群的学府中从事教学工作,不著书立说、自成一家是不能立足的。于是,他发愤从事我国古籍校勘工作,重点放在诸子著作,集中精力从《淮南子》入手。经数年勤奋钻研,终于在192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淮南鸿烈集解》。为了校勘这部书,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这部著作问世,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胡适为之作序,称赞他治学“最精严有法”,对他的“用力之久而勤与其方法之严而慎”十分称道。继《淮南鸿烈集解》之后,刘文典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还写了《三余札记》。这是他在学术上最有成就、著作丰收的时期。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北大带来了新鲜空气。在这社会激剧变革和新旧思想斗争十分尖锐的时期,刘文典不断地吸取新思想、新文化,曾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担任英文编辑,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学术著作,如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以及《进化与人生》、《进化论讲话》等书。


1927年,刘文典应聘出任安徽大学校长。翌年,安徽大学发生罢课事件,蒋介石到安庆亲自召见刘文典,责令他交出共产党员名单,严办罢课学生。刘当面顶撞,说他不知谁是共产党。蒋大为震怒,命卫士把刘押送公安局关禁起来,并威胁要枪毙他。此事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安庆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保障人权”、“释放刘文典”。后经陈立夫从中斡旋,蔡元培等人力保,蒋介石才以刘“即日离皖”为条件,把他释放。关于此事,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也谈到,他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刘文典离皖后,曾去拜访章太炎,章对他的气节甚为赞赏,特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相赠:“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不久,刘文典回到北京大学任教。1929年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继续校勘古籍,完成《庄子补正》、《说苑校补》等书。陈寅恪在为《庄子补正》作的序中说:“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这时,他在学术界已有相当声望,师友都是学者名流,可惜后来由于国家多难、社会动荡、生活不安定这些因素影响了他在学术上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爱国青年学生为了敦促国民党政府抗日,曾发起卧轨请愿,刘文典在辅仁大学读书的儿子也积极参加,他对儿子的爱国行动表示支持。那时正是严寒季节,他的儿子因连夜在外受冻,患病死去。刘悲痛万分,同时也更激起他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刘未能及时转移到后方。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因此,他的住所曾两次遭到搜查。当时,他的处境是很危险的,但是他说:“国家民族是大节,宁死也不能当汉奸,不能失节。”他的日语本来是很好的,但他在日本宪兵面前,绝口不讲日语,以表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维护民族尊严。


刘文典在朋友们的帮助下,1938年取道香港、海防,辗转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那时,国难当头,生活艰苦,面对严峻的现实,刘的精神消沉颓废,除教书之外,就以读旧诗词消磨时日,甚至吸鸦片以图麻醉。1943年刘曾一度离开西南联大,到磨黑中学(即普洱中学)任校长,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的非议。半年后返回昆明,刘被西南联大解聘,后又到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文典仍留在云南大学执教。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爱国民主运动席卷全国。刘置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之外,为一些官僚士绅写墓志、撰寿序,并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撰写蒋介石六十生辰贺表。虽然,刘文典决不与国民党合作,但他的上述表现,也曾引起人们的误解。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想把他送到美国去,已替他找好去讲学的大学,并为他一家三口办好入境签证,买好了飞机票。在这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刘文典拒绝了胡适的“好意”,他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虽然他当时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事业还缺乏认识,但爱国感情终于使他留在新生的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文典的生活和工作起了根本变化。他决心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在云南大学先后讲授《杜诗研究》、《温李诗》、《文选学》、《文赋研究》等课程,并着手撰写《杜甫年谱》。后来又加入九三学社,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在1957年全国政协二届第三次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说:“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崇高理想,今天由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用马列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一一实现了。……我愿献出我的余生,献出我的全力,为国家社会主义文化而奋斗。”1958年7月15日,刘文典病逝于昆明。

刘文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俪府

古俪府

十二卷。明王志庆(生卒年不详)撰。王志庆字与游,昆山(今江苏松江县)人。天启丁卯举人。有《丙园诗文稿》。本书从六朝、唐宋骈体之词藻之中,采摭英华、分类编辑。另外,汉魏时代的赋颂之文章,虽非四六骈体,但典实博丽,已开对偶之渐者,作者也一并收录。全书分十八门。为天文、地理、岁时、帝王、宫掖、储宫、帝戚、人、职官、礼、乐、道术、文学、武功、居处、恩赉、物类等。门下分一百八十二子目。本书可能仿欧阳询的《艺文类聚》的作法,收录或载全篇,或存节本。与其他类书只存字句、割裂饾饤者不同。所引至宋以前,引文全从总集、别集中录出。不象明人的其他类书,辗转稗贩,冗琐舛讹。有《四库全书》本。

会稽记

会稽记

地理杂志。东晋贺循撰。一卷。循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为阳羡武康令,召拜太常,行太子太傅,卒赠司空。原本久佚,今存千余字为鲁迅等人于《太平御览》、《舆地纪胜》诸书中辑出。凡四条,载少康封子号“越”、会稽山禹穴、石篑及始宁置县时间,间附逸闻掌故。今有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本及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本。

太清道林摄生论

太清道林摄生论

太清道林摄生论,撰人不详。约出于魏晋。南宋《秘目》着录「道林摄生论」,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全书分六篇,前两篇目录缺佚,后四篇依次为〈黄帝杂忌法〉、〈 按摩法〉、〈用气法〉、〈居处〉。各篇主要介绍日常饮食起居之卫生保健常识,以及预防疾病,养生延年之术。梁陶弘景撰《养性延命录》受此书影响。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康熙34年)。本书前12卷论病,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各科;后四卷载方。其论病部分,自中风至婴儿共分16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证类次第,悉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而选辑较为精审。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诸家之说,最后附以治例。所引诸家有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个人所发议论,大抵不外折衷或综合上述诸位医家的观点,很少新的创见。其医学思想,似与薛己、张介宾等相近,并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经验。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门下未分子目。本书由于引录诸家之说较详备,理论联系实际较密切,选方实用,故颇为读者所欢迎,流传较广。建国后锦章书局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排印本。

顾氏医镜

顾氏医镜

又名《顾松园医镜》。综合性著作。清顾靖远撰,左国辑校。十六卷。靖远字松园,号花州,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医要》。初习儒,后弃儒学医,上自《内经》、《伤寒论》,下及历代诸家方书、医案,靡不披阅,历二十年,始编撰成书。成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全书约二十余万字。书中包括“灵素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本草必用”、“格言汇纂”、“症方发明”六部分。卷一至卷二,灵素摘要,以张景岳《类经》为主,摘其大纲,取必不可少之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脏象、气味、治则、病机、运气诸节。卷三,内景图解,将脏腑内景绘图注释,所附经络歌括重加考订。卷四,脉法删繁,分内经要语、先哲名言、持脉真诀三节,以明脉法。卷五至卷六,格言汇纂,分论治大纲、辨症大纲二节。论述七方、十剂、八纲等关于辨证与治疗方面内容。卷七至卷八,本草必用,分草、木、果、菜、谷、金、石、人、兽、禽、虫、鱼十二部,凡二百七十三味药物。对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及禁忌、均详加阐释。卷九至卷十六,症方发明,详列临床各科病证之病因、证候、治则及方药,间附验案,以及证方之效验。全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通俗易懂,简明切要,于初学者或临床医生均有裨益。有一九三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刊本,一九六一年河南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禅灯世谱

禅灯世谱

凡九卷。明代僧山翁道忞编,吴侗集,崇祯五年(163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初时,道忞欲搜录诸传灯录、碑铭残简等,以编集禅宗祖师之世系,偶知闽人吴侗亦有类似之撰述,道忞遂合二人之作,加以修订成书。内容系以图表列述自释迦牟尼以下,南岳、沩仰、临济、黄龙、杨岐、虎丘、云门、法眼、青原、曹洞等诸正脉,旁出嗣法传承之源流。清顺治十一年(1654),介庵悟进(1612~ 1673)刊行所编之佛祖宗派世谱八卷,因其内容、形式与本书颇多雷同,故卍续藏仅收录其与本书有出入之卷一、卷五、卷六等小部分,并附于本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