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

- 姓名:赵之谦
- 别名:初字益甫,号冷君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29年8月8日
- 逝世日期:1884年11月18日
- 民族族群:
赵之谦(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浙江绍兴人。 据邹涛《赵之谦年谱》载,赵之谦21岁考取秀才。22岁入缪梓幕府。24岁,乡试未第。26岁,随缪梓到杭州。32岁至34岁,先后客居温州、福州,经上海至天津,再由天津到北京。自35岁至44岁,往来于北京、杭州、绍兴三地,先后共三次入京,四次参加礼部考试,均未能考中进士。44岁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此后再也没有入京。45岁至49岁,客居南昌,担任《江西通志》总编。50岁任鄱阳知县。53岁迁奉新知县。55 岁客南昌。56岁调任南城知县,因患肺气肿哮喘病,卒于任上。
赵之谦工诗文,擅书法、绘画、篆刻,是晚清艺坛上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全能大师。著有《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赵之谦的学书道路是:20岁前,学颜真卿《家庙碑》,日五百字。32岁客居温州后,倾心六朝古刻,尤其是得《郑文公碑》。35岁入京后,逐步地放弃了颜体而转向了北魏书法。他的篆书,最初源自邓石如、吴让之,其次受同事胡澍的影响,他能师法邓石如而不死守邓法,而是化邓法为己用。他对于隶书涉猎很广,从35岁至50岁以后,作品中皆有临汉碑者,先后临书有《石门颂》《樊敏碑》《三公山神碑》《刘熊碑》《封龙山碑》《武荣碑》《魏元平碑》《成阳灵台碑》,等等。他从颜楷入手,转学魏碑,又由邓石如篆书而上溯汉碑,最终形成自家面貌。他晚年所写的正书、篆书作品,沉稳老辣,古朴茂实。笔法则在篆书与正书之间,中锋为主,兼用侧锋。行笔则方圆结合,寓圆于方。结体扁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奇正相生。赵之谦作品最多、传世最广的是行书。35岁前作品多行书,皆源自颜体,细审之,与何绍基似同出一辙,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36岁至37岁,开始改变这种颜体行书,而以北碑法试作行书,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卷锋加侧锋转换为中锋,很难于连贯,因而行笔多牵强之处,转折不自然,笔力亦靡弱,他自己认为存在“起迄不干净”(《致魏稼孙函》)的毛病。到40岁前后,他独创的带有魏碑风神的行书自然老到而全然无生硬之处,虽笔力还不够浑厚,但行笔已无不畅。45岁以后,心手双畅,随心所欲,挥洒自如。50岁之后,赵之谦的各种书体均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在他晚年的作品中,行书占了八九成,是其作品之重心。
赵之谦在绘画方面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早期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他的花卉画学石涛而有所变化,由于他书法功力深厚,线条把握精到,以这种富有金石气的笔法勾勒,粗放厚重而妙趣横生。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评曰:“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可见赵之谦的花卉画风对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画风有直接影响。
赵之谦篆刻初学浙派,后追皖派,参以秦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一扫旧习,形成章法多变,意境苍秀雄浑的独特风貌。他在44岁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时,决心要去做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为此,他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篆刻艺术。在壬申春(44岁)为潘祖荫刻“金石录十卷人家”印,又为胡澍刻下“人书俱老”印之后,南下江西赴任,从此就“誓不操刀”(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54岁时,为好友潘祖荫刻“赐兰堂”印,刻款中称:“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这是赵之谦赴江西之后所刻的唯一印章,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方印章。尽管赵之谦一生所刻不到四百方印作,但他已站到了清代篆刻的巅峰,影响着后来的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篆刻大师,直至现在这一百多年的整个篆刻史。
猜你喜欢的书
应许之地
1940年代的纽约,有一群因德国纳粹迫害而逃离欧洲的人。他们侥幸躲过追捕,途径流亡者的“苦路”,历经种种磨难,九死一生,来到“应许之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但恐惧的阴影挥之不去,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又仿佛是徒劳的希冀。主人公路德维希·佐默是德国人,父亲因纳粹的政治迫害而死,他也被迫在欧洲流亡多年。佐默曾在巴黎跟着一个犹太古董商做学徒,古董商去世后,他抛弃自己原先的身份,继承了古董商的护照,后乘船抵达纽约。和许多流亡者一样,佐默努力重新开始。他经人介绍入住了一家聚集各国流亡者的旅馆,凭借当初在古董商身边和藏身于博物馆时学到的知识在一家古玩店找到工作,与时装模特玛丽亚·菲奥拉相恋……但对于父亲遇害的记忆太深刻,逃亡路上的恐惧感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要融入新的生活并不容易。失根的佐默在这繁华的都市中不知该何去何从……
南中幽芳录
《南中幽芳录》成书于明永乐十年春(公元1412年春),记叙了当时的38品名兰,如:碧玉莲、大雪素、金镶玉、小雪素、金丝莲、黄建素、大贡品等。书中对这38品兰蕙的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根茎和叶鞘;叶色、叶态、叶质、叶片数;花葶形态、着花数量、放花时间;花色、花形、花香等作了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描述赏评,文字优美,韵味无穷,读文如见花,隐隐有馨香袭来。重要兰谱,兰花作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最早可追溯到2500-3000年前。公元前600至1000年之间成书的《诗经》就有兰花的记录:“溱与洧,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兰兮”。
张三丰先生全集
道家养生学著作。明代张三丰撰,清代汪梦九辑,李西月重编,八卷。集中收录张三丰多种传记资料,对研究张三丰及其流派有一定价值。此外多为道论丹词,主要有:《大道论》、《玄机直指》、《道言浅说》、《玄要篇》等。其中《大道论》上、中、下三篇“穷性命之真,发圣贤仙佛之理,本本原原,加疏加注,有为无为之序,内药外药之分,养胎脱胎之妙,尽著篇编”;《玄机直讲》内有《炼丹火候说》、《返还证验说》、《服食大丹说》、《一粒黍米说》、《登天指迷说》、《龙虎铅汞说》、《注吕祖百字碑》; 《玄要篇》内有《亲口诀》、《道情歌》、《炼铅歌》、《先天一气歌》、《铅火歌》、《了道歌》、《打坐歌》、《道要秘歌》、《大道歌》、《真橐籥歌》、《玄关一窍歌》、《金丹歌》、《金液还丹破迷歌》、《龙虎还舟指迷歌》、《三还一返歌》、《固漏歌》、《金丹诗》、《大丹诗》、《蛰龙吟》、《洞天清唱》、《无根树道情》等一百余首诗词歌诀。内容丰富,文字通俗。载 《道藏辑要》毕集。
宛如约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才美巧相逢宛如约》,四卷十六回。有“醉月山居”刊本,题“惜花主人批评”,实际并无评语,也不署撰人,无序跋及刊刻年代,似刊刻于康熙间。此外尚见有恒德堂石印本,改题《银如意》、福记书庄石印本,又题《如意缘》、民国间有铅印本。现有春风文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校点本。写才女赵如子诗文俱佳,因地居僻县,知难得好夫婿,遂携一仆妇同改男装,托名赵白,出外访求才子。于处州得学士之子司空约诗文,暗中倾心;司空约见“赵白”题诗,奉父命往访,得知如子才貌,遂请媒定婚。约归后入京赴考,曲阜赵学士有女宛子,慕约才名,于唱和时作诗寓意,愿与如子并嫁。后几经波折,司空约高中,与二女成婚。作品写才女主动追求佳偶,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别居一格。文笔颇典雅。有醉月山居刊本。
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在摩伽陀国逢暴风雨,说制伏为风雨害之恶龙之坛法神咒,终则大身檗噜荼王自座起,复说降伏恶龙之神咒。名曰金刚觜光焰睒电真言,檗噜荼为金翅鸟,故名金刚觜。
梵网六十二见经
全一卷。又作梵网经、六十二见经。三国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253)。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旨在显示佛陀悉知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既不执着于任何见解,亦不介意外道之毁谤或赞叹,而为诸比丘解说外道所耽着之六十二种偏邪见解。此六十二种邪妄见解,参差交错,如梵天之罗网,而外道沉湎其中,如鱼入网,不能出离,故称梵网六十二见经。本经之同类本有:巴利本长部第一经、汉译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另有竺法护所译之六十二见经,惜已散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