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

- 姓名:李安宅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省迁西县人
- 出生日期:1900年3月31日
- 逝世日期:1985年3月4日
- 民族族群:
李安宅 (1900年3月31日-1985年3月4日),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学家。1900年3月31日生。河北省迁西县人。现任四川师范学院教授、副教务长和外语系系主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北京西藏佛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顾问,中国民族研究学会理事、顾问,中国人类学会顾问,四川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29年于燕京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1934年赴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研究院读书。曾到美国中部祖尼母系社会作调查,写出《Zuni:SomeObservationsandQueries》(1937年,美国人类学杂志出版)。翌年,进耶鲁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读书。同年夏,赴墨西哥考察少数民族区乡村教育。1936年回国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38年至1941年赴甘肃夏河县拉卜楞藏族区,对喇嘛生活和寺院制度,藏族宗教的历史概况、典藉教派、教义、重要寺院、主要神佛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同时,对藏族区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情况进行了研究。将研究所写论文在当时的《新西北》、《蒙藏月刊》等刊物上陆续发表。1941年至1947年,任华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创办华西边疆研究所,还于1943年到西康南北两路考察过藏族寺院。1947年,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任名誉讲师,讲授“藏族文化”。在此期间,编写成《藏族宗教之实地研究》(后因回国未能发表)。1948年赴英国考察。翌年回国仍任华西大学教授。解放后,于1950年至1955年参加解放军进驻西藏,先后任昌都解放委员会文化组组长、拉萨解放军藏文藏语训练班教育长等职。1956年调西南民族学院任副教务长兼民族政策教研组组长。1961年调四川师范学院任副教务长兼外语系系主任。将在美国写的《藏族宗教之实地研究》英文稿译成中文出版。1985年3月4日在成都去世,享年85岁。主要著作有《美学》(1934年,世界书局出版)、《意义学》(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合编,1938年,北平友联社出版)、《社会学论集》(1938年,燕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人生、家庭、社会》(1944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社会科学与真知》(1944年,中华书局出版)。主要论文有《由北平谈起》(1939年《现代评坛》第12——15期)、《西藏系佛教僧教育制度》(1940年《海潮音》第21卷)、《拉卜楞寺的僧官及各级职员的类别》(1940年,《债善》半月刊第1卷第2期)、《拉卜楞寺概况》(1941年,《边政公论》,第1卷第2期)、《论信仰与宗教》(1942年,《华文月刊》,1卷1期)、《回教传入中国与“回族”问题》(1943年,《华文月刊》,第2卷第2、3期)、《喇嘛教育制度》(1943年,《大学月刊》,第2卷第8期)、《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1946年,《边政公论》,第5卷第2期)、《论创化教育》(1946年,《大中》杂志,第1卷4期)。主要译著有《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原著者:弗兰柔,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知识社会学》(1944年,中华书局出版)。
李安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茶酒论
唐宋之际茶书,王敷撰,1卷,今存。此为敦煌石室中发现的通俗文学作品,全用拟人化代言体对话形式写成。作者王敷,唐代王敷是一名乡贡进士,他的 《茶酒论》久已不传,自敦煌变文及其 他唐人手写古籍被发现后,才得以重 新为人们所认识。《茶酒论》以对话的 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 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长,攻击彼短, 意在承功,压倒对方。最后,《茶酒论》 是这样结尾的:“两个政夺人我,不知 水在旁边。”于是由水出面劝解,结束 了茶与酒双方互不相让,一争高下的 争斗,指出“茶不得水,作何相貌? 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 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破喉咙。”只 有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酒店 发富,茶坊不穷”,更好地发挥效果。 《茶酒论》辩诘十分生动,且幽默有 趣。茶与酒的争论针锋相对,难分胜 负,描述生动有趣,使读者清楚了两 者的长与短: 茶与酒相比,茶更显出 宁静、淡泊、隐幽,酒更显得热烈、豪 放、辛辣,二者体现着人不同的品格 性情,体现着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今存《敦煌宝藏》伯2718卷等6种写本,王重民先生《敦煌变文集》卷三收录时进行了校订,又可据《敦煌变文集·校订》进行参校,合此二本可为善本。遗憾的是《全宋文》编入卷四七时没有充分利用上述二书的校订成果。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当系东晋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续道藏》。又《云笈七签》卷三一亦收录此经。本篇言存思身神之法。经文宣称人之结胎成形生神,皆由太微天帝君主之,身体上中下三部各有八景共二十四神镇守。上部八景即脑神、发神、皮肤神、目神、项髓神、膂神、鼻神、舌神。中部八景即喉神、肺神、心神、肝神、胆神、左肾神、右肾神。下部八景即胃神、穷肠神、大小肠抻、胴神、胸膈神、两肋神、左阴右阳神、右阴左阳神。此二十四神各有其名字、服色、形状。据称存思诸神可使形魂安静,消灾散祸,位登高仙。存思之法,当于平旦,日中或夜半之时,去枕平卧,握固调气、呼念神名,存想诸神形色,并配合叩齿诵咒等法术。本篇所述道法,大体源于《黄庭内景经》,并且与《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相似。
万灵灯仪
万灵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燃灯供奉万灵。所谓「万灵」,并非特指某位天神,而是指一切神灵。凡能显灵降世,护国救民,利人济物,有求必应之神,皆可供奉。修道者可根据自己需求愿望,选定某位神灵燃灯供奉,礼赞启告,祈求消灾降福。
读书札记
八卷。明徐问撰。徐问字用中,号养斋,武进(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历任广平推官、刑部主事、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学者称养斋先生,其学以朱熹之学为宗。著有《山堂萃稿》等书。此书为作者巡抚贵州时,与从学者随时问答札记而成,所论天文、历象、山川、性理、六经、四子书等,皆守先儒的成说。其论学则一本程朱之学,而力黜王守仁之学。如古本《大学》、“亲民格物”、“知行合一”各说,皆逐条辨正。徐问曾与罗钦顺书,谓王守仁之学本于陆九渊,至今眩惑人听。此书第五卷大都托之 “或谓”、“近学”、“世学”即指王学者。如 “或谓知行只是 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段事,与《易》‘知至至之’,《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孔子 ‘知之不如好之’意相背。”其论皆是与王学商榷的文字,是因当时王学盛行,门人众多,故不便直加指斥而已,但所论多能切中王学症结,此书所言笃实切近,无讲学家的积习,故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有明嘉靖十三年(1531) 刊本,《四库全书》本。
清净道论
巴利名Visuddhimagga 。凡三卷。系五世纪中叶印度高僧佛音(梵Buddhaghosa )所作。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册。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之重要论著。近由日本水野弘元译成日文(1937~1940)。民国七十四年(1985)五月,由叶均(了参)译成中文出版。全书计二十三品,系统地阐释上座部之教义,其组织次序与内容类似解脱道论,中亦杂有论驳该书之见解。本论依戒、定、慧之顺序叙述。一、二品论戒;三至十三品论定,并详析一系列之修习方法;十四至二十三品论慧,其中十四至十七品主述五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外,并概述无常、苦、无我之三相等。书之前后有造论因缘之叙述,及以戒、定、慧三学达到清净涅槃道之结语。本书乃南传佛教最高权威之论书,其百科全书式之内容,堪与上座有部之大毗婆沙论匹敌。
佛所行赞
又名《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经传》、《佛所行赞经》、《佛本行赞经》、《佛所行赞传》。佛教人物传记。马鸣著。现存梵本17章。中译本有北凉昙无谶译,5卷;南朝宋宝云译7卷;以及现代人译的多种现代汉语本。中译藏文本内容与汉文本相同。收入汉、藏2种《大藏经》。马鸣(Asvaghosa,约1—2世纪),音译“阿湿缚窭沙”。古印度佛教哲学家、诗人。属婆罗门种姓,原是外道沙门,后皈依佛教,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佛教徒。传说他博通众经,诗也做得好,还懂音乐,在当时印度很有名气。月氏王迦腻色迦率兵与中印度作战,后者因献佛钵与马鸣才乞得休战。主要著作还有《大乘起信论》、《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事法师五十颂》、《十不善业》等。本经叙述了释迦牟尼诞生、成长,被烦恼缠绕、离城出家,造访仙人和降服妖魔的一生事迹。采用诗颂体,经中带有大乘佛教思想要素,并把宗教故事和宗教义理融汇一起,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不失传教作用。在古代流传甚广,影响巨大,亚洲大小乘佛教全都颂读。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