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重规

- 姓名:潘重规
- 别名:本名石禅,字袭善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西婺源人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2003.4.24
- 民族族群:
潘重规(1908-2003.4.24),本名石禅,字袭善,1908年生,江西婺源人。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师事馀杭章太炎、薪春黄季刚先生。曾历东北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及安徽大学讲座,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主任、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长、中文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长。现任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研究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1973年应聘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访问教授,1974年获法国学术院汉学最高荣誉茹连奖JullianPrice,法国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会聘为名誉会员。1992年获聘为中国敦煌研究院荣誉院士。有关语言学研究,主要在文字、声韵方面,特别对敦煌语言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及俗文字学研究的成果最为丰硕,贡献至巨。2003年4月24日逝世于台北国泰医院,享年97岁。
主要论著有:
论罗家伦所提倡之简体字(台北省立师范学院人文学社印本1954)
瀛涯敦煌韵辑别录(新亚研究所出版1973)
瀛涯敦煌韵辑新编 (文史哲出版社1974)
中国文字学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
中国声韵学(与陈绍棠合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
敦煌俗字谱(石门图书公司1978)
龙龛手鉴新编(石门图书公司1980)
文字学论著初集 (香港新亚研究所1980)
经典释文韵编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3)
玉篇索引 (国字整理小组1983)
评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制言1937. 43)
声母多音论(制言37、38期合刊,章氏国学讲习会学报第一号,1937)
于右任先生的标草书 (中国一周1954. 209)
《罗家伦氏推行简体字运动》在审查会发表之意见(中国文字论集1955)
史籀篇非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辨(新亚学术年刊5卷1期1960)
从中国文字看中国民族特性(新亚生活3卷13期1961)
中国文字整途径与教学方法之商榷(新亚生活5卷6期1962)
中国文字与民族精神为根柢辨(孔孟月刊17卷11期1979)
中国文字与民族精神 (台湾教育1986. 428)
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与俗文学之研究(孔孟月刊18卷11期1980)
龙龛手鉴与写本刻本之关系 (中韩日印刷文化交流研究学术发表会论文,载敦煌学,1983. 6)
龙龛手鉴及其引用古文之研究 (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研讨会论文1983,载敦煌学,1984. 7)
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之整理与发展 (敦煌学,1991. 17)
隋刘经四声指归小笺(成都四川大学文学集刊1943. 1)
隋刘善经四声指归定本笺 (新亚学术年刊1962. 9)
集韵声类表述例(新亚学术年刊,1964. 6)
王重民题敦煌卷子徐邈毛诗音新考 (新亚学报9卷1期,1969)
伦敦藏斯二七二九号暨列宁格勒藏一五一七号敦煌卷子毛诗音残卷缀合写定题记 (新亚学报9卷2期1970)
韵学粹金(幼狮学志14卷2期,1977)
龙宇纯英伦藏敦煌切韵残卷校记拾遗(华冈文科学报,1983. 15)
训诂述略(制言1935. 7)
新训诂之一 (中国语文1卷2期,1952)
新训诂之二 (中国语文1卷3期1952)
训诂与翻译(新亚生活4卷9期1961)
训诂漫谈(幼狮月刊48卷6期,1978)等等; 另有书序评论文章、字词考释文章等近百篇。
潘重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理查二世
《理查二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历史剧。该剧首版于1597年。该剧讲述了一个不称职的国王的故事,以及他第一次面临人的身份时的极大痛苦。《理查二世》也是关于亨利·波林勃洛克的故事,他攫取了王冠因而不再清白。他以为,鉴于理查犯有该隐之罪,所以自己可以净化被理查玷污的王座。但是,为了建立他的统治,他不得不犯理查同样的罪。他并未变成神,却变成一个谋杀者。他这个国王因而再也不可能是理查意义上的国王。
家庭的故事
现代短篇小说集。郑振铎著。上海远东图书公司1928年12月初版。内收《自序》1篇,《猫》、《风波》、《书之幸运》、《淡漠》、《失去的兔》、《压岁钱》、《五老爹》、《王榆》、《三姑与三姑丈》、《春兰与秋菊》、《九叔》、《三年》、《五叔春荆》、《病室》等短篇小说14篇。1929年1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增补本,增收《元荫嫂的墓前》、《赵太太》等短篇小说2篇。本集所收的作品,绝大多数为作者旅居巴黎时所写成。它们透过对旧式家庭的描绘,或抒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情趣与悲苦,或记述了旧家庭的兴衰际遇,或表现了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悲欢离合。《风波》和《书之幸运》是姐妹篇。作品记述了仲清与宛眉夫妇间的龃龉。其中《风波》描写妻子宛眉沉溺于打牌,经常深夜才回家。丈夫因此感到非常孤独。虽几经规劝,妻子却依然如故;丈夫只得生活在叹息之中。《五老爹》通过“我”的回忆,描写一个落第秀才穷愁潦倒的一生。五老爹早年曾投考秀才,但不幸落第。此后他始终未能找到职业,只得寄人篱下,最后“穷得连衣服都当光”,不久便郁郁而死。《三年》是本集中较有影响的一篇。它描述了封建迷信对妇女的戕害。十七嫂在年幼时曾被算命先生判有“克父”之命。嫁到夫家后适逢家道兴盛,便受到婆婆的百般疼爱。不久公公病故,儿子又不幸夭亡。于是她被视为“灾星”,最后遭到丈夫的遗弃。这些作品虽然是写家庭的琐事,却仍不乏某种典型性,正如作者所述,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也“不是旧事的纪实”,“我写的是旧家庭的‘积影’,其中的人物也都是‘积影’”(《自序》)。本书在结集过程中,曾得到叶圣陶、老舍等的帮助。
非烟香法
香学典籍,一卷,董说撰。继明周嘉胃《香乘》之后,对香道最有贡献的就是董若雨了,著《非烟香法》阐述香道。非烟就是不采用焚香,而使用蒸香的方式闻香,不使有烟,故称非烟。《非烟香法》开宗明义就说:“屹然立非烟之法于天下,可以翼圣学。东西至日月所出,入其间动物,有灵无非圣人者也,人人皆为神圣,而后尽人之性。百草木皆为异香,而后尽草木之性。证圣之学,六经是也,六经非能使人圣也。证香之方,非烟是也。非烟非能使草木香也,故曰:可以翼圣学。”《非烟香法》共有六篇:非烟香记、博山炉变、众香评、香医、众香变、非烟铢两、博山变。《非烟香记》中云“焚香不蒸香,俗太躁,不可不革。”
何氏虚劳心传
虚劳病专书。又名 《何氏虚劳心传》、《何氏心传》、《嗣宗医论》。清何炫 (嗣宗) 著,何时希校。约成书于道光十二年 (1832年)。书中首载虚劳总论、调治七误、调治三要3篇医论,次论虚劳病证脉象、死候、虚劳饮食宜忌及养生之法,末为方论,并附前贤虚劳验案21则。作者认为,虚劳皆因酒、色、思虑、劳倦、忿怒等,伤其五脏,劳其精血,阴虚生内热所致,故反对用参芪助火、苦寒泄火、二陈消痰、辛剂发散及引火归原等法,主张补肾水、培脾土、慎调摄。对饮食宜忌和养生之法辨析精当,其于阴阳平衡、五脏生克之理,阐发尤为明切。所拟清金散、白凤膏、四五培元粉等方,后人常采用之。现存1832年抄本、《槐庐丛书》本、其他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建国后有影印本。
长夏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10月初版,列入“文艺小丛书”。作品以第一人称手法,描写一个痛感孤独、渴求人间同情与温暖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穷得连出门的车费也没有的知识青年,悲苦的生活使他渴求得到人间的爱。住在西城的大姐和六姐,一个是寡妇,一个是有夫之妇,但都缺少“爱”。“为了收割爱的谷子”,“我”就经常前往她俩住处。在长久的接触中,大姐处处流露出“爱我”的言行,但我感到“大姐的爱我”是“累赘”,因为“我不要太太,所要的只是浪漫的情人”,所以我无法“爱我所不能爱”的大姐,只能同情和怜悯大姐。而六姐没有爱情的生活以及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合“我的口味”。因此,“我”和六姐就渐渐相爱了。作品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剖析了一个凄苦灵魂的追求和矛盾。
等集众德三昧经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