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储

- 姓名:梁储
- 别名:字叔厚,号厚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451年8月8日
- 逝世日期:1527年4月25日
- 民族族群:
梁储(1451年8月8日~1527年4月25日),字叔厚,号厚斋、郁洲居士,广东广州府顺德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幼时师从于陈献章受业。他在成化十四年(1478)的会试中夺得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授予他编修之职,并兼任司经局校书。
弘治四年(1491)进升为侍讲,后改任洗马,在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册封安南(今越南北部)后,他便辞去了其余的官职。过了一段时间后,提升他为翰林学士,和其他人一起编纂会典,升为少詹事,官拜吏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改任吏部左侍郎,进封尚书,专门负责诰文敕令的起草、拟定,掌管詹事府。宦官刘瑾善进谗言,他吹毛求疵,从梁储参与编纂的会典中挑出一点小毛病,梁储因此被降职为右侍郎。《孝宗实录》完成以后,他又重新担任尚书,不久又加封为太子少保,调南京吏部任职。后来太监张永揭发刘瑾有谋反之罪,刘瑾被斩首。刘瑾被杀后,梁储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后来又屡次加任少傅、太子太傅,进升建极殿大学士。
正德十年(1515),朝中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廷和的父亲去世,回家奔丧,梁储便为首辅。武宗皇帝晋升他为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此时,皇宫大兴土木,建造乾清宫、坤宁宫,又营造太素殿、天鹅房、船坞等,梁储和大学士靳贵、杨一清恳切上谏。第二年春天,梁储又上谏,因为皇帝的继承人没有确定,请求在皇帝的宗室后嗣中选择贤达者在京师居住,准备继承人的选择,但都没有上报。这一年秋天,武英殿大学士杨一清被罢官,由文渊阁大学士蒋冕代替。到第二年,靳贵也被罢官,由毛纪兼任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在奸佞小人的误导下,武宗皇帝喜欢微服出行,曾经出西安门,过了一宿才回来。对此事,梁储等大臣多次上谏,武宗不听,大臣们又担心此事被外廷得知,所以感到非常为难。正德十二年(1517)春天,武宗皇帝听信身边宠信之人的话,召集百官到左顺门,明确告诉大家,行郊礼完毕之后到南海子巡游打猎。梁储认为不妥,和各位大臣急切上谏,没有被接纳。八月初一,武宗身着便服,带着几十名随从到昌平(今属北京)去。到了第二天,梁储、蒋冕、毛纪等人才觉察到,追到沙河边也没追上,便连连上疏请求皇帝回朝,过了13天,武宗皇帝才回来。皇帝整天盘游不息,中外危机四伏,而国家又没有储备副手,梁储上疏极力请求建立储副制度,也没有上报。九月,武宗骑马出居庸关,到宣府(今河北宣化)游历,命令各大将守关,不准放朝中大臣出关。舍弃了大臣们的束缚,武宗皇帝恣情游历,由宣府到大同(今属山西),在应州遇到贼寇的袭击,差一点毙命。梁储等大臣忧惧万分,请求皇帝回朝的上疏更加紧急,接连十几次上奏章劝谏,皇帝不为所动,这一年末竟然驻在宣府。
这期间,武宗不问朝政,失德更加厉害。一群奸诈小人窃取大权,弄的朝政浊乱不堪,人心惶惶。梁储恪尽职守,但仍害怕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便以杨廷和服阕期满为由,屡次请求皇帝将他召回。杨廷和回朝后,梁储让出首辅位置甘愿处在杨廷和之下,表现出不争名利的高尚情操。凤阳守备中官丘德以及镇守延绥(今陕西榆林一带)、宁夏(今宁夏北部黄河沿岸地区)、大同(今属山西)、宣府(今河北宣化)的诸位中官都上书乞求更换敕令,在带兵的同时兼理民事。武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梁储等人认为军事、民政搅在一起会造成混乱,不可以这样做,但皇帝不听。
当时,善于谄媚巴结的江彬,颇得武宗的喜爱。他引诱武宗皇帝四出巡游,掳掠妇女,搜刮民脂民膏。正德十三年(1517)七月,在江彬的诱引下,武宗皇帝将遍游塞上。武宗托词边关吃紧,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领各路军队前往征讨。命令内阁草拟敕书。内阁大臣认为这样做不妥当,武宗便又召集百官于左顺门面谕。杨廷和、蒋冕苦苦哀告,梁储、毛纪泣泪而谏,众位大臣也哭泣上谏,但皇帝主意已定,无法改变。不久毛纪因病告假,梁储独自苦苦支撑,廷诤数日,但皇帝丝毫不听。过了一个多月,武宗以大将军朱寿肃清边境之敌为由,命令加封他为镇国公。梁储、毛纪上书说:“镇国公虽然高贵,但终究是臣子,陛下继承祖宗的宏大基业,是天下人的国君,为什么自我贬损呢?既然加封朱寿为镇国公,那么必将授给他皇封诰券,追封三代,难道祖宗的在天之灵也肯像陛下这样贬损吗?何况铁券必有免死的封文,陛下寿福无疆,为什么甘愿妄自菲薄,蒙受这样的不祥之辞呢?名既不正,则言自不顺,臣等断断不敢阿意苟从,取以后杀身亡家之祸患。”梁储、毛纪二人的上书没有上报。武宗此时又悄悄出行,经过宣府、大同,直接抵达延绥。梁储等人忧惧万分,接连几十次上疏,武宗皇帝根本置之不理。
秦王请求将关中的闲田荒地改为牧地,平虏伯江彬,以及钱宁、张忠等人都替他请求,内阁大臣不同意这样做,但武宗排除众人之议答应了他的请求,命令内阁大臣草拟有关制度。杨廷和、蒋冕引疾退避,武宗非常生气。面对当时的形势,梁储考虑到再争无益。便草制:明太祖高皇帝发布命令,国土不能藩封。不是吝啬,主要是考虑这片国土广阔丰饶,藩封得到它之后,大多用来蓄养士兵战马,富贵而骄横,容易被奸人引诱做出不轨之事,不利于国家社稷。秦王现在得到封地之后,应该处处谨慎,不要收聚奸人,不要蓄养太多的士马,不要听信奸人之言做出不轨之事,以免危及到边境安全、危及社稷。到那时虽然想要面子,保住亲亲关系也是不可能的。武宗皇帝看了梁储草拟的敕令,非常吃惊,说道:“像这样怎么能够防备呢?”于是这件事便搁下了。第二年,武宗想要巡游南方,言官跪伏上谏,内阁大臣梁储、蒋冕、毛纪纷纷上谏。由于上谏的很多,所以皇帝才没有出游。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与致仕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等谋夺帝位,他们从南昌起兵,向鄱阳湖进发。右签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立刻率兵讨伐。宁王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武宗皇帝自称威武大将军,率京边骁将勇卒亲自南征。梁储、蒋冕护从。行进途中,前方报捷,反贼已灭,定王朱宸濠被俘。王守仁上书请求献上朱宸濠,皇帝御驾回朝,武宗皇帝不同意。大队人马抵达扬州(今属江苏)时,武宗与众臣商议到南京行郊礼。梁储、蒋冕考虑按此计划执行,皇帝回京则遥遥无期,所以二人上疏,反复陈述理由,说明此行不可。叛贼朱宸濠即将被押到,武宗询问大家如何处置比较适宜,梁储等人请求按照宣宗征伐高煦的先例,罪人逮捕以后,马上班师回朝。又因为到处发生灾异,边警不断,乞求皇帝速返京师。梁储连续上疏八、九次,皇帝丝毫没有回还的意思。这年秋天,行进途中,有像猪头一样的绿色怪物落在皇帝面前,此物又进入御妇人的房间中,好像悬挂着的人头,此种景象使人心惶惶不安。梁储、蒋冕趁机危言上谏,武宗颇为动心。可是群小却欲诱导武宗继续游历浙西大山,泛舟江、汉。梁储、蒋冕更加忧惧,手捧奏疏跪泣行宫门外,从未时至酉时。武宗派人取入奏疏,下谕二人起身。二人叩头说:“未奉皇帝回京谕旨,不敢起来。”武宗无奈,只好答应说不日还京,二人才叩头起身。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皇帝驾崩。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杨廷和等重臣决定迎立兴献王世子。按照惯例,迎立新皇帝登基应由一位内阁大臣和中贵勋戚偕同朝廷礼官前往。杨廷和想留下蒋冕协助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可又怕梁储年老不愿前往,便佯装怜惜梁储年老体衰,不让他去。梁储振作精神说道:“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事更大的吗,怎么敢以身体疲弱推辞呢?”于是他和定国公徐光祚等前去安陆(今属湖北)迎立世子。朱厚即位后,给事中张九叙等诽谤梁储结纳权奸,持禄固宠,想借此弹劾他。因受诬告,梁储三次上疏要求离职。世宗皇帝赐敕令飞马传送,派人护送回乡。每年的粮米俸禄,按规定供给。梁储死后,他的儿子梁钧奏请皇帝赐赠谥号。吏部侍郎桂萼等人认为:梁储身为内阁辅政官,但大臣们对他颇有微词,并抄录了两京言官的弹劾奏章给世宗皇帝。世宗皇帝念他是先朝旧臣,特赠太师,谥号“文康”。
早时,梁储的儿子梁次据为锦衣百户。在家乡与富豪杨端争夺民田,杨端杀死田主,梁次据一怒之下杀掉杨端家二百多人。事情败露后,武宗皇帝因为梁储在朝为官的缘故,仅把梁次据发配到边卫立功赎罪。后来又恢复原职,逐渐累官至广东都指挥签事。
梁储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淡妆的男人
松本清张著,本书收作者推理小说七篇:《潜在影象》、《高雅的姐弟俩》、《万叶翡翠》、《买盆栽的女人》、《淡妆的男人》、《确证》、《乡村医生》。
于絮尔·弥罗埃
《于絮尔·弥罗埃》写一富有的名医,告老还乡,领了一个女孩于絮尔作为老年的安慰。他的几房亲戚,贪婪成性,为了争夺遗产,窥伺刺探,不择手段,几乎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作了牺牲品。作品还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大大小小的冲突和矛盾,写出金钱支配社会、支配风俗、支配亲属关系,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序。
半江集
明代诗文别集。赵宽(字栗夫,号半江)著。初由赵宽邑人王思诚在正德间刊刻,凡12卷。前有正德十年(1515)王守仁序、正德十一年费宏序。王守仁序中叹惜其遗稿散佚。嘉靖末在三江毛太史故第发现赵宽手稿1册,其子赵禴掇拾补辑,重刻为15卷本,凡诗8卷、文7卷,并增有嘉靖四十年(1561)徐师曾等序。今存有此刻本。《四库全书》存目著录的即是嘉靖刻本。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其人说:“栗夫少有声场屋,会试出吴文定(宽)之门,开榜日颇以吴士为嫌,主司召试诗赋,下笔数千言,葩藻夺目,论者乃服。”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说:“栗夫集名半江,邵文敬(珪)亦名半江,诗品略相似。”其诗文创作皆有台阁气。
来南录
记行著作。唐李翱撰。一卷,翱字习之,赵郡, (约当今河北赵县)人,一作成纪(约当今甘肃天水)人。贞元进士,历官庐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撰有《李文公集》等。是篇约八百四十字。记其元和四年(809)十月奉命南下,自东都洛阳出发,经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到达广州。记水陆道路、里程、河流顺逆、滞流等甚详,对研究唐代交通有参考价值。有《说郛》本,《唐人说荟》本, 《五朝小说》本等。
孔子项讬相问书
敦煌遗书。故事赋体。作者佚名。今存敦煌写本13种:S395、1392、2941、5529、5530、5674、P3255、3754、3826、3833、3882、3883及李木斋旧藏卷。原卷题有“孔子项托相问书一卷”,大多为晚唐五代写本,有的明确题有“天福八年(943)癸卯岁十一月十日净土寺学郎张延保记”。这篇故事主要记述孔子东游,路逢小儿项托就人事物情、天文地理、生物演变等问题互相诘难并展开激烈辩论的经过,表现出项托机警过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说明圣人如孔子者并不可畏。通篇以杂言韵语为主。开头说明孔子项托相遇,中间以问答形式,反复辩难,最后以项托胜辩作结。文末附七言长诗1首,共56句,概述项托入山游学,反遭孔子诛杀,及其精诚未去,赤血生竹的经过,基本上承袭汉赋的体式。孔子项托故事“在敦煌所有俗文中,传本最多,流传亦最广。更从其他史料观之,不但流传最广,亦最长。明本《历朝故事统宗》卷九有《小儿论》一篇,文字尚十同八九。明本《东园杂字》也有这一故事。又解放前,北京打磨厂宝文堂,同记书铺,还有铅印《新编小儿难孔子》在出售,与敦煌本文字犹十同七、八。”(《敦煌变文集》第236页)。可见此一故事深远的影响。整理本见《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默庵集
诗别集。明曹义(号默庵)著。五 卷。作者所著诗文集均藏于家,但今仅见诗集 行世。卷首有明成化四年(1468)曹安序。卷末 有附录(又作“后集”)一卷,收入悼念作者的诗 文及文集、诗集原序各一篇。署“剡溪刘兰、金 溪邓春编次,华亭曹安校正”。传本较少见,诗 多为吟咏志趣及酬答之作,特点不明显。有明 成化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