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

徐干
  • 姓名:徐干
  • 别名:字伟长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北海(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
  • 出生日期:170年
  • 逝世日期:217年
  • 民族族群: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十四岁开始读五经,不到二十岁,把五经读得烂熟,博览强记,提笔成文。东汉灵帝末年,许多贵族子弟“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中论·序》),以求封爵。徐干对此很反感,不与这些人来往,以读六艺之书来娱乐心志。建安中,曹操认为他的行为和才学与众不同,特加礼聘,要他出来做官,他因病推辞。又授上艾县县令,仍因病未就职。后任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徐干随曹操征战五、六年,病情转重,于是深居穷巷,安心养病,淡泊无为,恪守儒家圣贤之道。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于瘟疫。


现存徐干的主要著作是《中论》。对此,曹丕给予很高评价“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与吴质书》)徐干的赋在当时和齐梁之际颇为著名。曹丕认为徐干的赋可与王粲的赋相匹敌,还说徐干的“《玄猿》、《漏卮》、《圆扇》、《桔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称赞徐干“以赋、论标美”(《文心雕龙·才略》)。但这些作品多已散失。清代严可均编的《全汉文》辑有他的《齐都》、《西征》、《圆扇》等六篇赋的残文。


他的诗以《室思》六首较为有名。沉郁哀婉,真挚亲切,心理刻划方面也有特点。其中“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等句,后世传诵不绝,拟作者甚多,乐府杂曲《自君之出矣》即源于此。《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五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徐伟长集》。另有哲学著作《中论》二卷,今存。

徐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命运之门

命运之门

《命运之门》,Postern of Fate,侦探小说,完成于1973年,是“汤米和塔彭丝”侦探系列的最后一部,更是侦探推理小说之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封笔之作。《命运之门》延续了该系列的风格,描述了已届老年的主人公汤米和塔彭丝夫妇在一座老宅子里发现了一桩尘封多年的案件,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案情水落石出。

东牟集

东牟集

诗文别集。又称《王东牟集》、《王东牟先生集》、《东牟文集》、《右史集》。十四卷。宋王洋撰。周必大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序其集,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九卷。《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五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同《宋史·艺文志》。其集,清高宗乾隆(1736—1795)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久不见,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四卷:卷一至卷六,收赋一首、五古五十二首、七古八十三首、五律八十七首,五言长律二首、七律二百五十七首、五绝四首、六绝三首、七绝二百二十四首,共七百十二首;卷七至卷一四,收各体文三百五十九篇。今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上海图书馆有抄本,凡五卷。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诗一首、各体文五篇。

法帖释文

法帖释文

十卷 宋刘次庄撰。刘次庄,字中叟,长沙人 (今湖南长沙市)。宋徽宗崇宁 (1102—1106)中官至御史。据曹士冕《法贴谱系》中说,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在石上,去掉卷尾篆题,而增加他写的释文。曾敏行《独醒杂志》也说,刘次庄自幼喜好书法,在新淦寓居时,所居房屋的窗牖、墙壁,都题写殆遍,临江郡库,有法帖十卷,释以小楷。根据二书所记,则刘次庄作的《法帖释文》,原本附在石刻之中,未尝专撰一集出书。现在看到的《法帖释文》十卷,系后人抄合成帙。武岗人曾刻印绛州潘氏贴。宋宁宗嘉定中,汪立中又取刘次庄的石刻本,分入二十卷中,把刘次庄在石刻阁帖时所去掉的,都增加进来,于是又别成一书。传本有“四库全书” 本。

光宣以来诗坛旁记

光宣以来诗坛旁记

本书作者对古典小说、诗歌、目录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光宣以来的近代诗歌是作者的研究对象。因此本书可称得上是专家之作。该书保存了当时诗坛上不少第一手材料,是广大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战国策注

战国策注

汉人高诱撰。《隋书·经籍志》录为二十一卷,《唐书·艺文志》增至三十二卷。北宋时存十卷(篇)。宋人曾巩校定《战国策》三十三篇,高诱注十篇。宋人姚宏绍兴十六年(1146)据曾本及高诱残注重加校定,即今通行的三十三卷高注本。宋人鲍彪绍兴十七年(1147)参考《史记》诸书为之作注,存高注之旧,又正其衍脱。地理本《汉书·地理志》,字训本《说文》。移《西周》为首卷,稍改刘向校定次序。元人吴师道又作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战国策》点校本,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姚宏本为底本,汇集鲍、吴诸人之注及黄丕烈《战国策札记》,分四百九十七章,附录序、提要、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释文、姚本鲍本篇目分合对照表、鲍本篇目次序表等。

宝行王正论

宝行王正论

梵名Ratna^vali^ (宝花环之意)。全一卷。龙树着,陈代真谛译(557~569)。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计分五品,即安乐解脱品、杂品、菩提资粮品、正教王品、出家正行品等。此系龙树居于大乘佛教之立场,对宝行王(梵S/a^tava^hana )所说之政道论,故甚受一般人所重视。第一品说佛教之世界观,复批判外教,并述及业及缘起之教义。第二品列举善恶之行为,以劝善诫恶。第三品说明由于善行即可成就伟大王者与佛之功德,王者必建寺塔、佛像,以奉献社会。第四品详述王者之道。第五品述菩萨之十地思想,并说佛道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