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

- 姓名:曹端
- 别名:字正夫,号月川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渑池(今河南渑池)人
- 出生日期:1376
- 逝世日期:1434年
- 民族族群:
曹端(1376—1434年)明理学家。字正夫,号月川,渑池(今河南渑池)人。永乐举人。任霍州学正,莆州学正。生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卒于宣宗宣德九年。举永乐间乡试,授山西霍州学正,转蒲州学正。曾师事马子才、彭宗古。后弃科举之途,潜心理学。其学“不由师传”而多自得,宗程、朱,清人谓“明代醇儒,以端及胡居仁、薛瑄为最,而端又开二人之先”,推为明初理学之冠。伦理思想提出“性”为万物之本,“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性即理也”。认为“太极”是“理”之别名,反对以“太极”为“气”之说。以为“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底大路”,以为四书虽是“载道之器”,“终当弃之以寻真,不可徒诵说焉”。从维护儒学正统出发,排斥佛老。谓佛学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他还强调道德的践履力行,谓之“人之为学”,须是务实,做到日用常行中保持虚静、无欲,使人摆脱物欲之累,其本心便明觉自悟,体认天理。重视培养勤、虚心、恭敬、不怨不尤、礼等道德风尚,谓“勤三一字,是千古作圣的单方”,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是这忧勤惕励之心,须臾毫忽,不敢自逸。主张要“以虚心为本”、“人能恭敬、则心便开明”,“学到不怨不尤处,胸中多少洒落明莹,真如光风霁月,无一点私累。”以仁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以安仁守仁为圣贤之理想。
其学“以力行为主,守之甚确,一事不容假借,然非徒事于外者。盖立基于敬,体验于无欲。其言‘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之大路’”(《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治学路径与程颐、朱熹不相类,而与程颢、陆九渊接近。提出“圣人之心,一天地生物之心。天地生物之心,无一物不欲其生。圣人之心,无一人不欲其善”,“人之所以可与天地参爲三才者,惟在此心,非是躯壳中一块血气”(《语录》)。又主“理驭气”说,认爲“天地间凡有形象、声气、方所者,皆不甚大。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大孰加焉”(同上)。主张性即理,说“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存焉。性即理也”(《曹月川集·存疑录序》)。提倡“天理存亡,祇在一息之间”,“人欲肆而天理亡”(《语录》)。强调天理、人欲的差别,在于“爲仁之功,用力特在勿与不勿之间而已。自是而反,则爲天理。 自是而流,则爲人欲”,提倡“无欲便觉自在”(同上)。倡明孔顔乐处,说:“孔、顔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中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顔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同上)。强调“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底大路”,但又认爲“《六经》、《四书》圣人之糟粕也,始当靠之以寻道,终当弃之以寻真”(同上),反对专泥于书册。反对佛老,指斥“佛氏以空爲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爲道,非率性之道”(《明史·曹端传》)。重视务实,认爲“人之爲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若这裹工夫,欠了分毫,定是要透过那裹不得” (《语录》)。著作有 《孝经述解》、《四书详说》、《太极图西铭通书解》、《家规辑略》、《存疑录》、《夜行烛》、《儒宗统谱》、《月川语录》、《曹月川集》等,另有明万曆刊本李祯所编《曹正学先生言行录》、孟化鲤所编《月川曹先生粹录》。
猜你喜欢的书
渊鉴类函
此书为清圣祖敕撰,张英、王士禛等编纂。凡450卷,计分45部,有2500余小类。其扩充明人俞安期《唐类函》,博采《太平御览》、《玉海》、《山堂考索》、《天中记》等书,广收宋、元、明各代的文章事迹,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灿然,以供文人驱遣故实词藻之用。45部顺序为:天、岁时、地、帝王、后妃、储宫、帝戚、设官、封爵、政术、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人、释教、道、灵异、方术、巧艺、京邑、州郡、居处、产业、火、珍宝、布帛、仪饰、服饰、器物、舟、车、食物、王谷、药、菜蔬、果、花、草、木、鸟、兽、鳞介、虫豸。每部又分若干子目,每项子目著录5类内容:释名、总论、沿革、缘起;典故;对偶;摘句;诗文。如子目不具备这5项内容,则付阙如。每一类内容都分为“原”、“增”两部分,分别表示《唐类函》所辑唐人类书与清人编此书时所续增。《渊鉴类函》集搜采、分部、序类、剪裁之功。”计其所载,实倍于《御览》。……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皆亘古所无之巨制,不输宋三四大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因成书于众手,也有不少引文上的讹误疏漏。《渊鉴类函》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有内府刊本、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1985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同文书局本等。
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
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假托太上老君为五斗星君等宣说五方金章灵符,劝人施财设醮,诵经祈福。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飞花咏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全名为《新镌批评绣像飞花咏小传》,又名《玉双鱼》。16回。无名氏撰。卷首有“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的序。今大连图书馆和日本内阁文库有藏本。作品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辗转流离,终归团圆的故事。松江华亭县昌全有子昌谷,7岁时与端居之女端容姑订亲,以玉双鱼为聘礼。不久,昌全因编入军籍充边,被迫举家迁徙塞外,行至临清,把昌谷托付给郎中唐希尧为义子,改名唐昌。端容姑10岁时被无赖宋脱天抢去,后趁宋酒醉时逃走,恰遇杭州知府凤仪,试以《飞花诗》,爱其才而收为义女,改名彩文。凤仪与唐希尧本为表兄弟,所以当他进京述职时,把家眷留在唐家。唐昌与彩文因咏和飞花诗互相爱慕,私许终身。不久彩文进京,两人无奈而别。唐希尧有侄唐涂,为图叔父财产而忌恨唐昌,设谋打死唐昌,弃在郊外。恰巧端居路过救起,收为义子,改名端昌。凤仪在朝得罪了当权者曹吉祥、石亨,被贬为榆林驿丞,赴任时遇兵乱,与彩文失散。此时昌全因功擢升重任,恰遇彩文,收为义女。不久衣锦还乡。端昌得端居教诲,学业精进,进京应试,高中榜眼及第。回乡后端居、昌全老友重逢,知子女皆失,又各得义子义女,相对叹息,又想重议婚姻,但端昌和昌小姐都坚辞不允。后无意中见旧作《飞花咏》,方知端昌原是唐昌,昌小姐正是凤彩文,才喜结良缘。这时凤仪复官,和唐希尧一同来会端居、昌全,互诉往事,方才真相大白。《飞花咏》故事情节曲折反复,变幻离奇,是才子佳人小说所能达到的极至,却又结构完整,叙述生动,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确难得。但是,由于作者过分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忽视了故事的合理性,所以漏洞迭出,又是其不足之处。
蓼园词评
清黄苏撰。黄氏所著《蓼园词选》选录唐宋词人八十八家,共二百十三首。每首词下,大多先择录名家词话或宋人词选、笔记等作笺,然后加以按语。如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下先引《古今诗话》、《林下词谈》和沈际飞评语,后按云:“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有的径自评述,如张元幹《石州慢》(寒水依痕)。所作按语,或笺释词语,或结合作者身世以阐明词旨,或分析章句结构、用笔炼字等以显示其词学见解,或借评述古人词作以抒发其忧国之心和抨击时弊之意。所写评语虽详略不一,但能用不同词家的同调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题材进行比较,言之有物,剖析恰当,诚为初学词者有益之选本。是书有1920年惜阴堂排印本,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重印。唐圭璋《词话丛编》辑录其词评,更名为《蓼园词评》,题作“清黄氏撰”。1988年齐鲁书社出版《清人选评词集三种》,尹志腾校点。第一种即本书,经考证作者为黄苏。
十国春秋
清吴任臣撰。一百十四卷。纪传体。包括本纪、世家四十二卷,列传六十六卷,表六卷。另附拾遗、备考各一卷。书成于康熙八年(1669)。以《新五代史》记十国事甚多漏略,因博综《资治通鉴》、两《五代史》及五代、两宋有关史著、地志、笔记、类书、文集、金石、碑志数百余种,汇为此编。以国分编,各系纪传。凡称帝者皆入本纪,称王者别入世家。约九十余万字,记述人物一千三百余,篇帙繁博,超过前人。所设纪元、世纪、地理、藩镇、百官五表,统记十国,甚便考览,地理、百官二表考订尤为精密。十国史迹历来记载散乱,有此一编,秩然可观。惟取材仍有遗漏,尚欠熔铸剪裁,间有误记。书初刊于康熙十七年。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北斗七星延命经
全一卷。为译于唐代之密教经典,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即星宿法,旨在说明供养此经之功德,并附有北斗七星图。初叙各时辰所生之人应配何种星符以调吉凶,次叙七星所代表之佛,其末叙述供养此经得免各种灾祸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