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复光

- 姓名:郑复光
- 别名:字元甫,号浣香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省歙县人
- 出生日期:1780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郑复光(1780~?) : 字元甫,号浣香,安徽省歙县人,监生出身。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年不详。郑复光从小偏爱科学,性好潜思,涉猎颇广,于数学、物理学都有一定的成就。他善于融会贯通中西算术,常与当时数学名家李锐、汪莱、张敦仁等讨论天算问题。他还善于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那些容易引起当时人们"惊骇以为灾祥奇怪"的自然现象,汇集了200多条,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纂成《费隐与知录》一书,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化学、物理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郑复光在科学上的最出色的研究是在光学方面。青年时期他曾游扬州,见到一种利用透镜组把画好的花鸟人物映于壁上的"取影灯戏",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激励。回家后就开始钻研光学问题,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后又游历了广东、云南、山西、陕西等地,还曾数次北游京师。在游历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搜集光学仪器,并向店肆手工艺人请教光学仪器的制造方法,还到北京观象台实地了解窥筩远镜的使用情形。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终于在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归纳出一套具有独特形式的几何光学理论,著成《镜镜詅痴》一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版。书名中的""字是叫卖的意思,"詅痴"一词是作者自谦之意。全书共5卷,约7万余字,扼要地分析了各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镜质和镜形,系统地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主要是凹、凸透镜和透镜组)之后的成像原理。具有丰富的光学知识。
郑复光认为,"物与物交,必有相射之线。光能照有光线,目司视有目线,景承光有景线,镜受景有镜线是也"(《镜镜詅痴》卷一)。他创造了不少类似以上的概念和名词。它们中有的是对的,如以所谓的"顺收限"、"顺展限"表示透镜焦距的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释和描述光学仪器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有的是错误的,如所谓透镜有"镜线"以及镜线交点,并以为远处射到透镜的光线须先经过镜线交点,而后倒射入镜。还有一些错误,是受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一些光学知识的影响,如他的著作中的光路图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1621年来华)在明天启六年(1626)撰写的《远镜说》一书相同,而《远镜说》一书的光路图是错误的。但是,郑复光的光学理论,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光学知识而发展起来的。
《镜镜詅痴》一书,还对各种铜镜的制造、对铜质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对于冰透镜取火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它是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一部重要的光学专著,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郑复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论翼
《伤寒论翼》,伤寒著作,2卷。清代柯琴(韵伯)编撰,成书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伤寒来苏集》组成部分之一,是辅翼《伤寒论》学习之论著,故名。柯氏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论》中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主张伤寒与杂病合论。并指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于此,本书上卷列述“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下卷提纲挈领地阐述六经分证及温暑、痉、湿等病,并介绍制方大法。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中盟经目》第十六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一卷,为六朝灵宝经。述诸神以符文拔度地狱鬼魂。
御制评鉴阐要
十二卷 此书为清高宗弘历御批《资治通鉴》,凡七百九十八条,由大学士刘统勋等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7年)编次而成。弘历所批,大抵撰者占十分之三,改佥者占十分之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时以为:“论世知人,无不抉微而发隐,所谓斥前代矫诬之行,辟史家诞妄之词,辨覆舛伪,折衷同异,其义旨皆古人所未发”,颇多溢美之词。而此书考订辽、金、元人名、官名、地名之误,则有一定的价值。
邵氏闻见后录
又作《闻见后录》。南宋邵博撰。三十卷。博字公济,河南洛阳人。绍兴进士。历任秘书监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出知果、眉、雅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降授左朝散郎,是年卒于犍为县(今四川南部)。祖邵雍(尧夫)为北宋著名哲学家。父邵伯温曾撰《闻见录》(《前录》),故以《后录》名书。成于绍兴二十七年。体例与《前录》相同,内容博涉经史子集,兼及地理、方言、民俗、医药、书画等。在摘引《尚书》、《易经》、《论语》、《孟子》等书时,对孔子、孟子等人的言行间加议论。评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亦颇有见地。所记国史旧闻,多有本源,所辑录北宋遗事,尤足资考订。《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二十卷,今本皆为三十卷,有《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涵芬楼辑《宋人小说》本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刘德权、李剑雄校点本。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又称宋云行纪、慧生行传、惠生使西域传。附载于东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卷五(大五一·一○一八上)。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命敦煌人宋云及僧惠生北出西域至印度,正光三年(522)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归,后人记载其取经经历而成此书,为现存六世纪时关西域之重要记录。
出家功德经
全一卷。东晋时所译,然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初时,佛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记彼七日当命终,遂使阿难劝其一日一夜出家。以此出家功德,命终后生于天上,二十劫间不堕三涂,常生天上、人间,最后得辟支佛果。阿难又问助人出家之福与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