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选

李永选
  • 姓名:李永选
  • 别名:字法贤,号俊卿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长乐首占岱边村人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72年
  • 民族族群:

李永选(1901—1972年),长乐首占岱边村人,字法贤,号俊卿,又署闲云,晚年以斯文废坠,文章不值一文乃愤而改署半文。父李立舜,博通经史,多才多艺,有志著述,却因染时疫而早逝。其父去世时李永选尚遗腹,赖母亲精心抚育严格课读而长大成人并有所成就。李永选以平生未得见父为憾,乃以孝心回报慈母,孝名传扬乡间。名其母课读之处为藏楼,自为《藏楼记》以记之。


1920年李永选考入福州乌山师范学校,读书勤奋,严于律己,酷爱诗文,尤喜治印,得到许多老师的赏识。1922年夏,母丧,丁忧在家。1924年复学,次年毕业,与黄宏珂、陈师钜等人在长乐南山之麓共同创办平民小学,有志于中国的基础教育。他以广博的学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广受赞赏。继而被聘为马江青洲小学校长,又先后被聘为长乐私立培青中学、闽侯黄花岗中学等校教师。


李永选是学界知名人士,他与长乐当时许多名人交谊深厚,如与高鲁、李世甲、陈修、王景皞、黄葆 、林素园、柯凌汉、郑功恺、陈兰湘、高光远等人皆是至交。天文学家高鲁,以学者参政,任闽浙监察使,李世甲则为海军司令,李永选以其学识才干,若肯苦心钻营,得他们提携,不难致身青云,但李永选视名利如粪土,与他们的交往都是君子之交,虽经常诗文唱和,书信往来频繁,而绝不干以私事,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1941年4月长乐沦陷,李永选不顾敌伪的威胁利诱,坚辞伪职,日酋联络官宫川以小汽车挟持其至县,逼其就范,李永选仍誓死不从,乘隙变服易名远走永安沙县间,其高风亮节为人称颂。长乐光复后,受中共地下党员、长乐县长刘润世之请,出任肃奸、善后两个委员会秘书,主持赈灾、肃奸工作,李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1944年10月长乐再度沦陷,李避居董奉山顶,日教私塾,夜则笔耕。李永选文学功底深厚,勤于著述,他从年轻时起就醉心于地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编成了一些地方史志。长乐之高详里、光俗里、至德里、钦仁里、绍惠里、江左里合称六里,原属闽县管辖,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始划归长乐。李永选以六里为长乐新区,且民国十九年陈衍主纂的《闽侯县志》中关于六里的记述过于简略,因此从六里划归长乐之日始,李永选就特别留心于六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抗战胜利后,李永选出任长乐县参议会议员,处处为民说话。1947年秋,长乐县县长李忠锬奉命组建县文献委员会,特聘李永选为主纂编修长乐县志。除平时收集的资料外,李永选还身体力行,常深入实地调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足迹踏遍全县,要留下一部详实的史志。正如他在《长乐六里志·自序》中说的:“兹编之成,搜集匪懈,历寒暑,冒风雨,六里川泽陵谷之幽险无不至,废址荒墟之陈迹无不问,氏族谱牒之记无不采,虽仅此六里区区之志,亦颇竭搜集之力。志在表章文献,非饰词摛藻,徒供文雅之士所赏识而已。凡所掇拾,实者详之,疑者阙之,备后之续修邑志者采焉。敢敷陈杜撰,以溷人耳目乎?”工作进行一年半,志稿已完成大部,由于种种原因而中辍。加上时局动荡,李永选携志稿退居岱边村继续充实完善。解放后志稿八册共五十卷以文献委员会名义交给长乐县人民政府档案室保存。


1956年8月长乐县政协成立,李永选当选为长乐县政协第一届常委,1962年任长乐县政协第二届委员。长乐县政协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将《长乐县志》稿本移交给政协乡土文史资料整理组,由李永选主持乡土文史资料整理工作。李永选将志稿另行誊抄一部副本藏于家中,原稿本则存于政协。政协文史组的人读过县志稿本,对志稿详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优美的文笔大加赞赏,称为信史。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永选考虑到志稿全帙出版无望,出于对长乐六里文献资料的珍视,故先从志稿中录出有关六里的资料,辑成《长乐六里志》十二卷近十九万字,体例大体按民国七年版《长乐县志》,于1964年刻写成油印本分赠国内各大图书馆,《六里志》稿本后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1989年以油印本《长乐六里志》为蓝本,长乐政协文史组聘请张善贵等人重新校勘补正,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长乐六里志》体例严谨,资料详实,从中可窥见《长乐县志》志稿之一斑。


文化大革命开始,政协活动停止,李永选受到冲击和批斗,其家藏的《长乐县志》稿本和被搜出的其他文稿在批斗会上被当场烧毁,而存于政协的那一部《长乐县志》稿本则被造反派搜走后不知所终。倾注了李永选半生心血的《长乐县志》稿本就此湮没,只留下了一些残编断简,实在可惜。除保留下来的《长乐六里志》外,李永选、张善贵等人从中辑出而幸存的史料还有:从“海防志”中辑长乐两次沦陷的资料成《长乐前后被难记》二卷,此书作为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献于1995年由长乐政协文史办出版;辑《倭祸记》一卷;从“物产志”辑《番薯考》一卷;从“艺文志”辑《岱峰志》二卷、《长乐诗话》四卷;从“金石志”辑《藏楼金石志》二卷、《郑和碑考》一卷;从“大事记”辑《长乐民国年间大事记》一篇。


除此之外,李永选著述还有许多,如《藏楼随笔》四卷、《藏楼印话》四卷、《藏楼印简》一卷、《藏楼印存》四卷、《增广印人传》十六卷、《寿山石志》一卷、《西湖胜概并十六景印存》一卷、《石交集》一卷、《藏楼诗文词集》三卷、《刻印日课》一卷、《西湖集》一卷、《白云集》一卷、《岁寒集》一卷、《藏楼隶书千字文》一卷、《董奉山志》一卷、《三余集》一卷等。李永选1972年10月23日病逝于藏楼,张善贵为之撰墓志铭。

李永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华阳集

华阳集

唐人顾况(725?—814?)撰。三卷,附补遗一卷。况字逋翁,晚自号悲翁、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转著作郎。因诗中讽嘲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阴真逸。原集二十卷,已佚。明万历间辑所佚成书,收诗、赋二卷,文一卷,另附补遗一卷。其诗重内容,不以文采华丽求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皆为讽刺劝戒之作,《彩枝词》为学民歌之作,色彩甚浓。《公子行》、《行路难》等作品艺术风格奇特,为李贺诗风之先声。有《四库全书》本,道光中浙江黄山庄刊本。

可闲老人集

可闲老人集

诗别集。四卷。元张昱 (1289—1371)撰。昱字光弼,自号一笑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元末弃官。明初太祖征其入京,召见,悯甚老,曰 “可闲矣”,厚赐遣归,于是更号可闲老人,放浪山水间。其诗出于虞集,具有典型。多已散佚。明正统元年(1436)杨士奇搜得残稿,为之作序,令浮梁县丞时昌刻之。此本即从正统刻本传写而来,士奇原序尚载于卷端。今存《四库全书》本。

玉堂丛语

玉堂丛语

亦作《玉堂丛话》8卷,明焦竑撰。焦竑平生著述宏富,此书是其最后一部著作,他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为本书作序,第2年即谢世。此书是他死后由其门人编辑行世的。“玉堂”是翰林院的别称,此书因专记翰林故事,故称《玉堂丛语》。《玉堂丛语》实则是明代万历以前的翰林人物言行录,顾起元序称:“《玉堂丛语》若干卷,太史澹园先生以其腹笥所储词林往哲之行实,仿临川《世说》而记之者也。此书系仿《世说新语》体例,专记明初以来翰林诸臣遗言往行,分“行谊”、 “文学”、 “惑溺”、 “仇隙”等五十四类,体例简净。谢国桢谓此书实较何良俊《何氏语林》、梁维枢《玉剑尊闻》等书为善。

汉皋诗话

汉皋诗话

诗话著作。宋张某撰。张某,佚其名,北宋末或南宋初人。《汉皋诗话》原书久佚,卷数不详。今传《说郛》本系节编本,仅十一则。罗根泽辑补二则,得十三则;郭绍虞辑补四则,得十五则。其论诗多偏于考据注释,尤以校正杜诗者为多,亦不为无见。然其中“鲍孤雁”一则,既误以南唐人诗为鲍当诗,又称“凡物有群而孤者皆然,何独雁乎”,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所讥。郭绍虞亦谓“其论诗不免拘泥与疏舛”(《宋诗话考》)。有《宋诗话辑佚》本。

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

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

亦称《占察善恶业报经疏》,简称《占察经义疏》。佛典注疏。清顺治七年(1650)智旭撰。二卷。是菩提灯译《占察经》的注释书。此前十五年作者于云栖寺获得此经,后依经立忏及讲演分科,本书即在此基础上撰成。分五个方面阐述经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书首作者另撰有《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简称《占察经玄义》)一卷。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续古尊宿语要

续古尊宿语要

六卷。宋代晦堂师明编。此书继《古尊宿语要》之后而编,收录临济、汾阳昭、琅琊觉、慈明圆、翠岩真等八十一位禅师的语要。由于所摘录机缘语句较少,很少涉及人物生平履历,没有完整的传法谱系,其史料价值低于灯录。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