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

- 姓名:孟郊
- 别名:字东野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生于昆山(今属江苏)
- 出生日期:751年
- 逝世日期:814年
- 民族族群:
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德清武康镇清河桥)人。生于昆山(今属江苏),早年隐于嵩山。曾两次应进士举,都落第,客游江西、湖南、荆襄、河南等地。及长,在湖州参加诗僧皎然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唐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贞元十二年(796)46岁时才登进士第。他为此高兴地写下了《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贞元十六年50岁时才授为溧阳县尉,在任上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元和元年(806),受河南尹郑余庆之召,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元和九年(814),原河南尹郑余庆出镇兴元,召他为兴元军参谋,病死赴任途中。友人张籍私谥其为贞曜先生。郊酷爱吟诗,吏事多废。一生穷困潦倒,不苟同流俗,时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诗歌多抒发愁苦之情和忿懑不平的感慨,也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无限同情。感情真切,直抒胸臆。
孟郊在《读张碧集》诗中,阐述了他的文学观点,他说:“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下笔证兴亡,陈辞备风骨”。他反对大历以来流连光景、粉饰太平的平庸浮艳诗风,标举“六义”、“风骨”的传统。他终生潦倒,境遇与下层人民接近,所以他的诗对社会现实矛盾有所揭露。如《长安早春》、《长安道》鞭挞了权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杀气不在边》、《吊国殇》谴责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止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贫女词》、《寒地百姓吟》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深表同情。但他的诗主要内容是感怀自己贫困孤苦的生活,如《秋怀》15首真实而形象地写出了晚年病魔缠身、贫困不堪的悲惨境界。孟郊长于乐府和古诗。他是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其诗都是经过苦心锤炼而成,显示出寒瘦奇警的艺术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夜感自遣》)。韩愈说他的诗是“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苏轼形容他的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但他的有些诗也写得平易近人,如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孟郊与韩愈齐名,时称“孟诗韩笔”。又与贾岛并称,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诗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中晚唐许多著名诗人都很赞美他的诗才。贾岛曾说:“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哭孟郊》)。可见孟郊诗流传之广。北宋江西诗派生新瘦硬风格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孟郊诗的影响。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郊诗集》10卷。宋人宋敏求编次《孟东野诗集》10卷,卷10附录赞1篇、书2篇。《全唐诗》卷372至381存其诗10卷。《全唐文》卷684存其文3篇。今人华忱之曾校订出版了《孟东野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猜你喜欢的书
庄简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光著。《宋史·艺文志》著录其《前后集》30卷,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著录《李庄简集》26卷,此外钱溥《秘阁书目》、叶盛《竹堂书目》也都载有此书8册,可见明初其书尚存。后即散佚,原篇目多寡即无从查考。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搜采其诗425首,词13首、文265篇,重编为18卷。前7卷为诗词、后11卷为文。宋代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称赏其《越州双雁道中》绝句“清绝可爱”,而《予得罪南迁朝廷枢密院准备差遣张君送伴凡八十日予嘉其勤于其行也作诗送之》则“婉而有深意”。《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诗乃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以上所举2诗。至于其文章,奏议札子等“剀切指陈”、“疾恶如风”,其简札之作“乃皆醇实和平,绝无幽忧牢落之意”。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撰。见《荆川先生文集》卷十二。其舅光禄任君治园荆溪,遍植以竹,不植他木,并于竹间作一楼,请顺之作记,因为此文。古来写竹之文不知有多少,而此文堪称绝妙。江南人薪竹而贵奇花石,京师贵奇花石亦贵竹而苦于不能移植,推想之,产竹之地竹贱,产奇花石之海外奇花石必贱,异地方贵,以稀为贵故重价买花、石、竹者,斗富而已,非真好竹者亦非真贵竹者。以此观之,贵竹者与贱竹者都一样不知竹。而任光禄身在砍竹为薪的江南竹乡,治园遍植竹而不植他木,竹无色彩气味,巧怪不如石,妖艳不如花,爱之如此,是无财力致奇花异石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吗?原来有如偃蹇孤特之士的竹是有竹之品格气节的人的精神写照,竹品辉映人品,人见竹因而有自得之乐,于是竹方可以不出江南而贵,这才是真知竹者。顺之为文,哲理深邃,又善于发挥,一个普通题目,也能写出奇绝文字,深刻蕴含,令人玩味。名为记,实议论满篇,且含讥带刺,表现了山水小品议论化并向杂文化过渡的倾向。
松心医案笔记
医案,清·缪遵义著,一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本书载述了半术丸、菟丝煎、千金散、伏龙肝饮等治验案四十则,涉及内、外、妇、儿等临证各科。其中多为缪氏诊治疑难杂证之经验。虽卷帙不多,但论证透彻,内伤外感辨别清晰,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现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抄本。
华影吹笙阁遗稿
一卷。清戴小琼撰。戴小琼,清代诗人。此书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本,与沈珏女史《画理斋诗稿》合刻。书前有潘曾莹所作序言,共收二十二首诗。
太平经国书
十一卷,宋郑伯谦著。其书发挥《周礼》之义,取名《太平经国书》,意本刘歆以《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语”。首列四图:(1)《成周官制》;(2)《秦汉官制》;(3)《汉官制》;(4)《汉南北军》。其大意是将宫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统于太宰,故首冠四图。目有30:(1)教化;(2)奉天;(3)省官;(4)内治;(5)官吏;(6)宰相;(7)官民;(8)官刑;(9)揽权;(10)养民;(11)税赋;(12)节财;(13)保治;(14)考课;(15)宾祭;(16)相体;(17)内外;(18)官制;(19)臣职;(20)官民;(21)宫卫;(22)奉养;(23)祭享;(24)爱物;(25)医官;(26)盐酒;(27)理财;(28)内帑;(29)会计;(30)内治。其中内外、会计分上、下篇,共计32篇。全以《周官》制度类聚贯通,以问答体,推明建官的所以然。多用后代史事,证明古法之善。当时武统于文,相权极重,而此书《宰相》一篇还更欲重其权。宋人南渡之余,湖山歌午,不复措意中原,正宜进卧薪尝胆之戒,而书中《奉养》一篇,深斥汉文帝节俭为非。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讥其“毋乃当理宗信任贾似道时,曲学阿世以干进欤!”但其书对《周礼》与周、秦、汉三代官制等,又颇有发明。可资这方面研究的参考
观普贤经
大乘佛教经典。全称《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1卷。该经叙述了佛涅槃前3个月,于古印度毗舍离国大林精舍为诸弟子讲述观普贤行的“一实之道”的故事,颂赞了普贤菩萨的东方净土妙国,宣称普贤观行“不入三昧(禅定),但诵持故,专心传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如行此观法之人罪孽深重,可于七七日尽后,乃至一生、二生、三生后,看见普贤菩萨十方诸佛、多宝佛塔的形像,往生东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