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觉人

张觉人
  • 姓名:张觉人
  • 别名:字梦禅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省广安县东岳乡
  • 出生日期:1890
  • 逝世日期:1981
  • 民族族群:

张觉人(1890-1981),自号觉因老人,字梦禅。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东岳乡。少年迭遭不幸,9岁丧父,13岁丧母,自后即从伯父张义泰学习中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觉人16岁,拜倪静庵为师,专习中医外科。倪静庵为奇人,常独自至人迹罕至之深山旷野或荒园萧寺中炼丹(因炼丹场所最忌喧嚣和污秽,否则易“走丹”),一去数日始归。张觉人聪慧勤快,见老师用丹药疗效如神,态度又很和霭,因此十分尊敬恭顺,深得倪氏喜爱。从而知道,中国医学中有“丹道医家”(简称“丹医”)一派,多攻外科,专用秘传丹药为人治病。他们多属道家,行踪诡秘,鲜为人知,有钱人随便给酬,贫苦人则分文不取,称为“布外功”。该派戒律极严,每代只传授一人。倪静庵将自己所学传授张觉人,并告诉他,当今南派丹道医家,首推贵州平越福泉山高真观老道廖复阳。


宣统三年(1911),张觉人只身一人,跋涉千山万水,向廖复阳求教。当时廖氏已年逾九旬,早已不收徒弟,因感张觉人千里寻师之诚,破例收其为关门弟子。张觉人潜心苦学,终于得廖氏真传——玄门四大丹(即乾坤一丹、金龟下海丹、混元丹和毒龙丹)。在此后70年岁月里,张觉人使用这些珍贵秘方,救治许多外科危重疑难病人。


民国元年(1912),张觉人回到重庆,在四川陆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当医兵。其时军阀混战,兵戈扰攘,而他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不堪目睹战场上杀戮掠夺惨状,遂萌出家避世之念。翌年,入峨眉山剃度为僧。张觉人在峨眉山研读了大量佛、道经籍,尤其对道教巨著《道藏》中炼丹术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


民国三年(1914),张觉人决心以丹医济世,乃还俗下山,先后在重庆、上海等地悬壶行医,以善治肺痨和瘰疬闻名,时人谓之“虚劳专家”。


民国十一年(1922),张觉人先后到杭州葛岭、广东罗浮山、四川彭县(今彭州市)葛仙山、丹景山,合川铜梁洞(唐闾丘道士炼丹处)等处实地考察古代炼丹遗址。


民国十八年(1929),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引起了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当时张觉人38岁,他与医界同人一起奋力抗争。3月,他被推选为四川省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向国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保存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


民国二十年(1931),张觉人由上海回到成都开业行医,并继续进行丹药的研究。


张觉人为扩大中医药的影响不遗余力,他是国内多种中医药刊物的支持者和发行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月十五日,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周复生等人在重庆创办《华西医药杂志》,得到张觉人的大力支持。五月,他又与余律笙、文琢之在成都创办《医声通讯》。八月,他长期研究与实践的结晶——《外科十三方考》在《华西医药杂志》上连载,引起中医外科同人的极大重视。


《外科十三方》是中医外科的著名方剂,但历代医家对这些方剂秘而不宣,社会上只有抄本流传。而且抄本各异,真假难辨,使人不易掌握。有鉴于此,张觉人花费10年心血,搜集各种抄本,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加以验证整理,然后确定公布。如《外科十三方》里的“中九丸”,是长期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民间医生中的一个秘方,对治疗骨关节结核、瘰疬、梅毒等难治之症有特效。张觉人先后拜访了7位使用“中九丸”医师,方法各不相同。均自认为是真传秘授,莫衷一是。张觉人通过多方考证和无数次实践,终于获得疗效满意的“中九丸”配方(目前有人正尝试用此药治疗癌症)。《外科十三方考》对中医外科方剂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研究中医外科疗法的重要文献”,1949年,由《华西医药杂志》社印行专册,1955年经过修订,由上海千顷堂书局正式出版发行。


1956年,张觉人调成都市卫生局中医科工作。翌年调成都市中医院,担任外科临床工作。1959年调成都中医学校任教,负责讲授外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他兴趣广泛,对道家气功、中草药及现代化学都有深入研究。从1956年至1966年,他先后在《中医杂志》、《上海中医杂志》、《广东中医》等刊物上发表了《玉真散对破伤风的疗效》、《蟾酥丸的研究》、《白玉丹治瘰疬》等论文。并为成都中医学校主编了《外科学讲义》、《方剂学讲义》、《本草学讲义》等内部教材。


1972年,张觉人82岁,他从成都中医学校退休。但壮心未己,以惊人之决心和毅力从事毕生经验之总结。他除继续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外,还不分寒暑,用10年之功,精心撰写其代表作《中国炼丹术与丹药》。该书近10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概述了中国炼丹术从创立到发展的历史,列举古代文献特别是《道藏》中有关炼丹术之珍贵内容,系统讲解了炼丹临炉之基本知识和技术要领,说明中国医用丹药是从古代炼丹家“金丹术”衍化而来。下篇是全书重点,他无私地公开了大半生搜集而来的丹药中最有效切用的30首秘方、验方,并详细地说明了这些丹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方剂,有的是师传,有的是友授,有的是自己研制发明的,有的是录自经典文献,还有的是张觉人自己耗费金钱花高价从别人手中来的,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显著。张觉人道德高尚,在书的“前言”里坦露心声:“我要象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献给人民。”他早年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玄门四大丹”,也在这本书里全部贡献了出来,闻者无不感动!


1981年6月,《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重印3次,印数近2.5万册,仍供不应求,不少人将此书奉为秘本。


1981年11月7日,张觉人先生走完了光明磊落的人生旅程,在成都安详辞世,终年91岁。张觉人先生的高风亮节,是值得我们努力效法的。


张觉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海岱会集

海岱会集

十二卷。冯琦编。凡12卷。是书为明石存礼、兰田、冯裕、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杨应奎八人唱和之诗,八人结诗社于北郭禅林后编辑所作《海岱会集》。兰田有《北泉集》。冯裕字伯顺,号闾山,临朐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澄甫字子静,号山泉,寿光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布政司参议。陈经字伯常,号东渚,益都人,正德九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黄卿字时庸,号海亭,益都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布政司参政。渊甫字子深,号范泉,澄甫之弟,正德三年举人。应奎字文焕,号绳谷,益都人,官至知府。嘉靖年间,经以礼部侍郎丁忧里居,田除名闲住,渊甫未仕,存礼等五人并致仕。是集凡十二卷。前有序五篇,集中所录古乐府二卷,五言古诗二卷,七言古诗二卷,五言律诗二卷,五言排律一卷,七言律诗一卷,五言绝句一卷,七言绝句一卷,计诗七百四十九首。八人皆不以诗出名,而其诗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而八人皆闲散之身,自吟咏外,别无余事,故互相推敲唱和,斐然可诵。有《四库全书》本。

三传折诸

三传折诸

四十四卷。张尚瑗(生卒不详)撰。张尚瑗字宏蘧,又字损持,吴江(今属江苏)人,清代经学家。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兴国知县。张尚瑗曾师从朱鹤龄,治《春秋》经传之学。朱氏曾作《读左日钞》,张氏仿其师作《三传随笔》,积累日久,卷帙逐伙,乃重新编纂而成此书。“折诸”之名是取扬雄“群言淆乱折诸圣”之语。此书计《左传》三十卷,《公羊》、《穀梁》各七卷,可知其用力于《左传》尤勤。其《自序》谓:“读古人书当出己裁,而经学必以传疏为依据”,又云:扬雄“又曰:‘众言淆乱折诸圣’。欧阳氏谓:‘经简而直,传新而奇,学者乐闻而易惑’。愚以为乐闻新奇然后可以折诸简直,其新奇也,盖其所以为简直也。”此盖为其书之大旨。其书卷首两篇为通论性质,有先生评说、郊禘考、五岳考、涂山会诸侯考、左丘明时代考、五霸辨、四凶议、论左传书、成周地形、鲁地形、楚地形、宋卫地形、陈蔡曹地形、郑地形、吴越地形,总论列国地形、河、江、关、春秋列国论、春秋列国党仇分合、姬姓之国、鲁异诸国、王室之卑、晋楚更霸、秦晋姻雠、陈蔡亡于楚、齐争国始末、宋卫叛臣、季氏专鲁、三家纂晋、赤狄白狄、三传经文互异、三传立例互异、类事类语、地名同、地名与国名同、名谥同、名姓世表、人名同、同姓名录诸篇,大多为张氏所撰,间亦有采前人所论着者,此为其书之精华所在,其书之特点是取材宏富,但其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亦失之芜杂。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一年,现存乾隆刻本,另清敬足斋刻其中《穀梁折诸》六卷。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宗喀巴大师造,法尊译。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度佛教对中国藏传佛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印度佛学而来的中观思想为中国的藏传佛学注入了思辨性,而对中国西藏佛学的中观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就是龙树的《中论》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其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中国佛教学者宗喀巴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观思想的诠释与重构,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印度中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印度佛教中观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作者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教者,大师在抉择见地上以中观应成派为正宗,以月称论师为依止,一生曾师从多位大德精勤无断地修学,其中观思想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是宗喀巴依照中观应成派的宗规,广为阐释深广二道之意涵的一本巨著。是宗喀巴中观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

增集续传灯录

增集续传灯录

凡六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南石文琇(1345~1418)着,清康熙十年(1671)浙江嘉兴府楞严寺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二册。系文琇继‘续传灯录’之后,搜录宋至元代之禅宗典籍、塔铭、行状等,增订、编集大鉴下十八世至二十五世,计五百余位禅师之行实、机缘语要等。卷末附录五灯会元补遗一卷,增列大鉴下十七世,计二十人之略传。又于补遗之后增列法嗣未详者七人。

释门章服仪

释门章服仪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vya^khya^ 。凡十六卷。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系无著弟子觉师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论而成,为法相宗所依用重要论典之一,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其注释书较重要者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窥基)、述记贯练编二十八卷(信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