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潜川

- 姓名:周潜川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62
- 民族族群: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周潜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大人
在那些环绕着天狼星转动的行星中间,有一个星球上有个青年,聪明绝顶,最近到我们这个小蚂蚁窝中游历,我三生有幸,和他认识了。他叫做小大人,这名字对所有的大人物都很合适。他身高八里:我说的八里是等于官尺二万四千步,每步五尺。一向为人类造福的代数学家,倘若当场拿起笔来,就会算出:既然天狼星系的居民小大人先生从头到脚有二万四千步,合到十二万官尺,而我们地球上的居民不过身高五尺,地球一周不过九千里;那末小大人所生长的星球,圆周一定比我们小小的地球正好大二千一百六十万倍。这在自然界中也极其平常,不足为奇。
人性记录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书通过一段故事,来阐明人性,也是一种记录的方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团谜——由矛盾复杂的激情、欲望和态势构成的迷宫……我们自己做出的判断,十有八九是错的。”我们的女主角:电影明星简·威尔金森,是一个绝对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物,她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办不到的。这不,她委托大侦探波洛为她办一件事,居然是让他去说服她的丈夫——埃奇韦尔男爵,和她离婚!他要是不肯离婚,她大笑着说,我叫辆出租车,自己去把他干掉!连波洛自己都尴尬地说,帮别人摆脱丈夫,可不擅长啊。不过他还是答应了。波洛把意思传达给男爵,埃奇韦尔男爵告诉波洛他早已把关于同意离婚的信寄出去了。当天晚上,男爵被杀……
黄庭内景玉经注
梁丘子(唐玄宗时人白履忠)注。《黄庭内景经》盖魏晋人所撰,主述存思法,梁丘子分三十六章注解之。
全唐诗
诗总集。清彭定求等编。共九百卷。明人胡震亨编《唐音统籤》一千零三十三卷,清初季振宜编《唐诗》七百一十七卷,采集唐人别集,搜求遗佚,成为包含较广的唐诗总集。此书诗作按体排列,并删去《统籤》篇末《章咒》四卷,《偈颂》二十四卷。当时修纂,除以《统籤》、《唐诗》为底本外,并用内府所藏唐人诗集参校,“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共收唐诗及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并附唐五代词。此书以胡、季二书为底本,校补而成。纂修始于康熙四十四年三月,成书于四十五年(1706)十月。共收唐诗及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并附唐五代词。计收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作者按时代先后排列,并系小传。书中间有校注,考订字句异同及篇章互见情况。
中边分别论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treya ,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ndhu ,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年在中国)译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同本异译。弥勒为瑜伽行派及唯识学派之开祖,本书即其五部论之一。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所谓‘分别’,即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本论计有相品、障品、真实品、对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归为一品,则全书为五品。本书于弥勒论书中,组织最称紧密,叙述简洁,思想丰富,系以大乘之立场含摄小乘佛教教义之概念。汉译之注释书有唐代窥基所著之‘辩中边论述记’,以及唐代新罗僧元晓所著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等。
大乘起信论
佛教经典。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该书提出的“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命题,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印度佛学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即认为佛性要经过累世修行证得佛果之后才能有,众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因而凡人成佛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含义则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只不过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妄念”遮盖了起来。由于佛性本有,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觉悟把“妄念”去掉,使本来觉悟的心性显现出来,从而成佛。于是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促使众生自我觉悟,获得解脱的途径,即在于内心修养。该书提出,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六度,就能获得解脱,而不需累世修行,不需依靠外力。“心性本觉”的观点为后来中国式佛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也一直被作为大乘佛教的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