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选

- 姓名:李永选
- 别名:字法贤,号俊卿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长乐首占岱边村人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72年
- 民族族群:
李永选(1901—1972年),长乐首占岱边村人,字法贤,号俊卿,又署闲云,晚年以斯文废坠,文章不值一文乃愤而改署半文。父李立舜,博通经史,多才多艺,有志著述,却因染时疫而早逝。其父去世时李永选尚遗腹,赖母亲精心抚育严格课读而长大成人并有所成就。李永选以平生未得见父为憾,乃以孝心回报慈母,孝名传扬乡间。名其母课读之处为藏楼,自为《藏楼记》以记之。
1920年李永选考入福州乌山师范学校,读书勤奋,严于律己,酷爱诗文,尤喜治印,得到许多老师的赏识。1922年夏,母丧,丁忧在家。1924年复学,次年毕业,与黄宏珂、陈师钜等人在长乐南山之麓共同创办平民小学,有志于中国的基础教育。他以广博的学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广受赞赏。继而被聘为马江青洲小学校长,又先后被聘为长乐私立培青中学、闽侯黄花岗中学等校教师。
李永选是学界知名人士,他与长乐当时许多名人交谊深厚,如与高鲁、李世甲、陈修、王景皞、黄葆 、林素园、柯凌汉、郑功恺、陈兰湘、高光远等人皆是至交。天文学家高鲁,以学者参政,任闽浙监察使,李世甲则为海军司令,李永选以其学识才干,若肯苦心钻营,得他们提携,不难致身青云,但李永选视名利如粪土,与他们的交往都是君子之交,虽经常诗文唱和,书信往来频繁,而绝不干以私事,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1941年4月长乐沦陷,李永选不顾敌伪的威胁利诱,坚辞伪职,日酋联络官宫川以小汽车挟持其至县,逼其就范,李永选仍誓死不从,乘隙变服易名远走永安沙县间,其高风亮节为人称颂。长乐光复后,受中共地下党员、长乐县长刘润世之请,出任肃奸、善后两个委员会秘书,主持赈灾、肃奸工作,李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1944年10月长乐再度沦陷,李避居董奉山顶,日教私塾,夜则笔耕。李永选文学功底深厚,勤于著述,他从年轻时起就醉心于地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编成了一些地方史志。长乐之高详里、光俗里、至德里、钦仁里、绍惠里、江左里合称六里,原属闽县管辖,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始划归长乐。李永选以六里为长乐新区,且民国十九年陈衍主纂的《闽侯县志》中关于六里的记述过于简略,因此从六里划归长乐之日始,李永选就特别留心于六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抗战胜利后,李永选出任长乐县参议会议员,处处为民说话。1947年秋,长乐县县长李忠锬奉命组建县文献委员会,特聘李永选为主纂编修长乐县志。除平时收集的资料外,李永选还身体力行,常深入实地调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足迹踏遍全县,要留下一部详实的史志。正如他在《长乐六里志·自序》中说的:“兹编之成,搜集匪懈,历寒暑,冒风雨,六里川泽陵谷之幽险无不至,废址荒墟之陈迹无不问,氏族谱牒之记无不采,虽仅此六里区区之志,亦颇竭搜集之力。志在表章文献,非饰词摛藻,徒供文雅之士所赏识而已。凡所掇拾,实者详之,疑者阙之,备后之续修邑志者采焉。敢敷陈杜撰,以溷人耳目乎?”工作进行一年半,志稿已完成大部,由于种种原因而中辍。加上时局动荡,李永选携志稿退居岱边村继续充实完善。解放后志稿八册共五十卷以文献委员会名义交给长乐县人民政府档案室保存。
1956年8月长乐县政协成立,李永选当选为长乐县政协第一届常委,1962年任长乐县政协第二届委员。长乐县政协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将《长乐县志》稿本移交给政协乡土文史资料整理组,由李永选主持乡土文史资料整理工作。李永选将志稿另行誊抄一部副本藏于家中,原稿本则存于政协。政协文史组的人读过县志稿本,对志稿详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优美的文笔大加赞赏,称为信史。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永选考虑到志稿全帙出版无望,出于对长乐六里文献资料的珍视,故先从志稿中录出有关六里的资料,辑成《长乐六里志》十二卷近十九万字,体例大体按民国七年版《长乐县志》,于1964年刻写成油印本分赠国内各大图书馆,《六里志》稿本后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1989年以油印本《长乐六里志》为蓝本,长乐政协文史组聘请张善贵等人重新校勘补正,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长乐六里志》体例严谨,资料详实,从中可窥见《长乐县志》志稿之一斑。
文化大革命开始,政协活动停止,李永选受到冲击和批斗,其家藏的《长乐县志》稿本和被搜出的其他文稿在批斗会上被当场烧毁,而存于政协的那一部《长乐县志》稿本则被造反派搜走后不知所终。倾注了李永选半生心血的《长乐县志》稿本就此湮没,只留下了一些残编断简,实在可惜。除保留下来的《长乐六里志》外,李永选、张善贵等人从中辑出而幸存的史料还有:从“海防志”中辑长乐两次沦陷的资料成《长乐前后被难记》二卷,此书作为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献于1995年由长乐政协文史办出版;辑《倭祸记》一卷;从“物产志”辑《番薯考》一卷;从“艺文志”辑《岱峰志》二卷、《长乐诗话》四卷;从“金石志”辑《藏楼金石志》二卷、《郑和碑考》一卷;从“大事记”辑《长乐民国年间大事记》一篇。
除此之外,李永选著述还有许多,如《藏楼随笔》四卷、《藏楼印话》四卷、《藏楼印简》一卷、《藏楼印存》四卷、《增广印人传》十六卷、《寿山石志》一卷、《西湖胜概并十六景印存》一卷、《石交集》一卷、《藏楼诗文词集》三卷、《刻印日课》一卷、《西湖集》一卷、《白云集》一卷、《岁寒集》一卷、《藏楼隶书千字文》一卷、《董奉山志》一卷、《三余集》一卷等。李永选1972年10月23日病逝于藏楼,张善贵为之撰墓志铭。
李永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丘祖垂训文
邱祖垂训文。本文是邱祖训导门人的话。能够皈依玄门是难得的机缘,应当好好把握,遵守玄门的法度,根据个人的缘法深浅按照三乘之法修行;倘若作奸犯科,必然受到神灵的追责。《邱祖垂询文》旨在整顿道教教风、维护道教信仰的神圣性与淳正性,在当世和现代社会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是对广大慕道、修道之人的勉励和警训。
幸鲁盛典
清孔毓圻撰。孔毓圻,清曲阜人,康熙间袭封衍圣公。康熙二十四年 (1685)上疏请修此书,于康熙二十七年修成18卷上呈。得旨修改后,予以增辑,修成事迹20卷,艺文20卷,共40卷,记载玄烨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巡视山东曲阜、亲祀孔庙的盛典。据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当年: “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至圣迹殿,览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诣孔林墓前酹酒。书 ‘万世师表’ 额。留曲柄黄盖。” 二十四年“三月壬戌,上撰孔子庙碑文成,亲书立碑”。实际上,当年是书作者亲自参与了这次幸鲁盛典,耳闻目睹了各种活动的始末,对祀典的规模、服色、程序以及所用祭器的名称、规格,乐舞的形式、乐悬的排列等等介绍,都是第一手材料,成为后来史书记述此事的依据。应当指出,康熙皇帝的这次祭孔,是清代初期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之后,从政治、文化上巩固其统治的需要。是书为此而留下的这次活动的完整记录,其中虽有谀美虚饰之辞,但其价值不容低估,使我们从中看到,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很快即利用汉文化中的孔孟之道作为统治工具的史实。同时,这次祭孔礼仪的介绍,也为了解清初期宫廷典制的内容提供了具体资料。而且是书还在每种礼仪的介绍下附注了前朝和本朝情况,为考查历代尊孔、祭孔的成例提供了方便。是书被 《四库全书》收入《史部·政书类》。另外,《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福建、广雅本) 也收有此书。
西清笔记
二卷。清沈初撰。沈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人。清大臣。乾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有《兰韵堂集》。是书分恩遇、典故、文献、职志、名迹、庶品等类,记述内庭见闻,有些史事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如于敏中欲谥文襄,裘曰修欲谥文达,稽璜以礼部尚书召至京,对皇帝言及傅恒经略缅甸事宜,不合圣意,遭降职等,均可补史之阙。庶品类,记述当时各处贡品,名迹类载内廷书画,多为常人所未知,也有可资参酌之处。是书为乾隆初年所辑,现有嘉庆刊本,光绪刊本,并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史纠
六卷,明朱明镐撰。是书考订诸史书法之谬及其事迹之抵牾,上起《三国志》,下迄《元史》,每史各为一编。作者通过对史书的考订,阐发了他的史学主张。①他认为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不能太简略。卷4中说:“纪略传详,史体固然;过加删削,毋乃太简!”②纪传体史书的立志要严格,主张删掉《魏书》中的《释老志》等。还认为,书志的断限要明了,有的明明是断代史的志,却写得漫无边际。③推崇表的作用,尤其是《辽史》的《闰考》、《朔考》。认为宋和辽历法不同,史家能够详列以上两表,使后人一目了然,正是修史之功。④对史书的论,作者认为,有独到见解的,可以作论,否则不必作论。⑤关于列传,作者对《宋史》的列传评价很多,他认为《宋史》有三善而有七失,其中的“七失”大多是针对它的列传而言的。有的列传所述名实不符,如陈靖的劝农之议,泥古不行,无益于民生,却把他列入吏传。有的入传混杂,该人道学传的列隐逸传,该入隐逸传的列入文苑传等。有的不必列传而强立,如有的人只有官衔可记,并无事迹可书,却强为之立传,徒有“词费之讥”。有的列传“历载其先世谱系,刺刺不休”,好像是写家史一样。⑥作者主张史书要善恶并书。他认为, “史官之笔,一出一入具有严科,不以小善盖巨慝,亦不以一眚掩大端。……君子有过,亦宜绳之,不敢以君子之名而或宽之;小人有善,亦宜录之,不可以小人之名而或距之。”《史纠》卷5
谷山笔麈
明于慎行撰。十八卷。书成于万历末年。于慎行,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东阁大学士,多次主持乡试、会试。本书主要记述明朝万历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财赋、礼乐、释道、边塞诸事,为考溯源流,亦时或兼及明前期诸朝之事。其中关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朝廷内阁的排挤倾轧、官场的腐败、士大夫的寡廉鲜耻及社会经济文化诸状况的记载,多出于作者亲历或耳闻目睹,颇具参考价值。而对科举考试及学校等,亦多有记述。如卷八《选举》,既记述了汉世用人之法,魏晋选部职掌以及科举之法行,再述唐宋元各朝行施科举变化状况,最后详述明代科举、任官等。有家藏抄本、万历四十一年(1613)刻本、天启五年(1625)刻本,今有中华书局校勘本。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一卷,唐不空译,日本无等题记,略云观自在菩萨薰真如香印法,又云观自在妙香印法,极略妙香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