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安国

- 姓名:孔安国
- 别名:字子国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西汉鲁人(今山东曲阜)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孔安国,生卒年不详。大致在汉武帝、汉昭帝时代。西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子国,西汉鲁人(今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十二世孙。曾从申公学《诗》,从伏生学《尚书》(都是今文经)。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临淮太守。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居,在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都是科斗文字写成,当时无人认识。孔安国用今文辨读,又承诏作《书传》,开创古文《尚书》学派,对后世文字、训诂、经学研究,影响极大。后世今古文学派之争,实源于此。司马迁曾向孔安国请教,《史记》中所载《尚书》若干篇,大多为古文说。《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大部分根据孔安国所辨释的壁中书。
孔安国著有《尚书传》《尚书音》《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今传《尚书孔氏传》,列入《十三经注疏》,经明、清学者考证,是后人伪托,原书在东汉佚失,故今本通称《伪孔传》。
孔安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教育思想的演进
《教育思想的演进》根据杜尔凯姆1904-1905年在巴黎大学开设的“法国中等教育史”课程整理而成,是史学界公认的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它考察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本书不仅把教育观念的演进与思想体系史融通起来,也与教育体制内的制度安排和实践形式环环相扣,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
贞素斋集
元代诗文别集。8卷,附录2卷。舒頔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数种清抄善本,又有1种清抄本,仅残存10卷,现藏安徽省图书馆。8卷本《贞素斋集》卷首有明洪武四年(1371)舒頔自序,《贞素斋自传》。在自序中,舒頔说:“虽居离乱中,艰难险阻千情万状,独于诗未尝忘情。”自传中进一步说自己“喜为文章,人求记述,则欣然命笔,未尝以事辞”,“又喜咏歌,或古风长律,取意而足,不蹈袭,不求奇,务在理胜”。足见舒頔对于写作是十分认真的。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辨、碑、跋、文,卷4为传、赋、说、墓志铭等文体,卷5-6为古体诗,卷7为五七言近体(包括1首六言绝句),卷8为七言长律、词。附录卷1为《贞素斋铭》,《贞素斋记》等资料及明洪武十二年张梓撰《舒公行状》。附录卷2为舒远的《北庄遗稿》(卷首有8世孙舒孔昭写的题识)及舒逊的《可庵搜枯集》。舒頔在《贞素斋自传》中说:“三为教官,遭时抢攘,遂退处教授私塾,所居曰贞素斋。”因此,舒頔把文集题为《贞素斋集》。本集为舒頔后裔舒旭、舒孔昭辑刊于明嘉靖年间,由当时的绩溪知县赵春出资刻印。舒頔的诗以七言古体最为擅场,他的文章比较讲究法度,但成就不如诗。
大隐居士诗集
一名《邓绅伯集》。诗别集。宋人邓深撰。二卷。深字资道(一作绅伯),湘阴(今属湖南)人。生卒年未详。绍兴进士。人为太府丞,后提举广西市舶。以亲老求便郡,知衡州,擢潼川路转运使。卓有政绩。后以朝散大夫致仕。有文集十卷,已佚。诗散见《永乐大典》各韵内,清四库馆臣裒集排纂成二卷。收五言古诗十三首,七言古诗九首,五言律诗四十四首,七言律诗六十五首,绝句五十七首,总一百八十八首。其诗有反映现实生活者,其他或记事,或咏物、记游、抒怀,多有可读。 《千顷堂书目》载有“元邓大隐居士诗集》,《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宋人,而非元人。有《四库全书》本。
法华经科注
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必升序,日本养存重刻序,前附隋智顗说观心诵经法,宋与咸录释经六意,法华三分总别图。
祇园正仪
祗园正仪,一卷,宋道楷述,日本中薰跋。《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 二十三套第五册,第454页右~左。
阿毗达磨发智论
梵名Abhidharma -jn~a^na-prastha^na 。凡二十卷。佛灭后三百年,印度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又称说一切有部发智论。略称发智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与集异门足等六论合称为七论,又六论之义门少,故以足譬喻之,称为足论;本论则文义具足,故以身譬喻之,称为身论。七论为说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本论以说一切有部学说为基本内容,兼论当时部派佛教间争论之各类问题。共立八蕴,分为四十四品,即:(一)杂蕴,说明四善根、四圣果、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等种种法。计有世第一法纳息、智纳息、补特伽罗纳息、爱纳息、无惭纳息、相纳息、无义纳息、思纳息等八品。(二)结蕴,说明三结、五盖等种种结使。计有不善纳息、一行纳息、有情纳息、十门纳息等四品。(三)智蕴,说明圣者断除惑障,而得无漏之智。计有觉支纳息、五种纳息、他心智纳息、修智纳息、七圣纳息等五品。(四)业蕴,说明身、口、意三业所起之善恶诸行。计有恶行纳息、邪语纳息、害生纳息、表无表纳息、自业纳息等五品。(五)大种蕴,就三世说明四大种所造之善恶色法。计有大造纳息、缘纳息、具见纳息、执受纳息等四品。(六)根蕴,就四果及三世说明六根、五根等色法。计有根纳息、有纳息、解纳息、等心纳息、一心纳息、鱼纳息、因缘纳息等七品。(七)定蕴,说明三界诸天之定与二乘所修之定有种种不同。计有得纳息、缘纳息、摄纳息、不还纳息、一行纳息等五品。(八)见蕴,说明凡夫外道之断、常二见及六十二见等种种之见。计有念住纳息、三有纳息、想纳息、智纳息、见纳息、伽他纳息等六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