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倓

- 姓名:杨倓
- 别名:字子靖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120
- 逝世日期:1185
- 民族族群:
杨倓(1120-1185),南宋医学家。字子靖。原籍代州崞县(今山西代县、原平间)人。尝官签书枢密院事,昭庆军节度使诸职。赐徽猷学士、太中大夫等。淳熙五年(1178年),守当涂,出与父杨存中经用及闻见之验方千余首,以类编次,成《杨氏家藏方》二十卷,凡用药相似,而功效不同者均备列之。书中多采当时新用之药,如以大风油治大麻风等。此书与洪遵《洪氏集验方》、胡元质《胡氏经验方》并行江淮。医家用此三书对证治疾,每多取效。杨润清医家。字浣亭。山东历城人。对温疫病治疗经验丰富。与同邑医士曹施周参酌,撰成《遵生要集》一卷(1799年)。此书专论瘟疫,以为一家一巷有三五人病相同者,即为瘟疫,如害眼、肿喉、痢、疟之类,瘟疫传染遍地,治瘟疫下不厌早,治伤寒下不厌迟,遇瘟疫症遵下则生,故以此名书。
杨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贝姨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是路易·菲力蒲七月王朝整个社会的风俗画,是当时上层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录像。描写资产阶级的糜烂生活,揭露七月王朝的腐朽本质。暴发户克勒凡靠做花粉生意起家,后来混迹于政界和军界,任国民自卫军营长等职。他崇拜金钱,挥霍无度,为几个姘头花费几十万法朗,还专门供养十几岁的女孩,为他日后蹂躏。妻子死后他没有续弦,借口为了女儿,实际上是为自己寻欢作乐的方便。他将女儿嫁给于洛的儿子以后,又借口于洛抢走了他的情妇,对于洛太太由追求而进行要挟。最后与荡妇玛奈弗太太结了婚,一同得怪病死去。曾在拿破仑军队中当过军需总监、又在七月王朝中任高级职务的于洛,为好色花光了家产,年近70,仍然放纵情欲。为博得玛奈弗太太的欢心,强行提拔她的丈夫当科长,甚至提前支出自己的薪金和人寿保险金,并派妻子的叔叔去阿尔及利亚营私舞弊,侵吞公款。事发后被迫辞职,隐姓埋名,寻找穷人家的小姑娘姘居。妻子把他找回,他又勾引厨娘,把妻子气死后,即与厨娘结婚。小说通过克勒凡和于洛的堕落,表现了资产阶级精神上的破产,揭示了整个社会荒淫糜烂的风气及其阶级根源。
胎息经
全称《高上玉皇胎息经》。不着撰人。一篇。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参校版本:《云夏七签》,该书春六十收有此经注本。道家功理功法类古典名著。《胎息经》作者已无可考,传本署为 “幻真先生注”,但注释颇不合经文原旨。全书文字简洁,共只八十三字,但论述精到,别具理法,不落古来丹道窠臼。文中首论胎息,次述神气,倡导虚无无念,自然常住。主张“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只有“心不动念”,神气相依,合而为一,勤而行之,才能益寿延年。
古城春色
《古城春色》是一部以平津战役为背景,反映北平解放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小说。一九四九年春天,北京这座庄严雄伟的古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形势下,终于获得了解放,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反动统治,迎来了永恒的春天。小说洋溢着革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围绕第四野战军的一个连队展开了描写,以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诗女史
妇女诗总集。十四卷,拾遗二卷。明田艺蘅编纂。田艺蘅字子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岁贡为徽州训导,后辞归。性磊落,以著述为事,大约生活在隆庆、万历期间。妇女作诗,肇自先秦。许穆夫人之《载驰》著录于《诗经·鄘风),此后代有妇女著作传世。南朝宋始有《妇人诗集》之编纂,但已不传。此书是明代编纂较早的一部历代妇女诗总集。田氏肯定了妇女在社会中与男人相等的地位:“乾坤异成,男女适敌”,至于“内外各正”只是“职有所司”,分工上的不同,所以他对历代不重视对妇女著作的收集是不满的,并专力搜集古往今来妇女诗作,本着“人有善而必彰,言无微而不齿”的态度,广泛收罗。“自五帝至秦,以其邈远,故所必录;自汉至六朝,则事略而诗详;自唐至五代,则事详而诗略”(见田氏《自序》)。于宋元则突出大家、名家,明代只是偶录所见。由此可见田氏选诗目的在于因诗存人,“当为续史”。此书也不脱明人著书风气,往往好古炫博,考略疏略,如《皇娥歌》本出自晋王嘉《拾遗记》,为小说家言。编者则断为嫘祖所作,甚为荒谬,颇为后人所诟病。有明嘉靖间刊本。另有清李元龄为补《诗女史》十二卷。
戊戌政变记
论述清末戊戌政变的历史著作。梁启超著。1898年12月起连载于《清议报》,1899年清议报社出版单行本,线装3册9卷,约11万余字。其后广智书局又出铅字排印本,内容基本相同。1936年中华书局收入《饮冰室合集》,列《专集》第1种,删去第5篇《政变后论》,将第6篇《殉难六烈士传》递为第5篇,内容也与清议报社本有异。1954年中华书局据《饮冰室合集》原型重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重刊本据广智书局本印。第1篇《改革实情》记康有为被问用事及百日维新时期的新政上谕;第2篇《废立始末记》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事;第3篇《政变前纪》分析政变原因,认为总原因有二:1.由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积不相能,2.由顽固派痛恨改革,并列举导致政变的12分原因;第4篇《政变正纪》记慈禧太后推翻新政惩治维新志士事;第5篇《殉难六烈士传》为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传。另附录《改革起原》、《湖南广东情形》和《光绪圣德记》3篇。本书发表时距戊戌政变仅3个月,作者又亲历其事,故保存丰富原始资料,如康有为《上清帝书》、梁启超《上陈宝箴书》、《保国会章程》及保国会演说等,是研究戊戌变法史的重要史料。由于作者当时的感情作用和政治需要,本书记载并非完全可靠,尤其对于光绪帝的所谓“圣德”及政变后的苦境渲染过分,使用时应认真鉴别。
吹剑录外集
宋俞文豹撰。一卷。文豹有《吹剑录》已著录。卷首有淳祐十年(1250)序,是为成书年。此集卷末载二诗,诗前题辞“有绝笔斯录”,知系晚年之作,其时当在七十岁左右。其书内容较前书庄重、老练。记道学党禁始末甚详,所称韩愈、欧阳修等人“无道学之名,有道之实”。程灏、朱熹“言为世法,行为世师,道非不宏,学非不粹,而动辄得咎,由于以道统自任,以师严自居,别白为非,分毫不贷”,与苏轼等人争辩,所“求必胜而后已”。当然是咎由自取。文笔流畅,语言生动,非前书可比。有《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古今说部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