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

辜鸿铭
  • 姓名:辜鸿铭
  • 别名:名汤生,以字行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马来亚槟榔屿
  • 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
  • 逝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
  • 民族族群: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以字行,别号汉滨读易者,晚年自称“东西南北老人”。1857年(清咸丰七年)出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是第四代侨生,祖籍福建厦门。曾祖辜礼欢曾任槟榔屿华人“甲必丹”,父亲辜紫云任英人勃朗(F.Scott Brown)橡胶种植园经理。辜鸿铭小时聪明伶俐,被勃朗收为养子,十岁时即被送往英国的苏格兰,与勃朗家族一同生活,并入学读书。1877年以优异成绩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接着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工科,获土木工程科文凭,然后留居巴黎。辜精通英、法、德及拉丁、希腊等语。


1880年,辜鸿铭返回马来亚,在新加坡英殖民地政府任职。这一年,马建忠赴欧洲途经新加坡,辜鸿铭与之交谈,得悉中土文物盛况,以及留学生之人尽其才,报效祖国,较之自己在殖民地屈居人下,无从施展抱负,不啻天渊之别,遂倾心景仰中华文化,开始研读中国经史等古籍,并从此脱下西装,换上长袍,剃发留辫,终身不移并引为自豪。


1881年至1882年,辜鸿铭一度担任英国马哈与科尔圭洪勘探队译员,后离职留居香港,继续潜修中国经典。


1885年,经杨汝澍推荐,辜鸿铭参加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担任洋文案(相当于英文秘书、翻译兼礼宾诸务),一直到1905年,长达二十年之久,颇得张之洞的器重,辜自称“粤鄂相随,二十余年,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1891年,俄国皇储游历中国至湖北时,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宴于“晴川阁”,辜为通译,席间,法语、俄语、希腊语均应对如流,俄皇储大为惊讶,叹为奇才,并以镂皇冠之金表相赠。


1900年义和团兴,中外震动。辜鸿铭秉承张之洞意旨,连续写了几篇英文专论,刊登横滨《日本邮报》,指出教案激民愤,各国应反躬自省,运用智慧、道德,公正从事。这几篇文章后来汇集成册,书名《总督衙门来信》。同时还撰写《尊王篇释疑解惑论》,载上海《字林西报》等报刊,针对康有为对慈禧的抨击,力予辩驳,并吹捧慈禧说:“惟皇太后不偏不倚,允执厥中。”


辜鸿铭为人耿直、倔强,好作惊人语。有一天,张之洞吩咐辜鸿铭择译西报,以供施政参考。辜不以为然,说西报造谣无凭,虽上谕,我亦不译。张只好另使他人为之。1902年“万寿节”(慈禧生日)官府照例开宴庆贺,并奉旨唱新编爱国歌。辜向同僚梁星海说,有爱国歌,怎么没有爱民歌?梁答:试请编之。辜略加思索,便说,已得四句:“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话音未落,举座哗然,故有“辜疯子”的绰号。


1905年9月,上海道台自海关总税务司收回主权,设立黄浦江浚治局,聘辜鸿铭为督办。辜在职共三年,期间因查获两名西人舞弊挖泥工费,辜力主惩罚,但外国领事袒护西人,会商时借口说我们都不是工程专家,所查恐尚待考。辜鸿铭遂出示早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所获土木工程科文凭,各领事失色无言,不得不呈报上级。时江督惮于交涉,因循不追究,辜乃将案件原委及证据加以公开登报,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1908年,辜鸿铭至北京任外务部员外郎,后擢升为郎中、左丞。他对办理外务,力主修邦交重于讲武备。在他看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是由于中外太隔膜,以致彼此猜忌,积嫌久而不通,遂如两电相激,一发而不可收拾。1910年1月(清宣统二年),清廷赏辜文科进士,同榜有严复;著名铁道工程师詹天佑被赏为工科进士。


辜鸿铭曾相随张之洞二十年之久,在张去世周年之际,他缅怀故人,遂摭拾旧闻,整理成《张文襄幕府纪闻》二卷。内容虽属幕僚个人纪闻,但文中不少愤世嫉俗之笔,行文亦庄亦谐,对晚清权贵颇多嬉笑怒骂,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也诸多贬辞。如“人谓我大帅(张之洞)学问贯古今,余谓我大帅学问即一章论语亦仅通得一半耳”。对袁世凯更斥之为“贱种”,指出“宫保(袁)以国家之兵交欢同寅。则兵将知有宫保而不知有国家。一遇疆场有事,将士各为其领兵统帅,临阵必然彼此不相顾救,如此,中国未经外人瓜分而固亦瓜分矣”。他本着促使外国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一贯主张,又将《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译为英文,发表于《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季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同时,他还用英文写了《中国牛津运动故事》(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一书,以红衣主教纽曼在英格兰教会攻击自由主义的故事,同张之洞对维新的攻击加以比较,痛惜纽曼与张之洞的失败,恐惧“邪恶势力”将在欧洲与中国取得胜利。1911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R.Wilhelm)将该书译为德文,书名改为《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哥廷根大学之新康德学派极为推崇,列为该大学哲学系师生必读之参考书。


1910年,辜鸿铭辞卸外务部职务,出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响应,各省纷纷独立,辜鸿铭却公开宣称仍效忠于清廷,依然拖着长辫子,以“老大中华的最后一个代表”自诩。他曾自我辩解说:“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1913年,辜鸿铭一度担任五国银行团翻译。张勋复辟时,辜也被列名丑剧中的外务部职务。1917年,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聘辜鸿铭为该校教授,讲授英国诗歌及希腊文等课程。他在课堂上经常大谈孔孟之道,因深谙西方文化,精通西方多种语文,又研读中国儒家经典,能够比较中西文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其英语文字风格之典雅,发音之纯正流畅,更为学生所倾倒。五四运动时,他与林琴南等反对白话文运动,他用英文撰写文章刊登于上海《密勒氏远东评论》,说最通俗的语言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正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比现代流行的英语更为华丽一样,中国经典也是比市井白话典雅、华丽。


1924年至1927年,辜鸿铭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邀请,东渡讲学。他自诩学贯中西,独尊儒术,对西方文化多所非议,而对周公、孔孟之道阐扬不遗余力。德国学者曾将辜有关文章集刊译为《怒吼之声》,并组织“辜鸿铭研究会”。辜从日本讲学归国后,被张作霖聘为顾问;不久,又被委任为山东大学校长(未到任)。当时访华的外国作家、记者,多以一见辜鸿铭为荣;有的甚至说,到北京可以不参观紫禁城,但不可不见辜鸿铭。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病故于北京。


辜鸿铭的主要著作有《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春秋大义》、《读易草堂文集》等。译作有《中庸》、《论语》(中译英)以及《痴汉骑马歌》(英译中)等。

猜你喜欢的书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科幻小说,菲利普·迪克著,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礼遇的资格

礼遇的资格

银行协议会副会长原岛荣四郎,相貌并不出众。小个,塌肩,脸和身体都要比普通男子细上—圈。长相也谈不上威严。细眉毛,松鼠眼,小鼻子,嘴角松驰,下巴尖瘦。仅根据这些特征,人们就足以想象出原岛荣四郎那其貌不扬的肖像了。

頖宫礼乐疏

頖宫礼乐疏

十卷,明李之藻撰。之藻字振之,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编首列頖宫祀典,次列仪注,次列名物器数,共成八卷。第九卷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祠,附以乡饮酒礼。第十卷附以乡射礼。其中如释奠仪之散斋、演乐、涤牲诸礼,及时祭仪注,皆《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所未载。又迎神乐章,谓明制本宋旧,一成三成,相沿不易。其乐章诸谱,配以六律者,唯填工尺一字,颇能得其源流。盖乐律自宋仁宗时始省去坐、立二部,及堂上、堂下之分。南宋诸儒,又以旧乐加平减之制,无高上、高尺之律,於是所用者惟中和韶乐。明代实沿其制。之藻所谱,又注明时俗之一凡、清凡诸调,与旧调相合者,分毫不爽。又於琴瑟操缦之法,别成一谱。其琴谱不越松风阁之旧规,以数音谱出一字,少用钩剔。盖欲近於和缓,以和韶乐。瑟谱则以六律为主,行迟其声以应节,又与元熊朋来《瑟谱》之一声一字者迥殊。盖历律皆根於数。之藻娴於算法,世所行《天学初函》,即其所刻。故因数制律,足自为一家之学。其末卷载乡饮酒礼兼及乡射礼者,明初之制,犹行射礼於頖宫。迨其中叶,此礼遂废。故《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载之不详。之藻稽古证今,考辨颇为赅悉。惟《褒崇》一门,仅采史传,不及马端临《学校考》之备。又《仪器图》内犠尊诸制,既不本於《三礼图》,又不以《考古》、《博古》诸图证其异同,仅以时俗陈设者为准,未免稍略。然礼以时王所制为定,是亦自有其义焉,未可尽非也。

读书附志

读书附志

一卷,南宋赵希弁撰。赵希弁,生卒不详,字君锡,袁州 (今江西宜春)人,宋太祖九世孙。南宋宁宗、理宗之交,江西漕贡进士,秘书省校勘。据其家三世藏书,择《郡斋读书志》四卷本所未著录者,仿其体例,撰成该书,以附四卷本,故称《附志》。《附志》一卷,实分上、下,类目与四卷本不尽相同。卷上有经类、经解类、小学类、史类、编年类、杂史类、史评类、职官类、刑法类、仪注类、天文卜算类、五行类、地理类、传记类、谱谍类、诸子类、农家类、杂说类、兵家类、类书类、杂艺术类、道家类、神仙类、释书类。卷下有楚辞类、别集类、语录类、总集类、法帖类,最末又有拾遗。总共著录图书四百六十九种,除少数复见者,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书籍,恰恰可作《郡斋读书志》的续篇。《附志》著录各书,更觉翔实,除书名、卷帙外,又介绍其书篇目、编次、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人名等。该志历来附四卷本《郡斋读书志》(即《前志》)理宗淳珰九年 (1249)黎安朝合刻于袁州,属袁本系统,一直随袁本流行。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郡斋读书志校证》的合校本,以影印南宋淳珰本《读书附志》为依据,加标点,附于书后。

续碑传集

续碑传集

本书(二册二六○面一五六、○○○字)不分卷,据江阴缪荃孙「续碑传集」及江都闵尔昌「碑传集补」选辑而成;因前有第二二○种「碑传选集」之辑,故名之以「续集」。按前辑所据钱仪吉纂「碑传集」讫清嘉庆朝止,缪集(宣统时纂)续自道光朝以至光绪末年;闵集(民初纂)既续晚出之文,并补道、咸以上所遗。本书所取碑传计有六十人,采文六十一篇。其中除有清中叶以下关系台湾人物以外,亦有南明遗逸之士,盖属闵集所收道、咸以上之人。体例一如前辑,不依类分,改按时代先后混一编次。惟少数南明人士,别以「补录」出之,载于书末。

相应相可经

相应相可经

佛说相应相可经,一卷,西晋法炬译。说善恶之人,各以类相聚。出单卷之杂阿含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