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

徐干
  • 姓名:徐干
  • 别名:字伟长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北海(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
  • 出生日期:170年
  • 逝世日期:217年
  • 民族族群: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十四岁开始读五经,不到二十岁,把五经读得烂熟,博览强记,提笔成文。东汉灵帝末年,许多贵族子弟“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中论·序》),以求封爵。徐干对此很反感,不与这些人来往,以读六艺之书来娱乐心志。建安中,曹操认为他的行为和才学与众不同,特加礼聘,要他出来做官,他因病推辞。又授上艾县县令,仍因病未就职。后任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徐干随曹操征战五、六年,病情转重,于是深居穷巷,安心养病,淡泊无为,恪守儒家圣贤之道。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于瘟疫。


现存徐干的主要著作是《中论》。对此,曹丕给予很高评价“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与吴质书》)徐干的赋在当时和齐梁之际颇为著名。曹丕认为徐干的赋可与王粲的赋相匹敌,还说徐干的“《玄猿》、《漏卮》、《圆扇》、《桔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称赞徐干“以赋、论标美”(《文心雕龙·才略》)。但这些作品多已散失。清代严可均编的《全汉文》辑有他的《齐都》、《西征》、《圆扇》等六篇赋的残文。


他的诗以《室思》六首较为有名。沉郁哀婉,真挚亲切,心理刻划方面也有特点。其中“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等句,后世传诵不绝,拟作者甚多,乐府杂曲《自君之出矣》即源于此。《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五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徐伟长集》。另有哲学著作《中论》二卷,今存。

徐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的主要问题

哲学的主要问题

哲学史叙述的是思维结果中的那些最终和最尖端的部分,它们在逻辑上封闭的结构与创作过程的思想潮流相距甚远。鉴于这种情况,应该尝试倡导另一种理解,更直接地面向精神活动,而不是塑造的构成物,更多地关注精神的创制过程,而不是最终的构成物。作者力求将哲学史的叙述复杂化,以更有纵深的视野呈现思想活动的长流,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思无邪小记

思无邪小记

民国情色专家姚灵犀耗时十五年,引用千馀种书籍的民初性文化大全!凡举性风俗;性知识、春宫秘戏图、宫阉祕辛,无所不谈,让您大开眼界!

参同经

参同经

《参同经》,全称《太上敕演救劫消灾赐福解厄保运证真参同妙经》。刘体恕《小序》说:“《参同经》之演,始于癸丑(雍正十一年,1733),成于己未(乾隆四年,1739),前后七年。”原议演于贵州南部,后因故不果,仍在江夏涵三宫演成。

琉香记

琉香记

半汉半喃诗集,越南女诗人胡春香著,作于古月堂。该诗集共有24首汉字诗和26首字喃诗,内容主要是诗人大胆地抒发了自己对男友们坦率而亲切的情怀。这个诗集,从总的看,创作艺术老练,但风格上与她的字喃诗不那么一致。所以,对于该诗集作者是胡春香之说有的学者仍持不能完全肯定的审慎的态度。尽管如此,胡春香的诗在越南文坛上确实出现过,并且在越南文学史上具有影响。

定性书

定性书

又称《答横渠先生定性书》、《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北宋程颢著。论述己性不分内外物我,主张通过定性的方法,达到廓然大公、顺应万事而不动情感的道德境界。张载提出“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的问题,为此,程颢特作《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张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张载“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既然以“己性”为内,“以外物为外”,就不免要产生“己性”为外物引诱、“定性未能不动”的问题。程颢主张“性”无内外,宇宙之心同为一体,没有物我之分和主、客观之别。“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若能懂得不“以内外为二本”,就不会产生不能“定”的问题。世上一般人受外物之累而丧失“天理”的根本原因是“自私”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自私”就会为追逐私利行为无所顾忌,和“廓然大公”相对立;“用智”就不能明白顺应自然的道理,和“物来顺应”相对立。程颢认为,“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做到了“内外两忘”,应顺万事而不动感情,就能达到“定性”的道德精神境界,“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程颢的“定性”即“定心”。他作定性说的目的,是反对张载道德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为“灭私欲,存天理”提供理论依据。

礼书纲目

礼书纲目

八十五卷。清江永(1681-1762)撰。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为未完成之作,后人续修亦未完成。江永广摘博讨群经,以《周礼》原秩列纲目,为《礼书纲目》,自称“欲完成朱熹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此书仿《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并多能补其所未及。《礼书纲目》不随意立异,如《士冠礼》履夏用葛以下五十字,本在辞后记,《仪礼经传通解》移置经文陈服节末,江永则沿用《周礼》原说,不故意诘难。又如《仪礼经传通解》割裂《士冠礼》,江永则仍用记文,不用《通解》尤为详慎。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相比,《礼书纲目》逻辑性强,内容更为详实,仪例较密,是研究礼学价值颇高的着作。版本有清熹庆十五年(1801)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黄氏试馆刊本,婺源刊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