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调元

宁调元
  • 姓名:宁调元
  • 别名:字仙霞,又字太一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3
  • 逝世日期:1913
  • 民族族群:

宁调元(1883—1913),近代诗人,字仙霞,又字太一。湖南醴陵人。早年曾在长沙明德学堂读书,参加过大成会和华兴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次年初回国,与禹之谟等组织湘学评议会。同年7月,在长沙参与经办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的安葬事宜,造成很大的声势,受到清政府注意,遂赴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改名《汉帜》),“日以民族、民权主义申儆国人”(柳亚子《宁烈士太一传》)。为清政府所迫再度赴日,参与《民报》工作。同年12月,同盟会组织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地区起义,宁调元受黄兴派遣回国,准备参与起义的接应工作。起义失败,宁调元于岳州被捕,囚禁于长沙监狱,因受到同县刘泽湘的营救而幸免于难。他在狱中刻苦读书和写作,又以通讯形式参与了同盟会湖南分会和南社的筹建工作。宣统元年(1909)冬,被保释出狱。次年春赴北京任《帝国日报》总编辑,继续抨击朝政。三年(1911)加入南社。武昌起义爆发后,奔走于湘、鄂之间,曾在谭延闿部任职。1912年赴上海参加民社并任该社机关报《民声日报》编辑。后因民社与同盟会对立,遂退出该社。不久赴广东出任三佛铁路总办。次年3月宋教仁被刺后,为组织讨袁军而奔走四方,于武汉被捕,9月就义。


宁调元是一位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认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潮流,如日之中天,有不可遏止之势。中国受资本主义之毒害尚浅,如及早诊治,较之东西方各国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南幽杂俎》)。其为诗则提倡面向现实的“怨以怒”、“哀以思”(《南社诗序》)的作品。断言个人无情则“暴弃”,社会无情则“解散”,国家无情则“灭亡”,“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南幽杂俎》)。其诗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有为民众献身的精神。但也有缠绵悱恻之作。著有《太一遗书》。

宁调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贝姨

贝姨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是路易·菲力蒲七月王朝整个社会的风俗画,是当时上层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录像。描写资产阶级的糜烂生活,揭露七月王朝的腐朽本质。暴发户克勒凡靠做花粉生意起家,后来混迹于政界和军界,任国民自卫军营长等职。他崇拜金钱,挥霍无度,为几个姘头花费几十万法朗,还专门供养十几岁的女孩,为他日后蹂躏。妻子死后他没有续弦,借口为了女儿,实际上是为自己寻欢作乐的方便。他将女儿嫁给于洛的儿子以后,又借口于洛抢走了他的情妇,对于洛太太由追求而进行要挟。最后与荡妇玛奈弗太太结了婚,一同得怪病死去。曾在拿破仑军队中当过军需总监、又在七月王朝中任高级职务的于洛,为好色花光了家产,年近70,仍然放纵情欲。为博得玛奈弗太太的欢心,强行提拔她的丈夫当科长,甚至提前支出自己的薪金和人寿保险金,并派妻子的叔叔去阿尔及利亚营私舞弊,侵吞公款。事发后被迫辞职,隐姓埋名,寻找穷人家的小姑娘姘居。妻子把他找回,他又勾引厨娘,把妻子气死后,即与厨娘结婚。小说通过克勒凡和于洛的堕落,表现了资产阶级精神上的破产,揭示了整个社会荒淫糜烂的风气及其阶级根源。

北齐文纪

北齐文纪

三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北齐著作,刑劭、魏收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帙而已。书中所采自正史以来,不过 《文苑英华》、《艺文类聚》诸书。缘在流传本少,搜集为难,非其网罗未备。其首列高欢、高澄,亦同《西晋文纪》而滥登三祖。他如侯景报高澄书,史明言王伟撰;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撰;天宝元年大赦诏,《艺文类聚》明言邢劭撰,而不归操笔之人,竟冒署其所代,有违史家惯例。而 《颜氏家训》各自为书,史志相沿著录,即使全文裁入已有伤体例,何况仅录其叙致篇首四、五行。是为疏漏甚多。据崇祯戊寅周镳序梅鼎祚所辑《文纪》称,自东晋以下,皆梅鼎祚殁后所刻;其中多草创之稿,其后人又未尽是正而刊之,遂至于此。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周易本义通释

周易本义通释

注释书。元胡炳文撰。12卷,书前有延祐丙辰(1316)自序。此书据朱熹《周易本义》,折衷是正,并采诸家《易》解,互相发明,初名《精义》,后删繁去冗改称《通释》。收入《通志堂经解》、《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通志堂经解》本。此书据朱熹《周易本义》,折衷是正,并采录诸家《易》说,相互发明。《自序》称,其书初名《周易本义精义》,后病其繁冗,删而约之,改名《通释》。《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胡氏“所著《云峰集》中,有《与吴澄书》曰:‘《本义通释》,郭文卿守浮梁时为刊其半,出之太早,今悔之无及也。刊本今以呈似,中有谬戾,阁下削之绳之,幸甚。’云云。

伊川易传

伊川易传

注释《周易》并阐发理学思想的著作。又称《周易程氏传》、《程氏易传》。宋程颐撰。程颐称伊川先生,故以之名书。《宋史·艺文志》作九卷,《二程全书》作四卷,1981年中华书局《二程集》亦作四卷。杨时《跋语》说:“伊川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绛。未几绛卒,故其书散佚,学者所传无善本。”宋儒论《易》,各明一义,邵雍以数言《易》,程颐以理言《易》,皆“异乎先儒之本旨矣”。成书于宋元符二年(1099年)。《伊川易传》仿王弼《周易注》体例,只注《易经》和《彖》、《象》、《文言》三传,其余各传都未作注。对传文的注解也与王弼一样,把它们分别列入各卦各爻之下来解说。程颐推崇王弼、胡瑷、王安石三家注《易》著作,继承了他们的解《易》风格,在易学观上重义理轻象数。【注:标点本不全,完整本请参阅四库本!】

缀白裘

缀白裘

戏曲总集。清玩花主人编辑,钱德苍增辑。十二集,四十八卷。玩花主人,姓名,字号未详,江苏吴县人。德苍,字沛思,江苏苏州人。少富才学,屡试不第。豪放不羁,性好音律,跌宕于酒旗歌场。是编于乾隆间由玩花主人辑起,德苍续辑, 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起,迄乾隆三十九年止,陆续增补为十二集。所收皆当时苏州、扬州等地舞台流行剧目,如《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弹词” 《十五贯》之“访鼠”、“测字”等单出折子戏四百八十九出,其中昆腔四百三十出,高腔、乱弹腔、梆子腔等花部戏五十九出,这在视昆曲为曲坛正宗的当时,能有此举,实属难得,亦为后人研究乾隆时期地方戏曲提供十分重要之资料。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金阊宝仁堂刻本,乾隆四十六年四教堂刊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文海书局石印本,一九五五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汪协如校本。

大乘缘生论

大乘缘生论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缘生论》同,实小乘之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