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沙姆

格雷沙姆
  • 姓名:格雷沙姆
  • 全名:威廉·林赛·格雷沙姆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马里兰州
  • 出生日期:1909
  • 逝世日期:1962
  • 民族族群:

威廉·林赛·格雷沙姆(William Lindsay Gresham,1909—1962),美国小说家,尤其擅长创作黑色小说。格雷沙姆出生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孩提时代,随家人搬到纽约,在那里,迷上了杂耍表演。高中毕业后,格雷沙姆并无稳定工作,而是四处漂泊,最终成了一名民谣歌手。后因与约瑟夫·道格成为朋友,开始尝试写作,内容多关于美国巡回戏团,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噩梦巷》(1946)。出版第二年便被改编成一部由泰隆·鲍华主演的电影《玉面情魔》。

格雷沙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警世功过格

警世功过格

《警世功过格》是中国早期道教修道之士为善去恶的修行方法与宗教实践。教徒们按照基本的宗教戒律逐一对照自己的日常言行,并记录下善恶不同的行为以自勉自省,把个人行为分别列为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两项,通过对照戒律和自我反省而为善去恶。后来这种修行方式逐渐流传民间被广泛采用,功过格以及相关的劝善之书不断出现。《警世功过格》是道教指导和规劝教徒行善戒恶、自我反省的劝善修行书。

诊家正眼

诊家正眼

诊法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中梓有《内经知要》 已著录。李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兼采各家之说,参以己见,于崇祯十五年 (1642) 撰成此书。原刻本已散佚,后由其门人尤乘加以增补,收入《士材三书》 中。卷一四十七篇,主论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并择叙望、闻、问三诊。卷二两篇,以四言歌诀形式主论二十八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 进行辨误,末附 “脉法总论”。对王叔和、朱震亨、滑寿、李时珍等诸家脉学理论,予以研讨,并有发挥。对脉象描述生动形象,辨析精详,文字简要,颇为后世所重,流传较广。有康熙六年 (1667) 大盛堂刻本,光绪十三年 (1887) 上海江左书林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杨时诗话

杨时诗话

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对人主语言及章疏文字温柔敦厚尤不可无,如子瞻诗多于讥玩,殊无恻怛爱君之意;荆公在朝论事多不循理,惟是争气而已,何以事君?君子之所养要令暴慢哀僻之气不设于身体。(《龟山集》卷一○《语录》)

性理群书句解

性理群书句解

二十三卷。南宋熊节编,熊刚大注。熊节字端操,建阳人,官至通直郎,知闽清具事。熊刚大亦建阳人,受业于蔡渊、黄干。为朱熹的再传弟子,嘉定进士,掌建安书院朱文公诸贤从祀祠,仕履则不可考,为宋理宋时人。此书采摭有宋一代诸儒遗文,分类编次。首列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伊川(程颐)、横渠(张载)、康节(邵雍)、涑水(司马光)、考亭(朱熹)遗像及传道支派,然后分别为《赞》、《训》、《戒》、《箴》、《规》、《铭》、《诗》、《赋》、《序》、《记》、《说》、《录》、《辨》、《论》、《图》、《正蒙》、《皇极经世》、《通书》、《文》、《七贤行实》等二十门目。编者于“七贤”中列司马光,与后来讲学诸家迥异。按朱熹于绍熙五年(1194)冬,筑竹林精舍,率诸生行舍菜之礼于先圣、先师,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李侗七先生从祀。《集》中载其祝文中有:曰邵曰张,爰及司马,学虽殊辙,道则同归之语。则朱子序列学统,本来有司马光。后来门户日分,讲学者乃排而去之。熊节受业于朱熹,故不敢恣为高论,一仍师制而已。此书中所录之文,亦以“七贤”为主,而杨时、罗仲素、范浚、吕大临、蔡元定、黄干、张栻、胡宏、真德秀等所作也间有采录;其上及范质者,因朱熹撰《小学》曾收录其诗。旁及苏轼者,则因苏轼曾撰司马光《行状》之故。此书将有关“七贤”的遗文汇集在一起,保存了程朱理学的部分原始资料。明永乐中诏修《性理大全》,其所录诸儒之语,皆本《近恩录》而使内容增加;所录诸儒之文,则由此书而丰富。并且其“性理”之名,亦由此书而得。熊刚大所注解,盖为训课童蒙而作,所释甚为浅近。有元刻本,明代范氏天一阁本,《四库全书》本。

八种长养功德经

八种长养功德经

一卷,赵宋法护译。说发心受八斋戒之功德者。略明发心受斋戒法,疑附斋法中行。

无垢优婆夷问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

一卷,后魏般若流支译。有无垢优婆夷,贤优婆夷等,问佛拂佛塔地,乃至四梵行三归戒之功德差别。佛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