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钧

冯承钧
  • 姓名:冯承钧
  • 别名:字子衡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夏口(今汉口)人
  • 出生日期:1887
  • 逝世日期:1946
  • 民族族群:

冯承钧(1887—1946)字子衡。湖北夏口(今汉口)人,早年留学比利时。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主修法律。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由于冯通晓法文、英文、比利时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兼及古回鹘语、吐火罗语和蒙语八思巴字,并精通中国史籍,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遂在史地研究考证方面卓然成家。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身,是民国时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


冯承钧曾留学比利时,后转赴法兰西共和国索邦大学(la Sorbonne,今巴黎大学),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承钧通晓法文、英文、梵文、蒙古文和吐火罗文,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身,是民国时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冯承钧的代表作包括《西域史地释名》《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马可波罗行纪》《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再说龟兹白姓》、《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吐火罗语考》 (法兰西共和国伯希和、列维原著 冯承钧译)等。


1911年返国,历任湖北外交司参事、众议院秘书、教育部秘书,一九二零年出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席及立法编纂委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辑等职。在任职之余,潜心译述工作,译著甚多。通英、法、梵文及蒙古文和比利时文,长于边疆史、中西交通史及元史研究。著有《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国西部考古记吐火罗语考》等;译有《多桑蒙古史》《西突厥史料》《马可·波罗游记》等;译著多汇为《史地丛考》和《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三卷)》。唯五十岁以后,患风瘫病,体力衰退,故后期译著系他口述而由其长子先恕代笔而成。一九四六年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岁。

冯承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忏余集

忏余集

郁达夫著。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2月出版,为小说、散文合集。内收散文《忏余独白》、《钓台的春昼》等4篇,并《迟桂花》等小说。《忏余独白》即代序,回顾了自己各时期创作的动机与心理,并介绍了集内文章貌似隐逸循世、实则曲折释愤的格调之来由。特别是以抒情笔调忆述自幼养成的迷恋大自然、渴望空远与远游的个性,留学日本时期写作小说《沉沦》的背景与心境,十分真率痛切,颇为感人。《钓台的春昼》描绘严子陵钓台清幽颓荒的景观,并于述幽纪胜之中题诗抨击“中央党帝”与汉奸佞臣,品调卓尔不凡。《志摩在回忆里》悼念同学同庚的故友,不作通常的哀辞,而是生动地勾画了徐志摩生前的音容笑貌,以见其活泼聪敏的个性和内蕴的愤世悲情,令人观之难忘。《东梓关》描写徐竹园的舒徐浑厚的名医风度以及东梓关有关战乱殃民的传说;《瓢儿和尚》描写北伐时当旅长的秦国柱隐匿山林当和尚的经历;《迟桂花》描写“我”到西湖参加昔日同学婚礼的经过,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出山居恬静、自然的生活情趣和明媚多姿的湖光山色。故通观全集,并非如苏汶等评说的充满了“隐逸的情趣”,“充满了循世之作”,而是或实写人事、或寄情山水,均表现了愤世嫉俗的心态,多别有寄托之作。

二六功课

二六功课

一卷。旧本题明石室道人 (生平事迹与姓名均不详) 撰。原书所录按十二辰共分十二节。据 《四库提要》著录称 “自辰至卯凡十二节”,说明其书次序始于今日之辰而终于明日之卯。按十二节讲述每节调摄事宜。其大要言道家导引之术。二六,指一天中的十二时辰。古人认为,阳气在一天中不断消长变化,脏腑经络功能状态亦随之变化,故此,养生保健的方法也应相应改变。此书今少有传本,《四库提要》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现存《说海类编》本。

易经衷论

易经衷论

清张英撰。二卷。《张文端集》本。此书专辨六十四卦经传之旨,不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每卦各为一篇以诠解大意,而不列原文。解说以朱熹《易本义》为宗,但又不固守朱熹之说。如坎卦:朱熹以“贰用缶”为句,此书则从程颐《易传》,以“贰”字应属上句,断为“樽酒簋贰”。

证治要诀类方

证治要诀类方

医方著作。四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卷一为汤类,卷二为饮类,卷三为散类,卷四为丸、丹、膏类。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日讲礼记解义

日讲礼记解义

六十四卷。是编为康熙帝讲晏旧稿,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始诏令儒臣排纂颁行。康熙有言: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是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于天则,于地顺,于人达,于时协,于鬼神斟酌损益,以定其品节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恶劳之心,而予以从善弃恶之道。康熙帝以为《礼》、《乐》之纲有三历,日有三千,大者在冠、昏、丧、登、朝、聘、射、案之规,小者在揖让、进退、饮食、起居之节,循之则君臣上下赖以序,夫妇内外赖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娅赖以顺。而反之则尊卑易位,等杀无章,家未有能齐,而国未有能治者。故曰:动容中礼而无德备矣,治定制礼而五道成矣。其推演经文,发挥畅达,而大旨归于谨小慎微,自敬德以纳民于轨物,《解义》之敷陈虽出于众手,而推衍详明,阐释本于旧稿,于经国之方颇有训戒。有内府刊本。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2卷,唐法崇述。编号一八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