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调元

- 姓名:宁调元
- 别名:字仙霞,又字太一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3
- 逝世日期:1913
- 民族族群:
宁调元(1883—1913),近代诗人,字仙霞,又字太一。湖南醴陵人。早年曾在长沙明德学堂读书,参加过大成会和华兴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次年初回国,与禹之谟等组织湘学评议会。同年7月,在长沙参与经办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的安葬事宜,造成很大的声势,受到清政府注意,遂赴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改名《汉帜》),“日以民族、民权主义申儆国人”(柳亚子《宁烈士太一传》)。为清政府所迫再度赴日,参与《民报》工作。同年12月,同盟会组织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地区起义,宁调元受黄兴派遣回国,准备参与起义的接应工作。起义失败,宁调元于岳州被捕,囚禁于长沙监狱,因受到同县刘泽湘的营救而幸免于难。他在狱中刻苦读书和写作,又以通讯形式参与了同盟会湖南分会和南社的筹建工作。宣统元年(1909)冬,被保释出狱。次年春赴北京任《帝国日报》总编辑,继续抨击朝政。三年(1911)加入南社。武昌起义爆发后,奔走于湘、鄂之间,曾在谭延闿部任职。1912年赴上海参加民社并任该社机关报《民声日报》编辑。后因民社与同盟会对立,遂退出该社。不久赴广东出任三佛铁路总办。次年3月宋教仁被刺后,为组织讨袁军而奔走四方,于武汉被捕,9月就义。
宁调元是一位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认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潮流,如日之中天,有不可遏止之势。中国受资本主义之毒害尚浅,如及早诊治,较之东西方各国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南幽杂俎》)。其为诗则提倡面向现实的“怨以怒”、“哀以思”(《南社诗序》)的作品。断言个人无情则“暴弃”,社会无情则“解散”,国家无情则“灭亡”,“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南幽杂俎》)。其诗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有为民众献身的精神。但也有缠绵悱恻之作。著有《太一遗书》。
宁调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托克维尔回忆录
托克维尔在回忆录中以当事人的身份回忆法国1848年革命前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对当时一些重要的政界人士及事件发表犀利的评论,不仅为后人研究1848年革命史增添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而且也为后人阅读学习《旧制度与大革命》等著作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
英雄艾文荷
长篇历史小说。英国作家司各特著。小说写12世纪末英国撒克逊乡村骑士的儿子艾文荷武艺超群,在诺曼人理查国王麾下当骑士。“狮子王”理查在战争中身囚异国,其弟约翰亲王阴谋篡夺王位,国内情势混乱不堪。约翰亲自主持盛大的比武会,以争取人心。其时理查和艾文荷已经回国。比武第一天,艾文荷化名“脱藉骑士”,打败了约翰方面的五个勇将,取得了优胜,他选定罗维娜为比武会的“皇后”。第二天,艾文荷在理查王的协助下打败了各武士的进攻,但不幸身负重伤,多亏了犹太人艾萨克和他的女儿蕊贝卡的精心治疗,才脱离危险。第三天比武,绿林好汉罗宾汉化名上场,表演了神妙的绝技。约翰亲王得知理查已经脱险回国,内心惶恐,比武会草草收场。约翰探知理查的下落,并派人暗杀,罗宾汉救下了理查王。后来蕊贝卡被布里昂挟持,艾文荷带伤前往,与布里昂比武,解救了蕊贝卡。理查宣布约翰叛逆,重登王位,获得民众的拥护。理查王亲自主持了艾文荷与罗维娜的婚礼。倾慕艾文荷的蕊贝卡忧伤离去。小说生动地表现了12世纪英国“狮子王”理查在位时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诺曼征服者的骄横残暴,同情被征服的撒克逊人民。小说在情节结构、场面、气氛的渲染方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社会矛盾的揭示和人物刻画方面则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交错的场景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我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不会,即使死了也不会。」
一切死亡必有冗长的回音,一切记忆不会随时间归零。那些曾经再也寻不回的真相,那些枉死者的憾恨,从未随死亡消散。凶手保有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狂妄以为可以驾驭事实真相,反而为自己制造出不可逃脱的巨大陷阱。一场跨越生死界限的追捕,就此将燃尽的生命之火再度燃起!本该永远长眠的人,以另一种形式演绎生命的回响,决意让隐藏在幕后的凶手无所遁形……悬疑宗师松本清张,用波谲云诡的笔法架设跨越生死界限的交错场景,以冷静而细腻的文字直抵人性黑暗,激起读者刻骨铭心的内心共振。
泰山道里记
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城记至朗公谷,沿途名胜古迹、溪泉沟洞、岭谷岩峰、园林寺院无不备载,有关碑刻考述尤详,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追述名人游迹,多据自然景物、旧址遗存,考古谈今,保存大量历史文物资料。开篇所述地名沿革、历代泰山高宽周长也有参考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艺海珠尘》本、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成唯识论演秘释
成唯识论演秘释,五卷,唐如理撰,日本定胤题记,存卷一。
四分律
又名《四分律藏》、《昙无德律》。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戒律。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60卷。全律由四部分组成,故名。第一部分叙述比丘应遵守的戒律250条;第二部分叙述比丘尼应遵守的戒律348条及受戒、说戒两犍度。第三部分包括从“自恣犍度”到“法犍度”等十五种犍度。第四部分为房舍、杂两犍度及结集法、调部、毗尼增一。律中对比丘、比丘尼平日衣、食、住、行、修习、内部关系、对外关系、议事规则、僧团活动等各方面应遵守的戒律作详细说明,要求比丘、比丘尼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必须收摄身心,止恶生善,并对违犯戒律者应如何处理也作了明确规定。律中还保存许多佛教史实、印度社会状况史料,是研究古印度社会、佛教史及佛教教团生活的重要资料。亦为唐代律宗依据的基本经典,因此也是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资料。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影响较大的注疏有:唐法砺《四分律疏》十卷、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或六卷、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唐怀素《四分律开宗记》十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