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璘

- 姓名:顾璘
- 别名:字华玉,号东桥居士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上元(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476年
- 逝世日期:1545年
- 民族族群:
顾璘(1476年—1545年),明代诗文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先世吴县(今属江苏)人,徙上元(江苏南京)。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广平知县,擢南京吏部主事,晋郎中。正德四年(1509)出为开封知府。正德八年,以得罪中官,被逮问,谪官广西全州。秩满,迁台州知府。历浙江左布政使,山西、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所至有声。迁吏部右侍郎,改工部,董理显陵工毕,迁南京刑部尚书。罢归。他虚己好士,在浙时,慕孙一元,于湖上结交;抚湖广时,爱王廷陈才,侦其狎游,疾掩之,遂定交。既归,构息园,大治馆舍居客,客常满。他与陈沂、王韦称“金陵三俊”。著作甚丰,有《浮湘集》、《山中集》、《凭几集》、《息园诗文稿》、《国宝新编》、《近言》等。
其诗作,较多地反映他到处寻幽访古的嗜好,或在东坡祠下,联想其“不返辽东鹤,长悲阳羡田”的身世,发出“世事皆春梦”的感慨(《宿宜兴东坡祠下》);或闻灌人云有柳子厚的遗迹,赶紧策马往寻,不得其处,兴尽而返,聊以展示诗人的“幽致”(《闻灌人云有柳子厚遗迹因策马往寻历大源塘入仙源洞不得其处而返》)。他还有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如《夜雨叹》,面对“去年三吴遭赤旱,万户鬻子无遗孩”的荒情,萌发出“花明草媚日果杲,男耕女织天恢恢。野人多病有归处,养鸡牧豕王城隈”的理想。他在《武皇南巡旧京歌》里对时事有所嘲讽:“白发梨园老乐师,锦胸花帽对弹丝。行宫只奏中和调,解厌南朝玉树词。”但感情不够深沉。
他亦善文,如《天宁寺游记》、《晚静阁记》、《养竹记》、《太和山前记》、《太和山后记》等还是较有文采的作品。他的《国宝新编》评论明诗虽过誉之词太多,但其中也有些值得重视的意见。
猜你喜欢的书
新大陆游记
梁启超著。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至九月二十三日(1903.2.20~11.11),作者为促进北美“中国维新会”(即保皇会)的建设,赴北美旅行,并写下了这部游记。书中首先叙述四年前(1899、冬)游美不成和此次游美的经过,然后分节记述游历中所见的有关问题和事物。特别是通过记游,用较大篇幅宣传了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专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继续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有关的思想主张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弊病,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精华。但书中亦有不少对革命的攻击,对英国式“和平过渡”的吹嘘,以及对美国华人同胞的缺点的一味批评和谴责。其中关于英属加拿大的一部分内容,曾以《海外殖民调查报告书》为题发表于《新民丛报》,后收入《饮冰室合集》。
八闽通志
福建地方志。明陈道修、黄仲昭纂。八十七卷。仲昭,名潜,字以行,人称未轩先生,福建莆田人。成化进士。授编修,官至江西提学佥事。后乞归专事著述。有《未轩集》、 《兴化府志》、 《延平府志》等。八闽,为福建省别称。源于古闽地,因宋设八府、州、军,元分为八路,故名。其在修志问题上,主张发凡立例,“大要以遵国法,极时弊为主。”并认为:志所载当详其所应详,略其所应略,要旁搜博考,凡群之所有,事无巨细,莫不备载。始修于明成化二十年(1485),书成刊行于明弘治三年(1490),翌年又有递修本。为福建省第一部省志。计八十七卷,统十八类四十二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叙述,体例较为严整,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于舆地中较为完整”
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诗法家数
诗论。元人杨载撰。一卷。载有《杨仲宏集》已著录。《四库全书总目》疑为“坊贾所托”。所论推宗汉魏盛唐,以为“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又倡言诗法,以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法。指出诗学的正源即在由法得体,由赋比兴之法臻于风雅颂之体。此编为诗之创作论,所论为长期经验总结。书分诗学正源、作诗淮绳、律诗要法、古诗要法、总论等五章。凡所论述,均为简要结论。由于杨氏为元代名家,故颇受诗家重视。有《诗学指南》本和《历代诗话》本。
无所希望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象腋经之异译。
法句经
又名《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集》、《法集要颂经》等。佛教经典。古印度法救撰,1卷。中译本有古代葛氏、竺得炎、支谦、法炬、法立、僧伽跋澄、佛念,天息灾等人古汉语译本,现代有法舫、了参等人现代汉语译本。各译本篇章不同,有900偈、700偈、500偈,1000章等多种形式。其中吴时支谦译2卷,39品,752偈本和宋时天息灾译4卷本较为通行。巴利佛典里此经收入阿含《小部》第2卷,共26品,423偈。法救(Dharmatrata 约1世纪),据《大毗婆沙论》卷1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所以本经实际上是法救从各派佛典里“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支谦《法句偈序》)而纂集的。本经主要收录了有关佛教道德的格言,阐述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遵循的佛教道德标准。主张佛教徒要抛弃世俗的烦恼欲望,潜心诵读经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趣向涅槃解脱境界。在古印度,它通常被作为佛教初学者入门读物。支谦称其“此乃始进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本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里影响甚大,为佛教徒和学者必读书,以此作为道德指南和思想理论基础。每个出家人首先要熟读此经,受戒之前要求背出全部偈文,不然就不能受戒。本经文辞优美,韵律娴熟,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是一部优秀的巴利佛教文学古典著作,在巴利佛教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