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

- 姓名:庞德
- 全名:罗斯科·庞德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城
- 出生日期:1870年10月27日
- 逝世日期:1964年6月30日
- 民族族群:
罗斯科·庞德(Roscoe Pound,1870年10月27日-1964年6月30日),美国法学家,社会法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城,法官之子。初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攻读植物学,1888年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研究植物学,次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889~1890年就读于哈佛法学院。1890年获律师资格。旋即在家乡的庞德和伯尔法律事务所工作。后历任内布拉斯加大学助理法学教授、内布拉斯加州高级法院上诉委员会委员(1901~1903)、内布拉斯加大学法学院院长(1903~1907)、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1907~1909)、芝加哥大学教授(1909~1910)、哈佛法学院斯托里讲座和卡特讲座法学教授(1910~1936)、哈佛法学院院长(1916~1936)、教 授 (1937 ~1947)。1938年后一直领导美国法学理事会全国会议。1941~1947年任斯坦福大学的名誉评议员。1947年曾来中国任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和教育部顾问。1950年后任国际比较法研究院院长。在法学上,以霍姆斯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欧洲社会法学派的论点,运用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方法,建立起一个内容庞杂、繁琐的法学理论体系。(1) 法是社会工程。认为研究法学就是“进行社会工程的工作”。其范围与目的是:①研究法律制度和法律学说的实际社会效果; ② 社会学研究与法学研究并行前进,为立法作准备;③研究法律规范生效的手段;④研究历史上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所发生的效果以及它们为何发生这些效果; ⑤ 研究司法方法,如何能使每个案件得到合理和公正的解决;⑥ 以上各点旨在使法律目的更有效地实现。(2)法是社会控制的工具。认为法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调和相互冲突的利益。此项利益包括:人群的、公家的和私家的。人群的利益在古代惟以刑法维持,至今略有变迁。公家的利益,以英美法而言,有令遵状、权力证明状及刑法。私家的利益则用权利、权力及法院所授予个人之特权为维持之工具,包括身体与生命、家庭、财产、名誉、意志的自由运用和精神生活等6类。强调法律在实现社会控制时应遵循价值准则,一方面促进个人主动精神,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合作。(3)无法司法和法官造法。主张“在行动中研究法律”,重视“生活中的法律”。因“案件的性质异于寻常,现行法规,无论全体的或部分的,不能应用以求解决;审判员乃不得已自出心裁,别求方法。于是新判决出焉;于是法律的新例生焉。”(4)法的发展经历5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目的: ① 原始的法。目的在于谋求和平防止血亲复仇,如《汉穆拉比法典》;②严格的法。强调法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如《罗马法》; ③古典自然法和后期的衡平法。强调人的理性,改正上一阶段法律形式的严格性; ④ 成熟的法。如英美19世纪的法,目的在于谋求一切人的平等和安全; ⑤ 社会化的法。不是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是强调社会利益和法的社会效果,其目的在于使社会化观念进入法律领域,19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各国法律即属于这一阶段。后在《法理学》一书中还指出:下一阶段为世界法。著述甚丰,约有近800种,主要是:《习惯法的历史和制度释义》(1904)、《罗马法释义》(1906)、《社会学法学的范围和目的》(1911~1912)、《法学讲义大纲》(1914)、《习惯法的精神》(1921)、《法哲学导论》(1922)、《美国城市中的刑事审判》(1922)、《法制史 阐述》(1923)、《法律与道德》(1924)、《普通法体系及其历史读物》(1927)、《美国刑法》(1930)、《美国法律的形成时期》(1938)、《普通法体系与历史》(1939)、《法院组织》(1940)、《民法案件的上诉程序》(1941)、《行政法的成长、程序和意义》(1942)、《社会通过法治而发展》(1942)、《法理学纲要》(1942)、《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1942)、《法律的任务》(1944)、《法律的新道路》(1950)、《正义来自法律》(1951)、《从古代到现代的法学家》(1953)和《法理学》(5卷,1959)等。
庞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萨郎宝
福楼拜著,译李健吾。《萨郎宝》是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继《包法利夫人》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公元前3世纪的迦太基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战争故事。 名家名译,李健吾先生生前未能完成全书翻译,由其旅居加拿大的孙女李昡补译完成。为李健吾先生未竟的福楼拜文集翻译事业画上了一个句号,具有特别的意义。该译本从未出版过。小说描写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道的带领下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道爱上了迦太基统帅哈米加的女儿萨郎宝,在希腊奴隶司攀迪的引导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由萨郎宝负责守护的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哈米加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幸亏萨郎宝只身走进马道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局势。哈米加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各个击破,彻底消灭。马道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郎宝的目光同马道的目光相遇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
本草衍义补遗
本草类著作。元朱震亨撰。一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朱氏医理精深,治验宏富,并对本草学颇有研究。认为寇宗奭《本草衍义》虽有可取之处,但亦有补遗必要,故撰是书。载药近二百种,其中有《本草衍义》未载药物四十五种,对本草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如龟板一药,《本草衍义》失载,而是书详载“龟板大有其补阴之功,兼去瘀血、续筋骨、治劳倦、止血、治四肢无力等症。论述药物有独到见解,实补寇氏之不足。李时珍评赞:“比书盖因寇氏 《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有发明。”但以“兰草之为兰花,胡粉之为锡粉,未免泥于旧说”,实为白玉微瑕。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丹溪心法附余》本。
迷羊
现代中篇上说。郁达夫著。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1月初版。作品描写青年画家王介成的一段爱情悲剧,反映当时知识青年因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变态心理。主人公王介成在长江北岸A城养病,偶然认识京剧女伶谢月英,频繁交往,两人产生了爱情。他听了谢月英诉说艺人生活的艰辛和戏班子里人事倾轧,气愤之下便带她出走,到南京过着同居生活。然而谢月英不久便对此感到厌倦,她在上海遇到一个过去合过班的女伶夏月仙,萌生重上舞台的念头。回到南京后,谢月英漂亮的打扮,越发丰腴的体姿,引起王介成的嫉妒和“日渐增高”的“肉体要求”,而这时她突然出走了,只拿走自己的衣物和一张王介成为她画而未画完的画像。王介成始终不明白谢月英为什么要离开他,因为刺激过度而病倒。后来一份英国的文艺刊物上登载一篇文章,赞扬巴黎沙龙画展入选的一幅中国留学生的画,画名是《失去的女人》。一位与王介成治病期间有过交往的美国宣教师,从外文署名上认出是王介成的作品。并交出他病中的一份忏悔录,即《迷羊》全文。
西汉野史
话说汉高祖皇帝,自灭项羽,经诸侯王拥戴,于汉五年二月甲午日,即帝位于汜阳,命诸侯王各罢兵归国。此时天下半为封建,半为郡县。封建之中,诸侯王凡有八国,即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闽越王无诸是也。其余土地皆为郡县,属于天子。惟有南粤一处,现为赵陀所据,尚未归汉。
成渝路上
长诗。初载1939年2月13日、14日《大公报》,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3卷。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成渝路上的所见,以“看”为线索,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把天府之国物产的丰饶与战争年代人民的贫困、抗日的英雄与大发国难财的官僚作对比,表现了强烈的爱憎,并表示相信那征服万壑千山的公路,象征着民族的前途,必将走出幽谷,迎来光明。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
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又称随求经、随求得大自在咒。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佛应大梵天王之请,而说根本咒、一切佛心咒、一切佛心印咒、灌顶咒、灌顶印咒、结界咒、佛心咒、心中心咒等八咒及咒之种种功德,并阐说作坛、供养法、书写法及书写携带持咒之功德。此神咒又称随求即得成佛自在、求福德自在、求七宝自在。本经之别译本有不空之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