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捷

- 姓名:闻捷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丹徒人
- 出生日期:1923.06.12
- 逝世日期:1971.01.10
- 民族族群:
闻捷(1923.06.12~1971.01.10),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又名巫之禄、巫咸。江苏丹徒人。抗日战争前小学毕业后到南京一家煤厂当学徒。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工作。1940年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后来到陕北文工团工作,任编辑兼记者,同时开始写作。发表过不少战地通讯、秧歌剧本、散文、短篇小说,散见于延安各报刊。1945年任《群众日报》记者组组长。1949年随军到新疆,任新华通讯社西北分社采访部主任。1952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53年任《文艺报》记者兼《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在新疆的这段生活使他深刻地感受、了解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变化和美好的情操,成为他创作的源泉。1955年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了组诗《吐番蕃情歌》、《博斯腾湖畔》、《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1956年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新生活的抒情诗集,受到广泛注意。在这些优美的抒情诗中,诗人的笔触深入到边疆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描绘他们的劳动和爱情,表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郁,作者的主观感情真挚而又凝炼,诗意盎然。1957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58年任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在此期间,他的创作数量激增,陆续出版了《祖国! 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浪》、《河西走廊行》等诗集。题材比较开阔,诗风也趋于豪迈。《河西走廊行》曾被称为“大跃进的战鼓”。他与诗人李季合作的报头诗集《第一声春雷》、《我们插遍红旗》,也带着“大跃进”时期的时代痕迹。1959年创作了描写哈萨克人民生活和斗争的长达万行以上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作品分为3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第二部《叛乱的草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相继出版。第三部《觉醒的人们》只完成了若干片断。这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收获。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茅盾曾在总报告中称其为叙事长诗中“另一种形式”的代表性作品。60年代初期与诗人袁鹰合作出版了歌颂世界人民友谊的诗集《花环》和散文集《非洲的火炬》。1965年调上海作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诬蔑和迫害,1971年1月含冤辞世。粉碎“四人帮”后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了《闻捷诗选》。
闻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五星占
我国古代现存最古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大约作于公元前170年左右。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约八千馀字,原件没有标题,帛书的整理者根据其内容定名为《五星占》,并区分为九章:第一章,木星;第二章,金星;第三章,火星;第四章,土星;第五章,水星;第六章,星总论;第七章,木星行度;第八章,土星行度;第九章,金星行度。其中,有关金星的篇幅最多,约占全文的一半以上。在占文中,保存了已经失传的《天文星占》(甘德撰)和《天文》(石申撰)这两部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的部分内容。其中,尤以《天文星占》的内容为多。特别重要的是,第七至第九共三章分别标出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共七十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并描绘了这三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占文表明,当时的星象研究者已运用速度乘时间等于距离的这一公式来研究和推算行星的动态与所处位置,这比战国时期甘德、石申二人的探讨前进了一步,并成为后代编制历法时“步五星”工作的先声。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数据,如金星的会合期为584.4日,比现今的测值只大0.48日;土星的会合期为377日,比现今的测值只小1.09日;恒星周期为30年,比现今的测值大0.54年。书中还明确地反映出1度等于240分的进位制度,属于首创。《五星占》在我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端溪砚史
清吴兰修撰。三卷。首卷记端州产石各坑;次卷论石质,并详琢砚、藏砚诸法;卷三记开坑及余事。
金锁玉关
风水堪舆类著作。
双龙传
此剧由真假皇帝拉开整个剧情,明朝后期,皇帝数十年未临朝,宦官当道,朝廷党争,民不聊生。在御医告知皇帝病危期间,乞丐何天养被宦官抓进宫充当假皇帝,以达到其篡权目的。一个真皇帝整天不理朝政,成天和妃子们饮酒作乐,一次在和妃子行房事的时候被民间白莲教的刺客行刺,行刺没能成功皇帝因为受到惊吓而昏迷不醒。
满文老档
清初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奉敕撰。凡180册。起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未年(1607),迄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依年、月、日顺序编写。此版本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天聪七、八、九年(1633—1635)部分(其中天聪九年原稿本,1935年整理内阁大库时已被发现)。老满文的《满文老档》原稿本37册,加上1935年发现的共40册,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称《老满文原稿》。乾隆四十年(1775)仿老档字体抄写,分装成100册,即“无圈点档册”。同时又按音抄“有圈点档册”180册,今藏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将上述档册重抄一部,原藏沈阳崇谟图阁,今藏辽宁省档案馆。《满文老档》译成汉文始于金梁等人,译出百余册,择要编成《满洲老档秘录》上下编,于1929年出版。1971年以后,台湾学者广禄、李学智翻译出版了《老满文原档》两册。1979年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重译满文老档》3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的《满文老档》上下两册,199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20世纪20年代初,将沈阳所藏《满文老档》拍摄底片,藏京都大学,后由藤罔胜二等进行初步整理,部分译成日文刊行。神田喜一郎等组成《满文老档》研究会,1965年将《满文老档》译成日文分7册出版。神田信夫等又出版了《旧满洲档》第9卷(后金天聪九年)日译本。所记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多为《三朝实录》等史书所不载,是研究满族早期的发展、社会性质和语言文字,以及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松源崇嶽禅师语录
凡二卷。宋代僧松源崇嶽(1132~1202)撰,善开等编。宁宗嘉泰三年(1203)刊行。又作松源和尚语录、松源语录、松源禅师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内容包括澄照禅院语、报恩光孝禅寺语、实际禅院语、荐福禅院语等八会之语录,以及秉拂普说、法语、颂古、赞佛祖、偈颂等,卷末附录陆游所撰之塔铭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