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喦

杨伯喦
  • 姓名:杨伯喦
  • 别名:字彦瞻,号泳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安(今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杨伯喦,南宋学者。字彦瞻,号泳斋。生年不详,卒于1254年,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淳祐间,除工部郎,出宁衢州。他是钱塘薛尚功之外孙,弁阳周密之外舅。著有《六帖补》二十卷, 《九经韵补》一卷行世。

杨伯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北宋陈景元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作者自序,自称幼年出家访道,老归茅山,欲诵《大洞真经》。因原经文字讹谬,「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及茅山藏本比对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疑」,可见此书系《上清大洞真经》之校释本。其经文首载《灭魔神慧玉清隐书内祝隐文》,然后依次列载三十九章经文。作者又摘取经文中单字或词句,注解其读音词义,或校勘其文字。是为现存《上清大洞真经》之最早版本,可校正《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所载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文字篇卷之误。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应验经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应验经

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此经大意在劝人为善,好生奉道,宣扬善恶报应,实道教劝善书一类。成书约在元代。收入《道藏》第27册。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写的一部政论文汇编。又名《吕览》。约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序意”一篇,计有一百六十一篇。但因“八览”亡一篇,故现存一百六十篇,合为二十六卷。《吕氏春秋》一向被视为先秦杂家的著作,但这是综合各家思想之所长,具有基本统一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的著作,而不是各种思想学说的机械拼凑。本书以道家为主,儒家为辅,兼采墨、法、名、农各学派学说,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可以说是杂家的代表作品。书中保存了先秦各学派的许多资料,汇集了先秦各派比较进步的思想,如道家的“贵生”、墨家的“薄葬”、法家的“察今”、农家的“上农”等,惟于鬼神迷信所不取。此外,还保存了不少古史旧闻,以及天文、历数、农医、音律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是一部有多方面价值的古代文献。《吕氏春秋》是从先秦向西汉过渡时期的产物,要了解先秦和秦汉的哲学史、思想史,都不能离开《吕氏春秋》。它的许多珍贵的思维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东汉高诱曾为此书作注,对本书的整理和保存作出过重大贡献。近人许维遹(yu)根据七十九家校注作的《吕氏春秋集释》考证比较详,颇利于阅读。

入中论颂讲记

入中论颂讲记

演培法师著,福建莆田广化寺出版。《入中论颂》是依华严的十地行果与般若的毕竟空理而组织成的,在菩萨的大行中,显示诸法的真理,从诸法的真理中,以明菩萨的大行,真可说是做到了实践与理性的统一。 演培法师用白话文综合讲解《入中论颂》的要义为使修学者能契合于经义,修习无我的正观从而达到生死的解脱。 本书依华严的十地行果与般若的毕竟空理而成,乃中观论著。

华严经合论纂要

华严经合论纂要

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唐李通玄撰,明方泽纂并后序,圆理跋。

律要后集

律要后集

律要后集,一卷,明智旭集,即佛学十种之三至八,为梵网经忏悔行法、毘尼后集问辩、学菩萨戒法、菩萨戒羯磨文释、重定受菩萨戒法、菩萨戒本经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