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卡·曼

- 姓名:艾瑞卡·曼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5年9月
- 逝世日期:1969年8月
- 民族族群:
艾瑞卡·曼(Erica Mann,1905年9月—1969年8月),德国作家、演员、记者。1905年生于德国慕尼黑,是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托马斯·曼的长女。托马斯·曼在她出生的时候曾在给自己的哥哥亨利希·曼的信中说对生了一个女儿有些失望,因为一个儿子“更有完整的诗意”。但是很多年后,他在日记里承认,在他的六个孩子中,他偏爱长女艾瑞卡和长子克劳斯。艾瑞卡和她的五个弟妹在母亲身边长大,她的家庭属于慕尼黑有影响力的上层阶级,是各种高级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经常光顾的地方。
艾瑞卡从小学习戏剧和表演,高中还没有毕业就开始登台演出,并且此后一直活跃在柏林、慕尼黑、汉堡等地的剧院舞台上。1931年在一部关于女同性恋的电影《穿制服的女孩》中饰演了一个角色。这一年,她因为在一次反战的集会上念了一首诗而遭到纳粹冲锋队的谴责,这使得她所在的剧院为了避免麻烦而开除了她。她起诉了这家剧院和一份由纳粹经营的报纸,而且获得胜诉。这一年她还在一部喜剧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导游,并且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史托菲尔飞跃大洋》(Stoffel Fliegt Ubers Meer),这是她写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此后又写过六部。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这一年她和弟弟克劳斯,她的同性恋人特蕾泽·吉泽在慕尼黑创立了一家卡巴莱舞夜总会“胡椒瓶”,她为夜总会编排节目,并自己登台演出,而节目的内容多数是反法西斯的。两个月后,纳粹查封了这家夜总会,艾瑞卡被迫逃到了瑞士的苏黎世。她是曼一家最后一个离开德国的,并且从慕尼黑的家里带走了很多托马斯·曼的手稿。在苏黎世艾瑞卡又重开了“胡椒瓶”,吸引了很多德国的流亡者。
1935年,纳粹德国要剥夺艾瑞卡的国籍。在此之前她的叔叔亨利希·曼已经被纳粹剥夺了国籍。艾瑞卡询问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愿不愿意和自己结婚,使自己可以获得英国国籍。伊舍伍德拒绝了,但是他提议可以问一下英国诗人W. H.奥登,而奥登欣然同意和艾瑞卡结成“策略夫妻”(奥登也是一位同性恋者)。他们于1935年结婚。他们从未生活在一起,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艾瑞卡于1969年去世,她还在自己的遗嘱里给奥登留下一小份遗产。奥登在1936年还介绍了艾瑞卡的同性恋人德国女演员特蕾泽·吉泽给英国小说家约翰·汉普森。后来他们也结成了夫妻,使吉泽得以逃出德国。1937年,艾瑞卡移居到纽约。在纽约她和吉泽、弟弟克劳斯,以及一位瑞士作家安妮玛丽·施瓦岑巴赫住在一起,又重开了“胡椒瓶”。在她身边又聚集起一群流亡的艺术家。
1938年,艾瑞卡和克劳斯开始报道西班牙内战。同年她写的一本抨击纳粹德国教育体制的书《培养野蛮人的学校》(School for Barbarians)出版。第二年,她和克劳斯合写的关于著名的德国流亡者的书《逃生》(Escape to Life)出版。就在这一年年底,托马斯·曼和克劳斯·曼的日记中都记载了艾瑞卡给他们读了一段她正在写的小说《我们的纳粹小城》,而这本书在1940年同时在美国和英国出版,书名改为《黑暗降临》。
第二次大战期间,艾瑞卡在伦敦当记者。在纳粹德国空军对英国的大轰炸和英国皇家空军的不列颠保卫战期间,一直为BBC做德语广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她作为随军记者穿越整个欧洲大陆,近距离地报道发生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战斗。1945年6月,她随盟军进入德国,并且是最早进入盟军占领的第一个德国城市亚琛的人之一。
艾瑞卡参加了于1945年11月开始的纽伦堡审判。她采访了一些被告的律师,并对他们的辩护意见进行了讽刺性的报道。艾瑞卡明确表示法庭对被告的行为采取了纵容的态度,特别是对赫尔曼·戈林。
1946年5月,艾瑞卡离开德国前往加利福尼亚照看他身患肺癌的父亲。她在美国继续撰写和评论关于德国现状的文章。她认为戈林居然自杀成功是一件丑闻,认为去纳粹化的步伐太慢,对某些文化名人过于宽大,比如在整个纳粹统治时期都没有离开过德国的指挥家福特万格勒。她对俄国和对柏林空中走廊的态度使她被归类于在美国的共产党分子。艾瑞卡和弟弟克劳斯都因为政治观点和同性恋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1949年,对战后千疮百孔的德国深感沮丧和失望,克劳斯·曼选择了自杀。这件事极大地打击了艾瑞卡。1952年,由于美国的红色恐怖愈演愈烈,麦卡锡非美活动委员会对曼的家人不断提出指控,迫使艾瑞卡和父母离开美国前往瑞士。在那里她帮助父亲写作,成为了父亲最为依靠和亲近的人。在父亲和弟弟去世以后,艾瑞卡·曼一直负责整理出版他们的著作。她于1969年因脑瘤在苏黎世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死后葬于苏黎世基尔希伯格公墓。
艾瑞卡·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儿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马丁·伊登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1876—1916)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小说展现了一个信奉尼采“超人”哲学的个人主义者奋斗的一生。水手马丁偶然结识资产阶级女子罗丝,崇仰她所属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他脱离海上生涯,把“捷足先登,强者必胜”当作座右铭,刻苦攻读,发奋写作。可是屡次退稿不仅使他生活无着,而且招来各种非难和打击;更因为他对社会的激烈批评和坚执己见的态度引起包括罗丝父母在内的体面人士的不满。罗丝囿于阶级偏见,屈从家庭压力,和他一刀两断。他的一篇论文偶尔发表后,引起一场国际规模的争论,使他成为新闻人物。从此,他以前所有的文稿全成了出版界的抢手货,他也成了腰缠万贯的名流。从前蔑视、打击过他的人们一改故态,全来巴结讨好他,甚至罗丝也热望重叙旧情。他一方面看透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堕落,拒绝罗丝;另一方面又觉察和低层人们的精神隔膜,不愿再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被幻灭感包围的马丁最终只能用自杀求得解脱。
茶经译注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代科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代《品茶要录》,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烧饼歌
古代预言书。相传明太祖食烧饼,刘基适至。太祖询以后世兴亡治乱之事,基以隐语作答。答辞为歌谣体,故称《烧饼歌》、《刘伯温烧饼歌》、《帝师问答歌》。刘伯温《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据卦撰词,《烧饼歌》是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
西湖竹枝集
元代诗歌总集。1卷。杨维桢编。杨维桢曾闲居杭州西湖七、八年,与张雨、剡韶等人唱和于湖光山色之间,并倡作《竹枝词》以咏西湖。南北文人墨客纷纷属和,成为一时之盛。杨维桢把这些咏西湖的《竹枝词》结为一集,加以评点,注明作者简历,刊行于世。明清以来,不断再版,流传比较广泛。本集卷首有明天顺三年(1459)和维序,元至正八年(1348)杨维桢序。收入119家所作的《竹枝词》,另收有无名氏所作2首。卷末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冯梦祯跋。本集所收入的诗作者比较多,有不少属于没见到其他诗作传世的,如边鲁是元末画家,北庭(新疆吉木萨尔)人。他传世的唯一诗篇,就是保存在《西湖竹枝集》当中的。另外杨维桢所作的品评与传略,也为元代诗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本集收入的《竹枝词》质量并不一致,有些颇具民歌风韵,清新爽朗,但更多的则是文人应酬之作。
一髻文殊师利童子陀罗尼念诵仪轨
一髻文殊师利童子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失译,附真言,日本贤觉题记,尾题一髻文殊童子速成就无尽宝藏经,一一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