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

李秀成
  • 姓名:李秀成
  • 别名:以文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西藤县新旺村人
  • 出生日期:1823年
  • 逝世日期:1864年8月7日
  • 民族族群: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或作寿成,原名以文,广西藤县新旺村人。早年家贫,种山、帮工为生。约于1841年参加拜上帝会。1815年9月参加太平军,初属晃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累升四监军。旋随石达开赴安徽安民,1854年春镇守庐州(今合肥),动员捻军张乐行率部参加太平军,擢殿右二十指挥,旋升二十二检点、地官副丞相。1856年,随秦日纲解镇江之围,破江南、江北大营。“杨韦事变”后,镇守安安徽桐城,封合天侯,地官正丞相。及石达开率精锐二十万负气出走,时李为其所部,为顾全大局,拒绝同行。封副掌率、合天义。与陈玉成同主军政,拱卫天京。7月5日与陈玉成等召开枞阳军事会议,约期解天京围。1859年6月陈玉成封英王,李未受封。李昭寿乘机挑拨劝降,天王生疑,封锁江面以防其叛。李全不介意继续与敌作战。9月破江北大营,克扬州,歼李续宾部六千,取得三河大捷,天王信其诚,亲书“万古忠义”四字赐之,封忠王。次年,和春重建江南大营,挖壕百里困天京。李声东击西,入浙克杭州,和春仓猝驰援,李遂挥师五路回援,破江南大营,天京围解,和春毙命于是役。李乘胜东克丹阳、常州、苏州,兵逼上海。大败华尔于青浦,歼洋枪队的近半。10月,奉命取武汉援安庆,担李重江浙而轻上游,延至次年6月始抵鄂城,致使会攻武昌失期。旋率军入浙再克杭州。1862年进兵上海,英法侵略军千余人,常胜军及淮军来援。李秀成连破敌营三十座,击毙法海军上将司令卜罗德,常胜军副领队尔思德被擒,后在上海县及租界受挫。时曾国荃围天京,天王一日三诏调李回援。10月13日开始会战湘军于雨花台,经四十余日不胜,被革爵。次年进军安徽失利,折兵十万。1864年7月天京陷落,护送幼天王突围,失散被俘。亲写《李秀成自述》供词数万言,并书“收齐章程十条”,向曾国藩献计招降太平军余部。8月7日为曾国藩杀害。

李秀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异域之人

异域之人

讲述东汉人班超将自己的大半生涯都奉献给平定西域的壮举,在暮年终于回到洛阳的故事的《异域之人》。讲述日本留学僧行贺在唐三十一年的生活与抉择,最后回到日本,却因母语已然生疏,无法将自己所学传授于人的《僧行贺之泪》。包括以上两篇小说在内的共八篇短篇历史小说集,井上靖以内敛而深沉的笔触,描绘出在激荡的时代漩涡中生存的人们的千姿百态。

临川集[四库本]

临川集[四库本]

北宋王安石著。又称《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收录了作者大部分诗文,与其文集另一版本《王文公文集》除在篇目、编次等处有异外内容大致相同。其中各类杂著体现了作者的主要哲学思想。其《洪范传》等篇最为重要,阐述了“生物者气也”的宇宙衍生论和“道立于两”的矛盾运动观。认为由“太极”(“气”)生成“五行”,五行变化生为万物。万物化生的原因在于五行变化往来的矛盾运动,其动因即在于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论述了“有”与“无”的统一关系,认为“无”之为用即存在于与“有”的统一之中,“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老子》)。批判了“性善情恶”论,提出“性情一也”的命题,认为“性”可随后天道德实践而改变,“非生而不可移”(《性说》)。有明刊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本、中华书局排印本。本站有《临川先生文集》为标点本,但有很多缺字,可以参考四库本。

笠翁对韵译注

笠翁对韵译注

《笠翁对韵》是一部教人对仗和用韵的书,相传为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因作者别号笠翁,故名“笠翁对韵”。这本书和清代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齐名,都是学习汉语诗词格律技巧的极好启蒙读物。全书以“平水韵”平声三十韵为目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卷,各卷有十五韵部。《笠翁对韵》每个韵部各有二到四则对文,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由简到繁,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熟读和背诵,容易被学习者牢牢记住。《笠翁对韵》的对句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抚黔纪略

抚黔纪略

《抚黔纪略》是江东之在抚黔期间所写的序、议、记、颂、檄、引、谕、训。主要为利民之策, 如,备赈公田;右文田;惠药田;恤军田;泽幽田;济川田;开河道,建鳌叽,即现甲秀楼下的浮玉桥; 推引二十四善,重修贵州通志,建贵阳府学;设恤隐局,确实是建万世之长策。另有五封家书,说他在外 不必挂念,多次强调无俸禄可寄回家,都用在贵州事务上,告诫其儿要读书,勤俭,养德、养福、养寿, 可见其为民之心。

道典论

道典论

编撰者不详,当为唐代人所辑。原书三十卷,今存四卷。为道教辞书。列举道教名词术语凡五十四条,引据道教典籍加以诠释。大致分为六类: (1) 神名,如“太君”、“飞天”之类;(2)道门称呼,如“太上”、“道士”之类;(3)成仙途径,如“尸解”;(4)罪报, 如“不孝”、“承负”之类;(5)灾祥征兆, 如“灾异”、“吉兆”之类。(6)修炼,如“导引”、“胎息”之类。所引皆唐以前之道教经典,引文一一注明出处,故亦称“教门要典”。一些亡佚的道经, 赖以保存佚文,尤足珍惜。收入《道藏》第764册。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萧梁僧伽婆罗译。大般若第七会之别译。略云文殊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