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潜川

周潜川
  • 姓名:周潜川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62
  • 民族族群: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周潜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儿科醒

儿科醒

儿科著作。清芝屿樵客撰。撰年未详。共12论,前列总论及诊治法,后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次撰“辨惊风之误论”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10病。最后3论为小儿“不可饿论”、“治痘论”及“治疹论”,各证之下均列附方

炎凉岸

炎凉岸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目次前题《新编清平话史炎凉岸》,下题“生花梦三集”。8回。无名氏撰;题“古吴娥川主人编次”,“青门逸史点评”。今大连图书馆藏有日本抄本。书叙袁化凤与冯女爱情故事。明弘治时抚院书吏袁七襄与冯国士相友善,指腹为婚。袁妻生子化凤,冯妻生女,结成姻眷。后冯中进士,贵贱悬殊,负心赖婚。但冯女与凤化各守信约,不肯相负。冯女削发为尼,誓守贞节。化凤后为刘瑾养子,登第显贵,不负冯女,终成夫妇。创作主旨在于劝戒,作者谓:“单为今日人心浇薄,交情冷暖,世态炎凉,奉富欺贫,趋炎附势,有感而作。”有日本抄本,大连图书馆藏。

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

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

此碑文当是李白于乾元二年(759)游江夏时为鄂州刺史韦良宰所作。此文与《经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作于同时。韦良宰是太白好友,早在天宝初年二人就有很深厚的交谊。韦良宰曾为贵乡县令、房陵太守、鄂州刺史等。李白长流夜郎赦归后,曾在江夏与韦良宰交游。李白写此德政碑正当韦即将离任之际。此碑盛赞韦良宰的出身、气节、政绩、识见和政治才能,描写了韦太守在鄂州天长节与民同庆的热闹情景,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情与厚望。题中“天长节使”之使字,王云:“使字疑误。”《校注》亦云:“按文义不当有使字。”安旗先生云:“使字当无误。倘删去使字,题之不通尤为明显;‘天长节’,似仅言作碑之时间为八月五日,与文义亦不合。为他人作功德碑在职官前冠以作碑之时间,在唐人中恐是仅见。详《碑序》,首叙天长节之来由,盛称玄宗之伟业;次叙韦良宰家世、德政;末叙鄂州群僚庆贺圣诞之礼仪及百戏杂耍之类。‘天长节使’或为州郡地方宴乐作寿仪式之主使者。似此,‘天长节使’与‘鄂州刺史’方能谐合而不捍格。姑妄言之,以俟宏识。”(《李白全集编年注释》)鄂州,即江夏郡,唐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北武昌。德政碑,旧时颂扬官吏政绩的碑刻。

诗故

诗故

十卷。明朱谋玮撰。谋玮字郁仪。封镇国中尉。贯串群籍,通晓朝廷典故。万历中管理石城王府事,宗人咸就约束。暇则闭户读书。着《易象通》、《诗故》、《春秋战记》、《鲁论笺》、《骈雅耽》及他书一百二十种。是书以“小序”首句为主,略同苏辙《诗传》之例,而参用旧说以考证之,所取书名,是其考《汉书·艺文志》而得之。《汉书·艺文志》中诗类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故成其名。故者,颜师古注:“道其旨意也”。是书多以“汉学”为主,与朱子《集传》,多所异同。其间亦有自创新义者。明代自胡广等《五经大全》大行之后,应举穷经,久分两事。使得从经学角度钻研《诗经》走向衰微。而谋深居朱邸,不籍进取于名场,乃得以研究遗文,故于名物训诂方面间有发挥。是书有明万历刻本及清抄本(清王宗炎校并跋)。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亦称《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银蹄金角犊子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所述为佛本生故事。经中说:旃陀罗颇黎王娶有三妻,其第三夫人生有一子。二位大夫人因嫉妒,设计杀此子。太子变为一头银蹄金角牛犊,得屠户的帮助逃出国外。后娶邻国公主,回国救母,与母均“不转凡身成佛”。本经最初见录于《仁寿录》,被判作伪经。但从本经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结构看,应属印度所撰佛典。约于南北朝末年或隋朝初年译出,而助译者加入了若干自己发挥的内容。译文大抵为口语,质胜于文。敦煌写本中有若干武周新字,可能抄写于晚唐早期。本经的发现为研究传统的“疑伪经”开拓了新的思路,为研究印度佛教及本生故事提供了新的资料。本经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

菩萨善戒经

菩萨善戒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作善戒经、菩萨地善戒经、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经详述受菩萨戒之作法、心得等,谓欲受菩萨戒则须先具足优婆塞戒、沙弥戒及比丘戒,并阐释梵网经、璎珞经之十重戒、八重戒。
又菩萨善戒经九卷本及一卷本,皆为由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抄出,将其整理成经之体裁。而九卷本包含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卷本仅具正宗分。据考证一卷本之内容应插入于九卷本之第四、第五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