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卡夫卡
  • 姓名:卡夫卡
  • 全名:弗兰兹·卡夫卡
  • 性别:
  • 国籍:奥地利
  • 出生地:布拉格
  • 出生日期:1883年7月3日
  • 逝世日期:1924年6月3日
  • 民族族群: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代表。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犹太血统,父亲是百货批发商。他从小受德语教育,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在半官方的工伤保险公司工作。他从中学开始爱好文学,后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不幸,性格上充满矛盾,有很多弱点,这就使他难于从压抑和麻痹着他的处境中解脱出来。他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但看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他一生处于孤独、苦恼、傍徨、自怨自艾的矛盾之中,他把自己的创作视为“我梦幻般的内在生活的描述”。他曾受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和尼采美学思想的影响,也接受中国的老庄哲学。他去世前曾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稿全部焚毁。但他的挚友马克斯·布洛德却把他的著作陆续全部整理出版,30年代出了6卷集,50年代出了9卷集。这些作品发表后,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在研究者中引起热烈的争议。西方读者从卡夫卡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所谓“现代人的困惑”;他们也从卡夫卡小说的多解性中,去认识自己和人类社会。卡夫卡流传下来的短篇小说共有78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变形记》、《在苦役营》、《乡村医生》、《中国长城建造时》、《饥饿艺术家》等。从主题思想上看,这些小说可分为4类:(1) 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2)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迫害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3) 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许多是小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4) 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对犹太民族的失望情绪。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揭示了一个无形中折磨着人的“异化”世界。《美国》写一个名叫卡尔·罗斯曼的青年,因受中年女仆的引诱而被父母逐出家门,来到美国。他处处受人利用,又被人抛弃,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他总是个孤独者。《诉讼》(一译《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主人公约瑟夫·K突然被宣布逮捕,但是没有罪行和罪名,并且仍让他上下班,依然自由行动。K决定不去理睬这桩案子,但事实上他总不能忘怀,内心压力越来越重,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负罪感。他打听消息、托人情,请律师写申诉,精神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后来教堂神甫给他讲了个“在法的门前”的寓言,他最后低头服从,被人处决。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和K的命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人道本质,及其“异化”现象。 《城堡》最富有卡夫卡的特色。主人公K是城堡请来的土地测量员,但城堡近在咫尺,他就是进不去。他用尽各种手段和办法,甚至把跟他联系的那个官员的姘妇也勾引过来,还是达不到目的。最后在弥留之际,城堡传谕,准许K在村中居住,但已无济于事。这部小说的解释很多,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诸如封建专制压迫,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机构庞杂无度,人间世态炎凉,等等,不过,它是通过“卡夫卡式”的形象塑造和多层含义的隐喻来表现的,小说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象征性、荒谬性、冷漠性和意识流;在荒诞的框架下富有真实的细节,收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他的创作同现代主义许多流派都能攀上亲缘关系。卡夫卡除了小说外,还写了大量日记和书信,也非常有特色,既是研究作者思想和生活的文献资料,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

香莲品藻

香莲品藻

宋张功父著《梅品》一帙,疏梅花之宜称,憎疾,荣宠,屈辱凡五十八事。闲思莲足纤妍,花堪解语,更无凡卉得与追踪。至有历百折而不回,贯四时而不改,则唯寒梅、翠竹、苍松差堪接武。乃或遇人不淑,有女仳离,空谷幽兰,不知凡几,在女子以缠足为容,譬之君子修身俟命,岂有怨尤?然读“采封采菲,无遗下体”之诗,能无三叹?因仿其意,纂香莲宜称、憎疾、荣宠、屈辱,亦得五十八条。别疏香闺韵事,及步莲三昧所未及者,凡二十余类,总汇一卷,签曰《品藻》,愿因风寄语金屋主人,倘阿娇步步生莲,幸加意护持,万勿敝屣视之,庶几享香莲清福于无既也。

诗辩坻

诗辩坻

诗话著作。清毛先舒撰。毛先舒,一名骙,字稚黄,一字驰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诸生,不求仕进。精音韵,能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并称“浙中三毛”。有《思古堂集》。《诗辩坻》四卷,前三卷为总论和历朝诗评,末卷谈作诗法则、竟陵派得失和词曲等三题。全书标格论法,与“性灵”说针锋相对:“诗须博洽,然必敛才就格,始可言诗。亡论词采,即情与气,亦弗可溢。”他将“法”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置于作家的“才”、“情”之上,一再说:“作者,揽群才,通正变,以才裁物,以气命才,以法驭气”;反之,“法不胜才,才不胜情,注辞而倾,抒愤如盈,务竭而无后虑”者,则是“小人”。他评诗推崇盛唐以前而排斥宋诗,立场大致与严羽及明七子相近,不过态度较为平允,并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诋“上下千古,所铸金呼佛者,则唯一李攀龙”。他对竟陵诗派的批评,分“立说善者”和“立说谬者”两个方面,也并不一概抹杀。书中的诗评,细处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指,颇有舛误,然而大处却也自有心得,不为无见。如说:“汉诗朴处似钝,其气为之也;魏诗壮处似露,其才为之也;六朝诗典处似方,其学为之也;初盛唐诗赡处似滞,其格律为之也。”又将曹植、陆机、陶潜、谢朓、沈、宋、李憕、李颀、李、杜等人作为开诗风转换声气之先的关键人物,等等,虽有可议之处,然大致恰当,足资启悟。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知堂回想录

知堂回想录

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长篇回忆录。1974年4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作者在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自己从诞生到解放后七十余年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写从出生到去日本之前的生活经历。其中重点记叙了他出生的经过,家道的中落,以及到南京和北京求学等事件,第二卷写的是他在日本的生活,记载了辛亥革命对他的冲击。第三卷写他从日本回国,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北京大学任教,直到大革命失败后的经历。最后一卷写的是他在日伪时期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捕入狱,以及解放后的生活历程。整部作品写得朴素自然,它展示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崛起到堕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白门新柳记

白门新柳记

南京名妓传记,一卷附补记一卷。白门,南京之别称。《南齐书王俭传》:“宋世外六门设竹。是年初,有发白虎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后遂称金陵(今南京)为白门。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鲸有歌舞态,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满洛下。”《杨枝》,犹《杨柳枝》。又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秀才韩与名柳氏相。后出为潘青节度从事,写诗与柳,其诗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是长条似旧垂,也应折他人手。”后二年回长安,柳果为番将沙吒利劫去。豪士许使感于义气,复将柳氏夺回,柳终成夫妇。后以柳代指女。时雨将南京新出名的女事迹集一卷,故名《白门新标记》。其《自自序》:“杨枝已遭,柳氏不逢,而后白个销魂,韩胡茹怨。”有《香艳丛书》本。

三家诗拾遗

三家诗拾遗

清范家相撰 汉代传诗者四家。《隋书·经籍志》称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唯韩诗存。宋修《太平御览》多引韩诗,《崇文总目》亦著录。刘安世、晁说之尚时时述其遗说。而南渡儒者,不复论及。知亡于政和建炎间。自郑樵以后,说诗者务立新义,以掊击汉儒为能。三家之遗文,遂散佚而不可复问。王应麟于咸淳之末,始掇拾残剩,辑为诗考三卷。然创始难工,多所挂漏。又增缀逸诗篇目、杂采诸子依托之说,亦颇少持择。范家相此编,因王氏之书,重加裒益,而少变其体例。首为古文考异、次为古逸诗,次以三百篇为纲,而三家佚说一一并见。较王氏所录以三家各自为篇者,亦较易循览。以 《三家诗拾遗》为名,则古文考异不尽三家之文者,自宜附录。其逸诗不系于三家者,自宜芟除。虽未免失于贪多,搜采亦间有未周,然较王氏之书则详赡远矣。严虞惇作《诗经质疑》内有 “三家诗遗说”一篇,又惠栋《九经古义》、余萧客 《古经解钩沈》于三家亦均有采掇。论其赅备,都不及此编。《三家诗拾遗十卷》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守山阁丛书·经部》道光本、鸿文书局景道光本、博古斋景道光本;《范氏三种》; 《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