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卡·曼

- 姓名:艾瑞卡·曼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5年9月
- 逝世日期:1969年8月
- 民族族群:
艾瑞卡·曼(Erica Mann,1905年9月—1969年8月),德国作家、演员、记者。1905年生于德国慕尼黑,是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托马斯·曼的长女。托马斯·曼在她出生的时候曾在给自己的哥哥亨利希·曼的信中说对生了一个女儿有些失望,因为一个儿子“更有完整的诗意”。但是很多年后,他在日记里承认,在他的六个孩子中,他偏爱长女艾瑞卡和长子克劳斯。艾瑞卡和她的五个弟妹在母亲身边长大,她的家庭属于慕尼黑有影响力的上层阶级,是各种高级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经常光顾的地方。
艾瑞卡从小学习戏剧和表演,高中还没有毕业就开始登台演出,并且此后一直活跃在柏林、慕尼黑、汉堡等地的剧院舞台上。1931年在一部关于女同性恋的电影《穿制服的女孩》中饰演了一个角色。这一年,她因为在一次反战的集会上念了一首诗而遭到纳粹冲锋队的谴责,这使得她所在的剧院为了避免麻烦而开除了她。她起诉了这家剧院和一份由纳粹经营的报纸,而且获得胜诉。这一年她还在一部喜剧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导游,并且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史托菲尔飞跃大洋》(Stoffel Fliegt Ubers Meer),这是她写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此后又写过六部。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这一年她和弟弟克劳斯,她的同性恋人特蕾泽·吉泽在慕尼黑创立了一家卡巴莱舞夜总会“胡椒瓶”,她为夜总会编排节目,并自己登台演出,而节目的内容多数是反法西斯的。两个月后,纳粹查封了这家夜总会,艾瑞卡被迫逃到了瑞士的苏黎世。她是曼一家最后一个离开德国的,并且从慕尼黑的家里带走了很多托马斯·曼的手稿。在苏黎世艾瑞卡又重开了“胡椒瓶”,吸引了很多德国的流亡者。
1935年,纳粹德国要剥夺艾瑞卡的国籍。在此之前她的叔叔亨利希·曼已经被纳粹剥夺了国籍。艾瑞卡询问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愿不愿意和自己结婚,使自己可以获得英国国籍。伊舍伍德拒绝了,但是他提议可以问一下英国诗人W. H.奥登,而奥登欣然同意和艾瑞卡结成“策略夫妻”(奥登也是一位同性恋者)。他们于1935年结婚。他们从未生活在一起,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艾瑞卡于1969年去世,她还在自己的遗嘱里给奥登留下一小份遗产。奥登在1936年还介绍了艾瑞卡的同性恋人德国女演员特蕾泽·吉泽给英国小说家约翰·汉普森。后来他们也结成了夫妻,使吉泽得以逃出德国。1937年,艾瑞卡移居到纽约。在纽约她和吉泽、弟弟克劳斯,以及一位瑞士作家安妮玛丽·施瓦岑巴赫住在一起,又重开了“胡椒瓶”。在她身边又聚集起一群流亡的艺术家。
1938年,艾瑞卡和克劳斯开始报道西班牙内战。同年她写的一本抨击纳粹德国教育体制的书《培养野蛮人的学校》(School for Barbarians)出版。第二年,她和克劳斯合写的关于著名的德国流亡者的书《逃生》(Escape to Life)出版。就在这一年年底,托马斯·曼和克劳斯·曼的日记中都记载了艾瑞卡给他们读了一段她正在写的小说《我们的纳粹小城》,而这本书在1940年同时在美国和英国出版,书名改为《黑暗降临》。
第二次大战期间,艾瑞卡在伦敦当记者。在纳粹德国空军对英国的大轰炸和英国皇家空军的不列颠保卫战期间,一直为BBC做德语广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她作为随军记者穿越整个欧洲大陆,近距离地报道发生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战斗。1945年6月,她随盟军进入德国,并且是最早进入盟军占领的第一个德国城市亚琛的人之一。
艾瑞卡参加了于1945年11月开始的纽伦堡审判。她采访了一些被告的律师,并对他们的辩护意见进行了讽刺性的报道。艾瑞卡明确表示法庭对被告的行为采取了纵容的态度,特别是对赫尔曼·戈林。
1946年5月,艾瑞卡离开德国前往加利福尼亚照看他身患肺癌的父亲。她在美国继续撰写和评论关于德国现状的文章。她认为戈林居然自杀成功是一件丑闻,认为去纳粹化的步伐太慢,对某些文化名人过于宽大,比如在整个纳粹统治时期都没有离开过德国的指挥家福特万格勒。她对俄国和对柏林空中走廊的态度使她被归类于在美国的共产党分子。艾瑞卡和弟弟克劳斯都因为政治观点和同性恋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1949年,对战后千疮百孔的德国深感沮丧和失望,克劳斯·曼选择了自杀。这件事极大地打击了艾瑞卡。1952年,由于美国的红色恐怖愈演愈烈,麦卡锡非美活动委员会对曼的家人不断提出指控,迫使艾瑞卡和父母离开美国前往瑞士。在那里她帮助父亲写作,成为了父亲最为依靠和亲近的人。在父亲和弟弟去世以后,艾瑞卡·曼一直负责整理出版他们的著作。她于1969年因脑瘤在苏黎世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死后葬于苏黎世基尔希伯格公墓。
艾瑞卡·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代议制政府
有关议会民主制的经典著作。约·穆勒著。1861年在英国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中译本根据英国伦敦登特父子有限公司1925年版本译出,汪瑄译。本书共18章和一个前言,中译本约22万字。主要研究了代议制政府的诸方面问题,认为理想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第1章提出政府的形式在多大程度上是个选择问题。第2、3章论述了好的政府形式应是代议制政府,并提出了好的政府形式(代议制政府)所具有的标准。第4—6章进而分析了代议制政府实现的条件和容易产生的弊端与危险。第7—10章阐述了在代议制政府下选举和投票的原则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第11—13章着重论述了议会的权限问题。第14—18章分别阐述了代议制政府中的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代议制政府有关的民族问题以及自由国家对附属国的统治。本书特点不在于论述政府理论的抽象原则,而在于提出并论证了有关代议制政府的各种问题,西方国家把它看作是研究议会制政府的必读书。对于研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重要的参考书。
医方集解
中医方书类著作。共3卷。清汪昂撰。刊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氏仿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吴鹤皋《医方考》之遗意予以扩充,采辑古方300首,附方为数更多。收方皆取诸书所共取、世间常用之方,尤为重视选录仲景诸方。至于药味幽僻,采治艰难及治奇证怪病者,概不选录。本书选录古今医籍中常用方剂约六、七百首(分正方及附方)。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丧、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方剂。
孟子译注
《孟子》研究著作。杨伯峻撰。伯峻湖南湘潭人,幼读经书好古文,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华书局编审,文物局咨询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重要著作有《列子集释》、《论语译注》、《春秋左传注》、《文言语法》、《杨伯峻学术论文集》等。是书正文由原文、译文、注解三部分构成。原文依赵岐体例分为十四卷,两卷合为一篇。译文按章直译,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力求流畅明白,间有意译。注解以朱熹《集注》、焦循《正义》为主要依据,广搜博采,吸取诸家菁华。注释内容包括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并作了简要考证和必要的校勘。书后附有《孟子词典》以备查考翻检。卷首《导言》,论述了孟子生平、《孟子》作者、篇章及对孔子的发展等问题。作者赞同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是孟子所作,万章之徒参与其事。作者认为孟子对孔子观念的取舍、发展有三:一是“天命”。孟子论“天”,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却没有主宰之天,而其中带有“民意”的理义之天为孔子所无。二是“仁义”。孔子讲仁,孟子仁义并言,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人民的生存权,由此其“君臣关系”观念也比孔子进步。三是性善论,其实际含义是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并且他还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因而重视自我修养。最后认为孟子政治主张是保守的,甚至有些是倒退的。杨伯峻的《孟子译注》是现代较有影响的译注本,中华书局1960年初版,后多次再版。
认识论
张东荪撰。1934年9月初版。为张东荪所主编的“哲学丛书”之一。本书共五章,即“知识之由来”、“知识之性质”、“知识之切否”、“知识之标准”、“认识的多元论”等。前四章为初学认识论的人而设,是其门人王光祥根据哲莫斯特凡尔德和伊文思的《哲学原理》中的一章写的。作者指出“第五章乃是我个人的主张。我这个主张蓄之心中好多年。现在愈想愈觉有些自信”(《认识论》自序)。其内容大体上与作者发表在《哲学评论》上的《条理范畴与设准》一文相同,但本书避而不用“范畴”一语。张东荪强调说,多元认识论大体上仍循康德的轨道,但重要之点“就是我把方式不纯归于主观的立法作用。我不像康德那样以为外界是无条理的。我不像康德那样把‘感觉所与’为知识的质料。我主张感觉不能给我们以条理的知识,这虽和康德相同,但条理却不能完全是心的综合能力所产,这又和康德不同了。”因此,他认为外界有其条理,内界(即心)亦有其立法。内界的立法又分两种:一为直观上的先验方式;一为思维上的先验方式。至于感觉也不是真正的“存在者”。可见,认识应该是多元的。本书是张东荪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集中表述,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信解智力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说佛五力之信解法与十力之智力。十力如常。五力者信进念定慧也。
琉璃王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舍卫国波斯匿之子,嗣王位,灭迦毗罗国释种,堕于地狱之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