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

- 姓名:蒙台梭利
- 全名:玛利娅·蒙台梭利
- 性别:女
- 国籍:意大利
- 出生地:意大利安科纳省
- 出生日期:1870年8月31日
- 逝世日期:1952年5月6日
- 民族族群:
玛利娅·蒙台梭利(意大利语: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亚拉瓦莱镇。12岁时,随家庭迁居罗马。1886年,进入高等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1890年秋她不顾家人和社会舆论的反对,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成为意大利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医的女生。在学习期间,她更感兴趣的是医学实践而不是医学学位。经过竞争,她得到了在儿童医院当助手的职位。这使她在从医学院毕业前就已获得一些临床经验,特别是在幼儿疾病方面。1896年从罗马大学医学院毕业,被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聘为助理医生,同时还在妇女和儿童医院工作。她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智力缺陷儿童的神经与心人物篇理疾病的研究。蒙台梭利把注意力转向教育,是由于她1897—1898学年又作为旁听生学习了教育学课程。她阅读了J.A.夸美纽斯、J.洛克、J—J.卢梭、J.H.裴斯泰洛齐和F.W.A.福禄培尔的教育著作。此外,都灵大学犯罪人类学教授塞赛洛·隆布洛索关于通过适宜的幼儿教育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犯罪现象的思想,给予她很深影响。同时,她与她的老师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吉斯佩·塞吉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注意研究儿童的习惯。1898年,全国智力缺陷儿童教育协会成立,蒙台梭利为该会成员。1900年春,该协会在罗马开办一所医学教育机构,训练有志于智力缺陷儿童教育的教师。这个机构附设一所实验示范学校(后来的“国立特殊儿童学校”),蒙台梭利任校长。1901年,她离开这里,在罗马的马吉斯特罗女子学院讲授卫生学的同时,又回到罗马大学注册听课,进一步学习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开始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寻求把智力缺陷儿童教育的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1904年2月,蒙台梭利受聘在罗马大学教育学院开设大学本科课程,讲授教育人类,直到1908年。此间,蒙台梭利于1907年1月,在罗马开创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50多名3至6岁的儿童。她在这里系统地进行了教育实验,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并在欧美一些国家里传播自己的教育体系。1929年8月,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荷兰成立,蒙台梭利亲自担任主席。
当法西斯政党统治意大利时,蒙台梭利学校被法西斯政府下令关闭,她被迫于1934年离开意大利去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居住和活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她又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居住。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来自本能的自发冲动,处在不断地生长和发展状态中;他们从内在需要出发,依靠天然的求知心理和敏感性,积极地吸取环境中的印象,形成自己的个性并逐步发展为成熟的人。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和天然求知欲,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在适合其身心特点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成为身心健康、自信和有学习能力的“正常儿童”。新的教育学必须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以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防止一切有损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必要的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具有良好的、健全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主张对儿童进行肌肉练习和感官训练。她在重视儿童肌肉练习方面,发明了种种器具,设计出一套特殊的练习方法。体操分为指导的体操和自由运动两类,还有呼吸练习以及唇、舌、牙的特别练习等。在蒙台梭利看来,感官训练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基础。幼儿时期的感官训练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幼时缺乏这种练习,其后无论怎样努力,也是难以补偿的。因此,她要求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儿童能够敏锐、精微地识别各种刺激。为此,她曾特制出一套进行感官训练的教具。后期着重研究3岁前儿童的发展,强调教育应从婴儿初生开始。
由于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她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苏格兰教育研究院1946年曾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1950年也曾授予她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有:《教育人类学》(1908)、《蒙台梭利方法》(1909)、《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蒙台梭利手册》(1914)、《童年的秘密》(1936)、《家庭中的儿童》(1936)、《新世界的教育》(1946)、《儿童的发现)(1948)、《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等。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大白
医经研究著作。4卷。清·秦皇士(之祯)撰。刊于1714年。本书重点论述并解答《伤寒论》原著中的不易理解的内容,使读者阅此书后明白于心,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表里兼邪三种情况。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而南方不可用,这种观点是片面不可取的。本书条理分明,文意简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其顺堂陈氏刻本、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 博古堂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 (1883) 上海味兰书屋刻本、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还读楼刻本、1915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1922年吴门宁瑞堂殷氏石印本、抄本 (佚年) 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马裤先生
短篇小说。初载1935年5月5日《青年界》第3卷第3期。初收1934年9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赶集》。又收入1947年4月晨光出版公司《微神集》和1956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老舍短篇小说选》。现收入《老舍文集》第8卷、《老舍小说全集》第10卷。本篇以人物速写方式,写“我”在火车上见到的一位穿马裤的先生。他一上车就一迭连声地喊茶房、要手巾、讨开水,要这要那,支使得茶房团团转,也闹得别人不得安生。这是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处处对下人摆架子、耍威风但骨子里充满奴性,而又不懂礼貌、不讲文明的人。小说以一系列典型细节的夸张表现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描写生动,语言幽默,在笑声中鞭挞了自私庸俗和无耻,是老舍幽默讽刺小说中的名篇。老舍后来把它改编为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
秦并六国平话
元代话本小说。别题《秦始皇传》。作者不详。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上、中、下3卷。有图51幅,图上题字51目。书的开头有一个叙述历代兴亡的“入话”,从唐、虞、三代说起,次及春秋、战国。然后说到秦,又略述秦兴亡大概,方入正传。正文叙秦始皇因兵力强盛,逐有翦灭六国之心,派使臣至六国,要六国皆纳土于秦。六国惧,联合攻秦,并定合纵之约,胜利班师而回。继叙秦始皇命王翦伐韩,韩向齐、赵求援,不应,遂为秦所灭。秦又伐赵,屡为赵将李牧所败,会李牧被谗死,秦遂灭赵。又命王贲败魏,灭之。旋以李信为将,伐楚,败还;命王翦率兵60万再次前往伐楚,楚遂为所灭。又命王贲伐燕,燕王自杀,燕亡。最后齐亦为秦所并。中间穿插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焚书坑儒,入海求仙,博浪沙等重要情节,皆本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作者在结束时写道:“则知秦尚诈力,三世而亡。三代仁义,亲国长久。后之有天下者尚鉴于兹。”表明对历史经验的鉴戒意识。最后以1首吊古诗作结。本书的表现方式显示出宋代讲史艺术的流风余韵。作者熟于史事,然谓秦灭齐楚时孟尝君、春申君尚在,则不免于失考。全书运用历史资料,有时尽引原文,不加增饰;文字则用半文半白体,不够通俗。原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全名《全相秦并六国平话》,为《全相平话五种》之一。
结社集会律
清朝末年颁布的一项单行的行政法规。该法是清末社会大变动的情况下,清政府为加强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而制颁的。《结社集会律》颁布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初九日,计三十五条。该律规定,严禁“秘密结社”,对“各省会党”要严行惩办,并给“政事结社”、“政论集会”、“整列游行”设立了各种苛刻条件及违律罚则。如第十九、二十条规定:“无论何种结社,若民政部或本省督抚及巡警道、局、地方官,为维持公安起见,饬令解散或令暂时停办,应即遵照办理;无论何种集会或整列游行,巡警或地方官署为维持公安起见,得量加限禁或饬令解散”。故清政府的这一《结社集会律》,基本精神是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主义思潮和不断深入的民主革命运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秩序。
当生成就之佛法
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还遭甚么逆境灾难呢?经上又说:能念‘阿弥陀佛’的人,就有四方上下无量无边的佛来护念他。佛是万德万能、法力无边的,只要佛来加被,还怕甚么灾难?
五王经
佛说五王经,一卷,失译。佛对五王说世间之八苦。五王同出家。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说世乐,惟普安王说出世乐,因引四王见佛,佛为说世间八苦,遂同出家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