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穆勒

- 姓名:约翰·穆勒
- 全名: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伦敦
- 出生日期:1806.5.20
- 逝世日期:1873.5.8
- 民族族群: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5.20—1873.5.8),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伦敦,是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勒(JamesMill)的长子。他是一个神童,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3岁开始学习希腊文,8岁学拉丁文和数学,13岁学逻辑,14岁阅读政治经济学著作。从1823年起进入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直至1858年该公司结束才退休。晚年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
穆勒在政治经济学上并没有多少独特的创新,其经济理论体系主要是在综合当时各派经济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折衷的经济理论体系。这表现在,他一方面试图采取兼容并包的办法把马尔萨斯(T.R.Malthus)、萨伊(J-B.Say)、詹姆士·穆勒(JamesMill)、西尼尔(N.W.Senior)等人某些经济理论加以综合,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试图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调和起来,为他的改良主义提供理论根据。穆勒在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中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EssaysonSomeUnsettledQuestionsofPoliticalEconomy”,1844)、《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withSomeofTheirApplicationstoSocialPhilosophy”,1848)等。其中,《政治经济学原理》为其代表作,该书被当作经典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使用达40余年,直到马歇尔的(A.Marshall)《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ofEconomics”,1890)出版后才为后者所取代。
穆勒在价值学说上,他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只是综合地重复了前人的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穆勒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供给不能随意增加的商品,如古董和古书等。他认为,这类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市场上的需求足以吸收供给的价值,它的价值与生产成本无关。第二类商品数量可以无限增加。他认为,这类商品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它的市场价值随市场供求变化而波动,但这种波动的最低限度就是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生产成本即该商品的自然价值。凡商品生产成本相同,它们的交换价值也必然相同。第三类为供给数量可以增加,但随着产量增加,其生产费用也递增,其价值决定于生产必要供给量中单位成本最高的生产成本。总之,穆勒虽然从供求论来说明价值,但以供给所需要的生产成本为他的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生产理论上,穆勒同李嘉图一样,将劳动看作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资本则是过去的劳动或物化劳动。因此,生产包括两个要素: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自然因素。穆勒坚持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区分。生产性劳动是一切能够增加物质财富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虽然有用(其使用价值甚至超过生产性劳动),但是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相反还消耗已经生产出来的财富。与此相适应,消费因直接或间接地维持生产性劳动也分为生产性消费或非生产性消费。过去的劳动即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关键。一国居民的就业水平,不是由工人现在的劳动而是由过去的劳动来维持。资本是储蓄的结果,按照萨伊定律,储蓄等于投资,因此,资本积累便决定一国的就业水平。因此,社会必须从每年的产出中留出一部分来维持劳动,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少完全视这一部分之大小而定。
在分配理论上,穆勒的地租理论和李嘉图、马尔萨斯的观点大体相同。即认为地租是农产品价格扣除各种耕种费用后的余额,是一种剩余产品。但穆勒却不像李嘉图那样把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利益看作是绝对对立的,他认为随着农业的迅速改良,地主越处于不利地位。穆勒认为,工资决定于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资本为劳动提供需求,而工人人口为劳动提供供给,因此,穆勒把劳动供求关系解释成资本和工人人口的比例。在穆勒看来,支付工资的那一部分资本构成工资的基金。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就取决于工资基金与人口之间的比例。虽然穆勒后来又放弃了工资基金论,但始终深信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穆勒在利润理论方面也抛弃了李嘉图关于利润是工人所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的论断,完全接受了西尼尔的节欲论观点。他认为,节欲是生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总利润中的利息部分就是对节欲的报酬,而总利润中利润部分则是资本组织和管理企业的工资收入和投资风险的报酬。
在对待经济周期的问题上,穆勒部分地吸收了萨伊的观点。他一再强调市场法则不会发生“生产过多”,但也充分认识到过多的生产能力、过多的劳动力和商品供给以及由此导致的对货币的过多追求是衰退的征候,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以缓和经济周期的压力。穆勒比他同时代的人都更精辟地阐明了以预期心理为依据的内生性经济周期概念。他认为静止之后是扩展而不是停滞,周期波动部分地是因为“不断积累过程”使得资本收益下降,产生投机反应所触发的。同时又以人们在物价将会上涨时尽可能拖延卖出和掀起购货热潮的反预期心理,来阐释经济停滞只是暂时现象。
由于穆勒生活在英、法两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时代,他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有矛盾,但认为这些矛盾可以通过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途径来解决。穆勒的这种改良主义思想是以其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相分离的观点为基础的。穆勒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规律,而过去经济学把它们混而为一,统称为普遍规律。按照他的看法,生产规律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任何人类生产东西,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是由外界事物以及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物质和精神属性决定的。因此,生产制度不可随意选择和改变。至于分配规律则不同,它是人为制度的事情。如一定的物品一旦存在,则人类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把这些物品任意处理。所以,财富的分配规律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俗,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具有历史的临时的性质,因而是可以改变的。应该看到,穆勒把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完全割裂开来,只看到生产的自然方面,而看不到生产的社会方面。
约翰·穆勒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马一浮之书札
《马一浮全集》收编《书札》共三卷,分“致亲戚师友”(上、下)与“致学生晚辈”两部分,呈现马一浮儒学思想乃至生命的丰富性。事实上,研读论学书信,不仅是为了理解马一浮,而且也诚如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讲,“晦翁与友朋论学书最多,其言为学功夫、次第、品节、条目,最深切详尽”,实乃进学之门径。当然,马一浮的“论学”,并非今人熟知的一味骛外的知识、理论,抑或思想,而是切于自身的儒家义理之学。从本书信集中,可以看到马先生与同辈学人的切磋与对晚辈后学的指导,通过编者的解读与爬疏,可以使读者更为贴切的看到作为新儒家尤其理学家的马一浮的思想与治学方法。
唐韵正
二十卷。《音学五书》之四,清顾炎武撰。这部书表面上是以古音正《唐韵》之讹,故称《唐韵正》;但实质是把本该载在《诗本音》里的许多证据拿出来另编了这部书,以免《诗本音》过于繁重,可以认为《唐韵正》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顾氏《音学五书后叙》云:“《唐韵正》之考音详矣,而不附于经,何也?曰文繁也。”卷首凡例曰:“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正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钟是也。”《四库全书提要》云:“盖逐字以求古音,当移出者移而出,当移入者移而入。视他家谬执今韵言古音,但知有字之当入,而不知有字之当出,以至今古纠牵,不可究诘者,其体例特为明晰。与所作《韵补正》皆为善本。然《韵补》误叶古音,可谓之 ‘正’; 至《唐韵》则本为四声而设,非言古韵之书; 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概名曰‘正’,于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其偏亦不可不知也。”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又名《玄门大论》或《道门大论》。撰人不详。约出于隋唐之际。据《道藏缺经目录》着录,原书有二十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一卷,收入太平部。残本内容系阐释道教十二部经典之名义,分为二十小节。前六节总释十二部名义要旨,第七至十八节分释十二部之义,最后两节复述道教三乘(三洞)真经各有十二部之义。全书行文体例类似南朝宋文明《通门论》,皆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逐字逐句详为阐释。其说对后世颇有影响。《三洞珠囊》、《云笈七签》等书均大段摘引本书。唐道士孟安排亦节取本书要旨而撰《道教义枢》十卷。
易林
又名《焦氏易林》、《大易通变》。易学著作。汉焦延寿撰,十六卷,是西汉众多易学著作中最完善的一种,其书以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之变则为四千九十有六,各系以文词,皆四言韵语,称为“林辞”。作者依据圣人观象作《易》,观象系《易》的原则,凡《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无一字不本之《易》,用《易》象来解释《易》理,作者在观象系《易》的时候正覆象并用。《隋书 ·经籍志》著录十六卷,列于“五行家”。新旧唐书志、《崇文总目》 皆同。《七录》作三十二卷,殆合《易林变占》十六卷言之。有 《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置于子部术数类。《经义考》卷六引叶梦得曰: “焦赣 《易林》、《京房易》二书大抵皆卜筮阴阳气候之言,不复更及易道。”又引薛季宣序曰: “汉焦赣 《易林》十六卷,卷有四林,林六十有四繇,凡六十四卦之变四千九十有六。”
菊磵集
又名《信天巢遗稿》。诗别集。南宋高翥撰,清高士奇编辑。一卷。翥字九万,自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好读书,厌仕进,隐居教授里中。匾所居曰“信天巢”。此集辑录五、七言近体诗凡百八十九首。后附宋高鹏飞撰《林湖遗稿》,宋高选(其父)、高迈(其叔父)撰《江村遗稿》,宋高似孙撰《疎寮小集》。诗作以写景、唱和之作为多。为“江湖派”中较有才情作者,黄宗羲极为推崇,尊为“千年以来”余姚人之“诗祖”。有《四库全书》本、《南宋群贤小集》本、《两宋名贤小集》本、《汲古阁影南宋六十家小集》本。
人生十论
人生十论汇编成书在一九五五年之夏,迄今已二十七年。今于字句小有修订,重以付印。又随加附录两文。一为人生三步骤,乃一儿七八年十一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之讲演辞。又一为中国人生哲学,乃一九八〇年六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之讲演辞。因同属讨论人生问题,乃以集合成编。虽端绪各别,而大意则会通合一,读者其细参之。书中篇章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本书篇章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全书共分三辑,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聚”;一为“中国人生哲学”。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语句随和,娓娓道来,全然是中国学问切己体察、虚心涵泳的味道,所以本书不仅是为学者所作,更多的是为青年、为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开卷之余,于今国人创业垂统,作为于社会将大有裨益。吾全体也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