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仁

蓝仁
  • 姓名:蓝仁
  • 别名:字静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崇安(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蓝仁,元末明初诗人。字静之。崇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清江人杜本隐居武夷,崇尚古学,蓝仁与其弟蓝智同往师之,授以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心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临濠,居琅琊数月。放归,以老寿终。他的诗作善于通过描写环境来烘托人的心态和情绪。如《暮归山中》:“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月涧、栖鹊、暗树、流萤、凉松、疏星,对表现人的情绪起了良好的渲染作用。其诗骨格老苍,常能造成一种浑成的境界,颇见工力。如《九日西庄怀弟》:“衰年无力远登临,短杖扶持叩竹扃。雨过林间双涧碧,云消天际一峰青。黄花寂寞憎诗瘦,白发凄凉畏酒醒。心把茱萸思骨肉,雁声孤起夕阳汀。”从中不难看出他在着意学唐。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

蓝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天涯红泪记

天涯红泪记

社会小说,二章,未完。苏曼殊著。载1914年5月《民国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小说写清朝末年“天下大乱”,燕影生辞去高等学校之职,“仓皇归省”。在舟中见一卜者,四目相接,“似欲有言而弗言”。归家后一日,燕影生外出游山,不觉至一僻壤之处,水光山色,疑为仙境。“隐约中,见高柳之下,有老人踞石行渔,神采英毅”。老者邀燕影生同归居处,且曰,此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往来唯农夫田老。老者家中,悬剑一柄,与燕影生交谈,“均剑术家言”。 日暮, 老者女儿以小舟送生归家,两人不觉互生爱慕之意。明日,燕影生复访老者。老者又向其“言剑法”,燕影生跪求受业。从此,就在老者处习练剑术。一日,老人之弟来,原是先前舟中所遇“卜者”。“卜者”出示燕影生小照一张,言此为早年一女郎所贻,女郎且曾言“此妾生生世世感戴弗忘之人”。“卜者”又言,今此女郎情愫已达君前,故小照可归还本人了。燕影生叹道,此女郎流离失所,今既无恙,我也就放心了。继而谈到历史上惩治无道,重建治平之世的人物和“为人排难解纷”的“任侠之流”……全文虽然只是小说的开端,但仍可看出作者对“乱兵攒刀蹀躞”的动乱世道的强烈不满和忧虑,对未受战乱骚扰的和平之乡充满憧憬,对于持剑行侠,匡救生民的豪迈举动深表钦慕。同时,小说也与作者其他几篇小说相似,有一条爱情的线索。

二薇亭诗集

二薇亭诗集

宋诗别集。1卷。徐玑著。作者曾任地方官吏,因此写过一些关切时政的诗歌,如《传胡报二十韵》有“晋赵非殊异,山河本浑全。人心方激切,天道有回旋”的句子,表现了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但更多的诗作却是表现长期离家担任下吏的酸辛心情,感情比较真实。诗体以五古、五律为多。某些绝句如《新凉》:“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也写得自然流畅,富有画意。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记述了甲午战败后条约的辩难。

淡定的智慧

淡定的智慧

淡定是心灵的修炼,是人生的境界和智慧。弘一法师修行,修得了一份淡定与超然。我们羡慕这份淡定,我们追求这种超然。淡定的智慧就像佛的修行,这种修行让一切回归内心,让人宠辱不惊。《淡定的智慧: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的文字中渗透着弘一法师的风骨和智慧,让浮躁的人们学会放下,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淡定中滋养心灵,在智慧中升华人生;它让人们的内心清澈如水;让生命重新回归平衡;让人们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云峨喜禅师语录

云峨喜禅师语录

《云峨喜禅师语录》由清行喜说,智恒等编,共二卷。卷前有序。卷上收住霍丘大别山普济禅寺语录、住河南光山县普福禅寺语录、住萝山县国祥山龙池禅寺语录、住湖广随州落黄法兴寺语录,住河南府汝州风穴禅寺语录,卷下收陕西长安大兴善寺语录、再住风穴禅寺语录、问答入室机缘、拈古、颂古、赞偈、佛事、杂著、行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佛教史籍。义净撰。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佛僧56人的传记。其中正传50人,附传6人。始自太州玄照法师,终于澧州大津法师。在这56人中,有30人因患病死于古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其中年高者70岁,年少者24岁,多数三四十岁;有11人到古印度后,不知存亡;有6人在古印度为僧,多系唐代去古印度取经的新罗僧人,或土蕃人;只有9人从古印度取经后,返回大唐。卷上,以“寺样”为题,记有古印度毗诃罗寺的建造形式、规模、装饰,及僧众3500,寺属村庄200所等情况。卷下,又以“又重归南海传法师资4人”为题,记述了他们去古印度习佛法情况。始自苾刍贞固律师,终于苾刍法朗。其中2人,由印度返回广州,1人在古印度为僧,1人病死于古印度,最后为义净本人自传。记述了义净留学古印度所经历30余国的历史,风俗以及他们在古印度住过的佛寺、学习的内容等。为研究印度史,中外文化交流及佛教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