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爚

刘爚
  • 姓名:刘爚
  • 别名:字晦伯,号云庄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阳(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44年
  • 逝世日期:1216年
  • 民族族群:

刘爚[yuè](1144年-1216年),字晦伯,号云庄,建阳(今属福建)人。与弟炳受学于朱熹、吕祖谦。乾道八年,举进士,授山阴主簿,历饶州录事,知莲城县、闽县。庆元中,差通判潭州,未上,丁父忧。伪学禁兴,从朱熹于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适。调赣州坑冶司主管文字,嘉定元年,知德庆府,提举广东常平。二年,召为吏部郎中,除浙西提点刑狱。四年,召为国子司业,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接伴金使于盱眙军。五年,进国子祭酒,兼权兵部侍郎,改兼权刑部侍郎,兼太子左谕德,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六年,除刑部侍郎。八年,权工部尚书。九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所著有《奏议》、《史稿》、《经筵故事》、《东宫诗解》、《礼记解》、《讲堂故事》、《云庄外稿》,已佚。今传《云庄集》二十卷,为其九世孙朱辉所裒集,有明刻本、《四库全书》本,然集中诗文与真德秀《西山集》相同,显然不可信。《全宋诗》卷二六四八录其诗五首,有“今朝过岭一纵目,无穷平野无穷天”(《过遍岭》);“烟深虽不见湖水,且看长空万里天”句。事迹见真德秀《刘文简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一本传、沈僩编《刘文简公年谱》。

刘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同姓名录

古今同姓名录

一卷。梁元帝萧绎 (508—554)编。萧绎字世诚,萧衍第七子。幼时盲一目,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在位三年,谥号孝元。萧绎著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注 《汉书》 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老子讲疏》以及《文集》五十卷。《古今同姓名录》见于《梁书·本纪》及《隋书·经籍志》均为一卷。后来,经唐代陆善经,元代叶森分别加以增添续补,收录在明代的《永乐大典》中。清代李调元编辑《函海》时,将此书收入,改为三卷。此本虽然经过反复的增补,但其体例分明,不相混杂。凡是陆善经、叶森增改之处,都予以标明。所以仍可以看到梁元帝原本的面目。这是类事之书中,最早的一部书。书中列古今同姓名者三百八十二个,共一千三百零七人。此后,明代万历年间,余寅又撰《同姓名录》十二卷。周应宾增补一卷。清代王廷灿又增补八卷。内容更为详尽,但是其体例依然如原本。有《四库全书》本、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 本。

梼杌近志

梼杌近志

清末民初人撰,杂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来诸朝官场轶闻、市井态。据民国《满清野史四编》本标点整理。

花韵楼医案

花韵楼医案

医案。清顾德华撰。一卷。德华字鬘云,江苏吴县人。吴中妇科女名医,闻名于道光咸丰年间。所治多为公卿及其家眷。其医案约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约近万言。初为抄本流传,后经同县张元瑞整理,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刊行。书中载血崩、脾肾阳衰、新产瘀滞、调经、痢症、痹痛、肿胀、乳疬、产后咳呛等,凡二十一例验案。多为妇产科及内科杂病证治,并以调经、产后为多。每案简述证候、病因、辨治、方药,多有连续复诊者,亦详明方案。论治透彻,立方平稳。是书为少见的女中医医案。有抄本,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铅印本。

沧海遗民剩稿

沧海遗民剩稿

近代诗集。王松著。初版本约刻于民国初年。1959年6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出版。卷首有刘承干《序》、吴曾祺《序》、施士洁《序》、邱菽园《序》、郑家珍《序》、陈槐庭《序》、作者《自序》及王瑶京等人题词。卷后附林纾《跋》、连横《跋》以及连横《王处士友竹先生五旬寿序》、施耐公《友竹居士五十寿序》、邱菽园《笔记一则》、丘逢甲《题沧海遗民<台阳诗话>》、林纾《酬台湾王隐君友竹见赠长句》、邱菽园《遗民王友竹君生圹表》、编者周宪文《后记》等。该书收诗集两种:一题《如此江山楼诗存》,录诗127首,作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题《四香楼少作附存》,录诗35首,为作者青少年时期之作。林纾《跋》称其诗“骨力清健,仿佛陈简斋”。尤其《如此江山楼诗存》因作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充满爱国之情。

摄大乘论释抄

摄大乘论释抄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著卷数不详。原件出敦煌藏经洞,首尾俱残,今下落不明,现题据内容拟补。本文所释系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先以四门总述:第一门残,似述缘起。第二明藏摄分齐,谓此论于经律论三藏中属论藏,由对根机之不同,可分别判为声闻藏、菩萨藏乃至显教、密教。第三明教下所诠宗旨,有二:二谛与佛性。第四解释《摄大乘论》题目的意义。然后从《摄大乘论释》卷一中摘取若干重要的名词和文句,一一加以解释。文章的重点在于说明如以俗谛,则以唯识为宗旨;如以真谛,则以二无我真如为宗旨。故一切法以识为相,以真如为体。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标题作《摄大乘论抄》,未交代收藏单位与编号。

宝带陀罗尼经

宝带陀罗尼经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叙述罗侯罗童子于夜分,为罗刹所怖,而于佛前涕泣,佛乃为童子佩宝带,说大明咒,并令持是咒,以远离恶罗刹、刀杖、恶毒、恶友、疾病等,而得大安乐。为圣庄严陀罗尼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