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龄

- 姓名:徐伯龄
- 别名:字延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嵊县(今属浙江省)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徐伯龄,生卒年不详。字延之,自署曰古剡。嵊县(今属浙江省)人。天顺(1457—1464)、成化(1465—1487)间在世。徐伯龄博学能文,工琴善书,性格开放粗旷,尝集箨为冠,啸歌自得。著有《蟫精隽》等。此书十二卷之末有张锡为徐伯龄作《箨冠生传》一篇,中称徐伯龄“虽博学能文、善书、工琴、熟律,而不肯以技自试。则亦山林放旷之士。”
徐伯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德国费希特著。两卷。分别于1794、1795年出版。该书是作者阐述其知识学体系基础的著作,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二是理论知识的基础,三是实践知识的基本原理。该书认为康德从经验中抽绎其范畴,并没有证明这是理智所必要的原则,认为要从一个根源抽引出范畴体系,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自我。知识学认为一切意识均由自我建立而成,在这个建立过程中,首先由自我反省其自身运用理智直观建立一个绝对自我。绝对自我是没有对立的自我,自我对自我的考察就引导到以自我为对象,因而由自我建立了非我。非我即自我以外的事物,但这些事物是自我建立的,它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观的观念。由于考虑到非我由自我建立,则非我与自我本是统一的,由此而说明知识乃是由自我主观所造成。该书表达了实践意志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建立非我不是直观的,自我是离开了一切基础的“意志”,“行动”或“活动”,不是能动者,只能说是行动或活动本身。自我自己建立其对象作为阻碍,从这个阻碍也才发现了自己。该书以这种行动的解释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区别,非我决定自我为理论,自我决定非我为实践。因此,该书所表达的体系实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心主义体系。该书所表达的辩证法思想表现于自我与非我即对立的双方,但已不是康德体系中的二律背反理论中的有对立而无统一,它强调统一,强调相互转化。它的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非我、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三个命题表现了辩证法思想的正、反、合过程。这种思想对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中译本由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戏曲考源
古代戏曲论文。王国维著。初载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1908年12月13日)至宣统元年正月二十日(1909年2月10日)《国粹学报》第4年(卷)第11号至第5年(卷)第1号。后辑入1927年铅印本《王忠悫公遗书》及1936年石印本《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1957年1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亦收录。该文成稿于宣统元年。主要内容系考辨中国戏曲艺术之形成不始于金元,而在宋代。“戏曲一体,崛起于金元之间,于是有疑其出自异域,而与前此之文学无关系者。此又不然。尝考其变迁之迹,皆在有宋一代;不过因金元人音乐上之嗜好,而日益发达耳。”论证了北宋之杂剧和唐宋之大曲,实为元人套数杂剧之祖,驳斥了中国戏曲起源于异域之说。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原名《汉代学术史略》。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著作。顾颉刚著。1935年上海亚细亚书局出版,1954年以现名再版,1978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发行。本书1978年版由重版序言、序和22章组成,全书9.3万字。主要论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来源、内容、发展演变及其对秦汉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序为1954年写成,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过程及主要内容。1—7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政治制度;8—18章,说明博士和儒生如何由分而合,又怎样接受阴阳家和方士的一套,成为汉代的经学,以及如何从他们的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19—22章,说明汉代经学转入谶纬的过程,阐述了谶讳的内容及其对东汉政治发生的作用。本书史料丰富,可读性强。因成书较早,作者当时还不能用社会经济基础来分析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学术思想,但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撰。80卷。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 博采张岱《石匮藏书》、谈迁《国榷》及各种私家野史,综合史料、汇列专题,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撰成,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近300年明之史事。此书述治乱兴衰之事尤详,农民起义专题多达15篇。宦官阉党专权、倭寇侵略我国东南及修治运河、治水江南、矿税之害等,均有专篇记述。 此书早于官修《明史》80年撰成,可作考证《明史》之用。有顺治十五年筑益堂原刻本,翻刻以江西、广雅书局本最为通行。今中华书局校点本,多所参考校订,并收录以傅以礼传抄本为底本之《明末纪事本末补遗》6卷,清初彭祖贻所著《明史纪事本末补遗》5卷,以及《谷庸虞先生传》等10篇资料选辑,为最佳之本。
四书因问
明吕柟(字仲木)撰。该书是记其门人质问《四书》之语。共六卷。其中《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然其中称柟为先生,又原本先生字或跳行,间或还附有学生之间的论辩,如《大学因问》中,就附有章诏、聂蕲二论,似乎非柟自作。卷首有魏廷萱等校刊字,当即为廷萱等人所记。其书《大学》从古本次序,《中庸》亦从古本分章。所说多因《四书》之言,推而证诸躬行,见诸实事,故曰“因问”。如有问“格物”之“格”,是格式之格,还是穷究之格?因答曰:“格物之义,自伏羲以来,未之有改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近取即是穷格之义。格式之格恐不是孔子立言之意。”又有问“格物”之“物”何如?因答曰:“这个物正如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于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便是物,皆是要格的。”再如吕柟讲“八佾舞于庭”时,有学生曰,“此亦无可说”。柟曰,“若道无说便更有说”。时诸生中有盛服者。柟曰,“如此便是僭”。其中有的回答虽未能摆脱传统的礼俗之见,然因问设答,切身譬事,“平正笃实乃如此”(《四库全书提要》)。有《四库全书》本。
劝善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内容与《新菩萨经》大致相同,应是在《新菩萨经》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内容在于劝人日诵阿弥陀佛一千遍。本经在中国历代经录中均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不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