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

- 姓名:曹端
- 别名:字正夫,号月川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渑池(今河南渑池)人
- 出生日期:1376
- 逝世日期:1434年
- 民族族群:
曹端(1376—1434年)明理学家。字正夫,号月川,渑池(今河南渑池)人。永乐举人。任霍州学正,莆州学正。生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卒于宣宗宣德九年。举永乐间乡试,授山西霍州学正,转蒲州学正。曾师事马子才、彭宗古。后弃科举之途,潜心理学。其学“不由师传”而多自得,宗程、朱,清人谓“明代醇儒,以端及胡居仁、薛瑄为最,而端又开二人之先”,推为明初理学之冠。伦理思想提出“性”为万物之本,“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性即理也”。认为“太极”是“理”之别名,反对以“太极”为“气”之说。以为“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底大路”,以为四书虽是“载道之器”,“终当弃之以寻真,不可徒诵说焉”。从维护儒学正统出发,排斥佛老。谓佛学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他还强调道德的践履力行,谓之“人之为学”,须是务实,做到日用常行中保持虚静、无欲,使人摆脱物欲之累,其本心便明觉自悟,体认天理。重视培养勤、虚心、恭敬、不怨不尤、礼等道德风尚,谓“勤三一字,是千古作圣的单方”,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是这忧勤惕励之心,须臾毫忽,不敢自逸。主张要“以虚心为本”、“人能恭敬、则心便开明”,“学到不怨不尤处,胸中多少洒落明莹,真如光风霁月,无一点私累。”以仁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以安仁守仁为圣贤之理想。
其学“以力行为主,守之甚确,一事不容假借,然非徒事于外者。盖立基于敬,体验于无欲。其言‘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之大路’”(《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治学路径与程颐、朱熹不相类,而与程颢、陆九渊接近。提出“圣人之心,一天地生物之心。天地生物之心,无一物不欲其生。圣人之心,无一人不欲其善”,“人之所以可与天地参爲三才者,惟在此心,非是躯壳中一块血气”(《语录》)。又主“理驭气”说,认爲“天地间凡有形象、声气、方所者,皆不甚大。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大孰加焉”(同上)。主张性即理,说“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存焉。性即理也”(《曹月川集·存疑录序》)。提倡“天理存亡,祇在一息之间”,“人欲肆而天理亡”(《语录》)。强调天理、人欲的差别,在于“爲仁之功,用力特在勿与不勿之间而已。自是而反,则爲天理。 自是而流,则爲人欲”,提倡“无欲便觉自在”(同上)。倡明孔顔乐处,说:“孔、顔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中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顔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同上)。强调“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底大路”,但又认爲“《六经》、《四书》圣人之糟粕也,始当靠之以寻道,终当弃之以寻真”(同上),反对专泥于书册。反对佛老,指斥“佛氏以空爲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爲道,非率性之道”(《明史·曹端传》)。重视务实,认爲“人之爲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若这裹工夫,欠了分毫,定是要透过那裹不得” (《语录》)。著作有 《孝经述解》、《四书详说》、《太极图西铭通书解》、《家规辑略》、《存疑录》、《夜行烛》、《儒宗统谱》、《月川语录》、《曹月川集》等,另有明万曆刊本李祯所编《曹正学先生言行录》、孟化鲤所编《月川曹先生粹录》。
猜你喜欢的书
上下古今谈
散文集,张恨水著。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直为小说家的巨大声名所掩,散文印行于世者并不多,世人之中知者亦少。《上下古今谈》,全书别具风格,行文冲淡,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幽默风趣,寓庄于谐,真个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让读者在忍俊不禁掩口葫芦中,又感到淋漓酣畅的痛快。
五字鉴
《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此书大略是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总述和概括。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赢得了旧时读书人的喜爱,并成为蒙馆中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且被称之为《五字鉴》。
近代名人轶事录
《近代名人轶事录》,不分卷,作者署名杏坡居士,杏坡居士,民国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主要记载晚清,民国数十人野史,真实性不详,有一定参考价值。
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李瑈(1417年—1468年),即朝鲜世祖(조선 세조),字粹之,朝鲜王朝第七任君主(1455年—1468年在位)。他是朝鲜世宗李祹嫡次子,朝鲜文宗李珦之弟。其母为昭宪王后沈氏。李瑈生性豪迈,文武双全。世宗时相继受封晋平大君、咸平大君、晋阳大君、首阳大君。景泰三年(1452年)出使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发动“癸酉靖难”,肃清胞弟安平大君及重臣金宗瑞等的势力,掌握实权。景泰六年(1455年)迫使侄子朝鲜端宗禅位,翌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即位初期,他镇压了“死六臣”及胞弟锦城大君等兴起的端宗复辟运动,巩固了统治。他对内加强专制王权及中央集权,修纂《经国大典》,完善典章制度,实行职田法,崇尚佛教,整顿武备;对外两次越境征伐女真,宣扬国威,并在“事大交邻”的原则下与明朝、日本、琉球保持友好关系。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初七日,李瑈传位于世子李晄,次日薨逝,享年五十二岁。庙号世祖,明朝赐谥号“惠庄”。朝鲜加谥曰惠庄承天体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圣神明睿钦肃仁孝大王,葬于光陵。
妙法莲华经白话文
简称《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中国、日本等大乘佛教地区影响很大。它有3个译本: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隋代阇那崛多等改编的《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其中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泛。它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时期,站在大乘立场上,力图调和大小乘矛盾,用大乘融合小乘。认为释迦牟尼所说法包括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但均是对机说法,方便权巧,只有佛乘最究竟,从而主张“三乘归一”。经中分别用羊车、鹿车、牛车喻三乘,以七宝大车喻佛乘。经中宣扬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深得人心。经中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单行称《观音经》)宣讲观音菩萨有无数化身,寻声救苦,只要诵其名号即可得救,开始了观世音菩萨信仰及千手千眼观世音等佛教艺术的产生。主张诵奉抄写该经有无量功德,推动本经广泛流行。中国古代僧人视本经是“经中之王”,天台宗将它作为主要经典。后世,诸如现在日本日莲宗等专诵本经或只诵本经“南无妙法莲华经”作为真言咒语。佛教造像艺术中,多有依据本经故事内容的形象。
缘本致经
佛说缘本致经。一卷,失译。与佛说本相倚致经皆为中阿含本际经之别出。说善恶诸法,皆次第缘生者。本者因之义。致者生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