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燧

张燧
  • 姓名:张燧
  • 别名:字和仲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湖南潇湘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燧[suì],生卒年月不详,字和仲,明万历举人,肄业于国子监。明代湖南潇湘人。好交友,耽书史。著有 《易筏》,另有《未见编》、《千百年眼》, 多奇言高论,异乎前儒。《易筏》已佚。 《千百年眼》今存。中有易说数条:“子夏易说”、“古易”、“周易举正”、“古人言易不及周公”、“陆秉大衍数解”、“希夷易说”、“龟山不轻解易”、“谯定易学”,等等。对郭京《周易举正》之说, 推崇备至,以为可订今本之失。其中《千百年眼》在当时比较流行,“王夫之谓:‘当时词人,恃此为稗贩之具。’其后阮元亦称其书”。俞樾认为《千百年眼》“网罗散失,渊博精详,因考据行其议论,远可追知几《史通》,近之则赵氏之《札记》,王氏之《商榷》也”《俞樾弁言)》。清人孙点称“其抒写心得,独具只眼处,足令阅者惊其新颖,得未曾有。然核其事实,按之情理,并无一毫偏倚于其间,洵杰作也”。这部备受赞誉的奇书,在晚明颇为流行,由于其内容的“异端”性,被清廷纳为禁毁书,其结果是屡禁不止,迄今颇受好评。目前学界对《千百年眼》的研究,皆因其观点迥异、论说精辟而赞叹不已。


《千百年眼》是一部史论随笔的合集。全书十二卷,511条,其中新义纷呈,体现出作者读史“不为苟同”的风格。又大多言之有据,有些见解确如邹元标《千百年眼序》所说,“起古人相与论辩,亦必心服。”此书上起远古,下迄明季,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还有许多为正史所不载的逸闻轶事。记述具体,议论新奇。正如书名所示,作者想要看透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


王重民先生在《湘潭县志》中查索到张燧事迹:“兄弟皆生富贵,好治生产业,而燧独务友朋,耽书史,不为苟同。”据说张燧常常“命仆载纸笔自随,有省辄识之,虽藩溷不释”。和朱舜水一样,张燧前半生在中国,后半生寓居日本。他是一位博览群书的学者,勇于思考,往往能够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揭示隐微,提出异议。所著书多种,而“《千百年眼》盛传于世”,其价值曾经得到王夫之、阮元等学术大家的肯定。 康熙将此书列为头禁书,自己却终生秉烛攻读不辍。

张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彼得堡

彼得堡

20世纪俄国伟大的象征主义小说家安德列·别雷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916年,凭借丰盈的想象和跳跃的意识流描写,再现了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彼得堡十天里所发生的故事;也通过“彼得堡”这个联结着俄国的历史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概念,绘织出一幅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末期的多重奏图景。全书共分八章,加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和一个“尾声”主要描写了1905年革命前后10多天里小说人物的行动、谈话、梦境以及一些主要的和次要的心理及哲学活动。

寻欢作乐

寻欢作乐

Cakes And Ale 又译作《家丑》、《啼笑皆非》,1930年最初连载于《时尚芭莎》。书名来自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别人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闻名遐迩的作家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的第二任妻子请人为他立传。小说的叙述者“我”——青年作家阿申顿,受传记作者罗伊邀请,前往德里菲尔德的乡间豪宅,追忆当年与作家的交往故事。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比作家更耀眼的是他的前妻罗茜,一位不被礼法所束缚的,坦诚热情又具有孩童般纯真的迷人女性。在镇上人眼里,德里菲尔德是不被接受的浪荡子,但我无法抗拒罗茜的魅力,与夫妇二人成为亲密的朋友。当我从学校回来,却意外得知德里菲尔德一家诈骗逃逸,不知所踪。多年后,我在伦敦与他们意外重逢,德里菲尔德开始享誉文坛,而我则与罗茜拥有了一段难忘的恋情。我得知了他们曾遭遇的情感重创,也由此得知德里菲尔德成名作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天咫偶闻

天咫偶闻

城镇志。 清震钧(1857—1920)撰。十卷。钧字在廷,姓瓜尔佳氏,汉名唐晏,字元素,自号涉江道人,满洲镶红旗人,长居北京。曾官知县。著有《渤海国志》等。震钧网罗北京文献,走访调查,信手条记,追溯旧事而成是书,时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又有所补记。约十一万余字。按皇城、南城、东城、 北城、西城、外城东、外城西、郊坰、琐记、自叙排卷。主要内容有四:重大史事的纪实述略、典章仪礼的沿革变迁、地方故实的记录考证、名人佚事的调查记载。于清代北京的城建、名胜、交通、商业、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天灾、人祸无所不记,保存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是一部重要的城市专志。有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甘棠转舍刻本校点铅印本。顾平旦《震钧和人〈天咫偶闻〉》(载《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4)可供参考。

新竹县制度考

新竹县制度考

不分卷,不着撰人。原为抄本,藏于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前无序,后无跋。但观其中有「明治二十八年七月」及采访人员有日人「市川彻弥」等字样,推知为日据台湾后不久之作。内叙「竹城沿革」,起自「淡厅建始于雍正元年……」,迄「新竹支厅开始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至所考制度,纯属清季新竹县之疆域、衙署、庄堡、路站、屯社、租赋及其他等项,而以租赋为尤详。

般若心经讲义

般若心经讲义

般若心经讲义,圆瑛大师著。夫实相般若,即自心之理体;观照般若,乃自心之妙用。体用不离于一心,迷悟自隔乎千里。迷者,非失似失;悟之,无得为得。但能回光返照,何难即相成空。

造塔功德经

造塔功德经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阐说建立大小之塔,或安置佛之舍利、发牙髭爪、十二部经,或书写法身偈等,其功德广大,命终后当生梵世,或更得生五净居天。经文简短,唯十数行。依卷首之序载,此经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十二月,地婆诃罗三藏与西明寺圆测等五人,于长安弘福寺译出。然武周之刊定众经目录卷一则称于东太原寺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