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初

詹初
  • 姓名:詹初
  • 别名:字以元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休宁(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詹初(约公元1231年前后在世),南宋学者。字以元,休宁(今属安徽)人,学者称流塘先生。以荐为太学录,尝上疏请辨君子小人邪正之分,罢归,遂入庐山,不仕。史称其“性介甚”(《宋元学案》卷六三《勉斋学案》)。与朱熹门婿黄榦讲学,私淑朱熹,《勉斋学案》列之为勉斋(黄榦)讲友。然又往来于朱门学者与陆门学者之间,因之有调和朱陆的学术倾向。尝评朱陆说: “陆子 (九渊)是天资极高底人,朱子却是曾子”(《宋元学案》卷五八《象山学案·附录》),其对九渊的景仰、钦佩于此语可见一斑。在宇宙观方面,对道器关係之认识,坚持程朱学派的一贯看法,尝谓:“天地虽大,道中之物也。吾心虽灵,自道视之,亦物也。物者器也,道者天地之所以大、吾心之所以灵者也。故曰:道者物之神,物者道之寓”(《流塘集》)。认为宇宙间最重要的,莫过于天、地、人三者,主张人应尽其为人之道,以与天地相参:“至大者天,至广者地,至贵者人。尽人之道,则可以与天地并,违人之道,与禽兽并”(同上)。所谓“人之道”,即理学家所倡导的符合封建纲常礼仪的处世立身之道。宣称:“圣人未尝不欲生恶死,但其一生一死,皆断以礼,而无一毫有我之心”(同上)。指出,人应当无条件地遵从封建纲常礼仪,如谓:“礼者君之道,不期臣之忠否也,臣虽不忠,君犹有盘水加剑之礼,忠者臣之分,不期君之礼否也,君虽无礼,臣剖心而不变”(同上)。重申并强调儒者应具有强烈责任感与神圣使命感,称:“儒者人之需也,上焉君需之,下焉民需之,前圣需之以继,后学需之以开,故其道大,其任重”(同上)。此说盖承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提倡“静”、“无欲”,即自然而然而不加“人为”的涵养工夫:“静安而后能虑,似与释氏静而生慧相近,然吾儒前有知止工夫,佛氏止是死守著一净”(同上),“常早夜不寐,思,此乃心不定之过。因立心要静,不知立心去静,便是动。程子曰:无欲故静”,“常遇事,辄期于心曰无私欲,以此去私,不知此一念期必底心,便不好。须反之于内,自有无私底本体,不期于无私而自无私矣” (同上)。著作有 《流塘集》。又尝构寒松阁於万松之间,读书其中,故其集又名《寒松阁集》。《宋诗纪事》卷六十二有小传。

詹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巾箱说

巾箱说

笔记。清金埴(1663-1740)撰。一卷。埴有《不下带编》已著录。是书乃未完稿,当是晚年之作。约二万字。内容与《不下带编》近似,或重复。亦多载旧闻。由于作者长期随父任居山东,故于山东名人轶事、风土人情记载尤详。亦有考证经史、品评诗文部分,且详记作者与当时文人如洪升等人的交往。有民国初年《古学丛刊》本,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等。

推求师意

推求师意

医论。明戴思恭 (1324—1405)撰,汪机编。二卷。思恭有 《秘传证治要诀》 已著录。本书所论均本于其师朱震亨之意,予以推求阐发,发其未竟之意,故名。成书于正统八年 (1443)。卷上有论述消渴、喉痛、疝、肠痈等二十七种病证,卷下有论述大风、痛风、内伤、小儿脉、安胎、恶阻等三十一种病证。包括内、外、喉、妇、儿科之病证。对各类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的论述,均本于朱氏之意,参以己见,予以发挥。对朱氏临证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而重在养阴的学术观点,分析透彻。对后来汪机的 “营卫论”有一定影响。本书世无传本,嘉靖中汪氏于歙县得其本而抄录,予以编次,并提书名。由其门人陈桷校刊。有嘉靖十三年 (1534) 陈桷刊 《汪石山医书七种》本。

都是幻

都是幻

清代白话中篇小说集,全称《批评绣像奇闻都是幻》, 四卷,收《梅魂幻》与《写真幻》各二卷,每卷三回,合六回演一事,共十二回。题“潇湘迷津渡者辑”,首有“潇湘耽奇子”序,无绣像, 《梅魂幻》偶有旁批,《写真幻》回末有评,评署“闽山爱石主人”。此书日本元禄间《舶载书目》著录, 日本元禄年间为清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二年(1688—1703),书当作于此前。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参见附录小传。在数量众多的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署名为“潇湘迷津渡者辑”的清代前期文本《都是幻》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它由《梅魂幻》与《写真幻》两部内容独立而旨趣相同的小说构成,二者皆围绕一男与数美的风流遇合展开故事,却有意识地设置了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在弘扬梦之美的同时否定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混合着“人生如梦”之迷茫以及“人生非梦”之沉痛的梦幻意识及悲剧情调。这种梦幻意识在清前期文学创作领域频频出现,对这一文学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准确描述此时期的文学创作原生态。

资平自传

资平自传

张资平著。1934年9月上海第一出版社初版,列入自传丛书。收长篇自传《资平自传》,副标题《从黄龙到五色》。本书是张资平的另一部自传,自述他从黄龙到五色的经历,是《脱了轨道的星球》一书的补充,将自述的内容延续到他21岁考上留日官费及在日本最初的一段时间艰难求学的过程。我的故乡是广东梅县。在前清,称为嘉应州。嘉应州是直隶州,辖有四县。但它自身也直辖有相当面积的区域。辛亥革命后,改这直辖区域为县区。故认真说来,嘉应州和梅县是不能混称的。因为现在的梅县,在地域上说,只是从前的嘉应州的一小部分。这县区再细分为三十六堡。在梅城的东门外,离城约三里多路,有一所小小的乡村,名叫三坑约,属于三十六堡中之一的东厢堡,我就是在这三坑约,——一个半乡半市的村里生长的。

近溪子明道录

近溪子明道录

八卷。明罗汝芳撰。此书前有昆明郭斗序,序中称“汝芳以家居富美堂及云南五华书院所集讲义二卷,合而刻之,一题曰《五华会语》,一题曰《双玉会语》。其门人杜应奎又附以所记罗汝芳《论学编》为三卷,题曰《近溪先生会语》。”《四库》馆臣所用江苏巡抚采进本题为《近溪子明道录》,八卷。又每卷只题会语,不标其地,卷端题门人乐安詹事讲校梓。大概杜应奎所编在前,詹事讲所编在后,所以书名、卷帙各不相同。内容大体亦为尊崇王学、禅宗之本意。卷末有詹事讲跋,其中称“是足以明道,故名为《明道录》”。另有《近溪子集》,题为六卷,即礼、乐、射、御、书、数六卷。于每卷也只题“会语”二字,卷五第一则述万历二年(1574)在五华书院会讲事。经王重民先生考证,“此即詹事讲所刻《明道录》,曾经耿定向手批,而季膺重刻之,因易为此名也。”书首有季膺、胡僖、杨起元、张嵿序,后有耿定向、詹事讲跋,为万历间刻本,共六册,现存于北京图书馆。

禅源诸诠集都序

禅源诸诠集都序

凡二卷或四卷。唐代宗密(780~841)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初宗密著有禅源诸诠集一书,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845)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与华严宗,故主张教禅一致,本书即为提倡此一主张之代表作,为佛教思想史上之要典。本书将一切众生之根源称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以此为主题而展开之理论,即是教义;依之修证开悟,便是禅;此即禅之本源,故称禅源。著者又多处征引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心生灭等,而将禅之实践分成五种,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于教禅一致之主张中,作者将教、禅各分为三种,互相发明融合,示其一致。教三种为:(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禅三宗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