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法亭

- 姓名:希法亭
- 全名:鲁道夫·希法亭
- 性别:男
- 国籍:奥地利
- 出生地:维也纳
- 出生日期:1877
- 逝世日期:1941
- 民族族群:
鲁道夫·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 1877—1941) ,希法亭生于维也纳的一个职员家庭,高中时代参加了学生社会主义小组活动,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时期成为其领导人,大学毕业后一面开业行医,一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04年他和M.阿德勒(1873~1937)共同编辑《马克思研究》丛书。在丛书第一卷中希法亭发表了《柏姆-巴维克的马克思批判》(1904),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早的反批判。他1902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后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党机关刊物《新时代》撰稿,1906年任德国社会民主党党校教师,1907年任《前进报》编辑。1910年发表了《金融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军医应征入伍。战后任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机关报《自由报》主编。1922年他促进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重新合并,并成为该党领导人之一。1924年以后任党机关刊物《社会》主编,1923年任德国政府的"社会化委员会"委员,同年8~10月,任 G.施特雷泽曼内阁的财政部长,1928~1929年,任H.米勒内阁的财政部长,在处理通货膨胀问题上遭受失败。1927年在社会民主党召开的大会上,希法亭提出了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理论主张。1933年纳粹法西斯势力抬头,魏玛共和国垮台,希法亭逃亡国外,1940年在法国被德国盖世太保逮捕,1941年在巴黎狱中去世。
经济思想 希法亭的主要著作《金融资本论》,利用德国帝国主义的素材作为分析背景,目的是研究"资本主义最新阶段"。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该书"虽然作者在货币论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并且有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调和起来的倾向,但是这本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列宁全集》第22卷,第187页)。该书共有五篇,以独自的理论体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第一篇《货币与信用》分析了流通信用和资本信用的区别。第二篇《资本的动员·虚拟资本》分析了在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形式下,银行利用动员来的资本,可以获得一种属于特殊经济范畴的"创业者利润"。第三篇《金融资本与自由竞争的限制》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他的金融资本的概念是"实际上变成了工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第四篇《金融资本与危机》分析了在金融资本支配下,作为资本的现实运动形式的危机,周期运动的结构变化,指出垄断组织的卡特尔不能阻止危机的发生,也不能回避其影响。第五篇《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分析了金融资本对整个社会关系的影响。
希法亭由于受到当时新康德主义思潮的影响,不能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而过于偏重从流通过程出发,陷入了流通主义的方法论。他在研究金融资本时,不是首先从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经济特征即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产生开始,而是从货币和信用开始,把流通领域提到首位,认为交换具有决定的意义。他的危机理论放弃了马克思对危机的根本原因的分析,只认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均衡条件的暂时"混乱",是由于价格形成中的混乱所引起的"不均衡"。他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首先是流通手段,不需要和黄金联系,纸币的"通用价值"是由"社会必要的流通价值"来规定,不需要马克思价值形态理论中的迂回道路。他主张纯粹的纸币本位制,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就可以防止价值规律起作用。他认为这种中央银行可以对整个社会生产进行调节,决定它们的生产数量,因此,价格决定也就成了纯粹名义上的事情,其作用只不过是对卡特尔组织的资本贵族和广大劳动者之间进行总产品的分配而已。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按希法亭的理论,要对社会总生产过程以及其组成部分的流通过程、分配过程进行全面有意识的所谓"社会调节和管理",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希法亭的理论,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实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思想。
希法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茶花女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爱情与疾病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她生前特别喜爱茶花,人们叫她茶花女。她死后,墓碑下也堆满了茶花,这是唯一获得她真正爱情的青年阿芒放置的。阿芒曾怀着纯洁的爱迷恋过堕入娼门、不能自拔的玛格丽特。他在玛格丽特生病时百般关照,充满怜惜,因此深深打动了一向被阔佬们当作玩物的玛格丽特。二人真诚地相爱后,供养玛格丽特的老公爵停止了供给她一切费用。债主们纷纷上门逼债,为了还债,她卖掉了马车、披肩、首饰,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过新的生活。阿芒的父亲闻讯而至,他责备阿芒玷辱了门楣,但阿芒拒绝了父亲要他丢弃玛格丽特的要求。此后,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别,阿芒以为她贪恋富贵而变心,便千方百计羞辱她,写匿名信辱骂她。饱受精神苦痛的玛格丽特含恨而死。阿芒从她的遗笔中得知,是父亲为了自己家庭的体面硬逼玛格丽特重过卖笑生涯的。18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他将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获得更大成功。此后,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先驱者,还创作有《半上流社会》、《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剧作,以其真切感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而著称于世。《茶花女》早在1898年就由林琴南介绍到中国,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振孙的中译本。
穆参军集
又称《河南穆公集》。诗文别集。北宋人穆修(979—1032)撰。三卷。修字伯长,郓州(今山东郓城)人。后居蔡州(今河南上蔡)。大中祥符进士。曾师事陈搏,传其《易》学,又长于《春秋》之学。曾任泰州司理参军,颍州、蔡州文学参军。早年“心壮气锐”,“不能与俗相俯仰”,以致“毁官丧禄”,后遇赦。世称“穆参军”。此集系祖无择编,庆历三年(1043)成书,并为之序。诗一卷,收五十六首;序、记、志、祭文一卷,收文二十篇;附录一卷,收苏子美撰《哀穆先生文》。修推崇韩愈、柳宗元,提倡韩柳古文。主张作文应阐扬仁义,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作品风格朴实。其文所存不多,但颇有深度。其中《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的才能,很有见识。《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等则深受韩愈影响。其诗颇具晚唐风格,《烛》诗接近“西昆”体例,与其文风不类。有《四库全书》本,《三宋人集》本,《枕碧楼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另有《宋百家诗存》本,收有《穆参军集》一卷,载其诗三十五首,多为写景及应答之作。
台风杂记
台风杂记是日本人佐仓孙三撰的。他在台澎割让後入台,供职於台湾总督府民政局的警务部门有三年之久。他曾到各处去巡视过,和台湾社会接触较多,因此把所见所闻的事情记载下来成为这部书。书中记事共计一百一十四条,举凡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以及农工商贾、器皿产物,莫不有所叙述。每条之後,皆附评语,是佐仓氏的几个朋友写的。评语除补充事实外,多以台湾与日本本土作比较,说明台湾习俗,有些很好而足资取法,有些不良而应加改革;大体可以说是持平之论。若以此书与那些摘录方志和私家着述纂为台湾风土记之类的着作相比较,自以此书能显出当时的真相。因此将省立台北图书馆藏的明治三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东京国光社排印本抄录出来,加以标点,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三唐诗品
《三唐诗品》三卷,其体例摹仿钟嵘《诗品》,论唐代诸公诗,往往溯其渊源所自。如谓张九龄,“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王绩,“其源出于程晓、应璩”;卢照邻,“其源出于江记室”,等等。 凡初唐十五家,盛唐二十八家,附十三家,晚唐十二家。三品以时代相次,无高低升降之意;但每品之中,则以高下为先后,不以寸代为序,此又与钟嵘相异。 其诗学宗旨乃承王闾运《湘绮楼说诗》及《王志》诸篇而来,故论唐诗每探源于魏晋。行文清微淡远,尤有魏晋古调。其“三唐”之论,则上承高栋之“四唐”说而变易之,盖以盛唐诗人之中,“高者起列盛唐,其次统归晚代”,故略去中唐。
御制大诰
明朝刑典。又名《明大诰》,由朱元璋亲自写定。共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3部分。《大诰》共74条,于1385年颁布;《大诰续编》共87条,1386年刊布;《大诰三编》43条,1386年颁行。《大诰》多为诛杀贪官污吏、害民豪强,记载凌迟、枭首、族诛者以千百计,弃市者则达到万数。《大诰》按明太祖规定,每户1本,甚至连学校课士和科举考试也以其为题。
径石滴乳集
凡五卷。清代僧山铎真在编,石源机云续编,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系临济宗无准师范之道脉传统之丛传。自无准师范,及其法嗣第一世径山净慈寺之断桥妙伦至第十七世,除去别收于语录之九人外,共计二三八人,记述其本录及语要。真在示寂后,由门人机云续成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