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

- 姓名:蒙台梭利
- 全名:玛利娅·蒙台梭利
- 性别:女
- 国籍:意大利
- 出生地:意大利安科纳省
- 出生日期:1870年8月31日
- 逝世日期:1952年5月6日
- 民族族群:
玛利娅·蒙台梭利(意大利语: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亚拉瓦莱镇。12岁时,随家庭迁居罗马。1886年,进入高等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1890年秋她不顾家人和社会舆论的反对,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成为意大利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医的女生。在学习期间,她更感兴趣的是医学实践而不是医学学位。经过竞争,她得到了在儿童医院当助手的职位。这使她在从医学院毕业前就已获得一些临床经验,特别是在幼儿疾病方面。1896年从罗马大学医学院毕业,被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聘为助理医生,同时还在妇女和儿童医院工作。她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智力缺陷儿童的神经与心人物篇理疾病的研究。蒙台梭利把注意力转向教育,是由于她1897—1898学年又作为旁听生学习了教育学课程。她阅读了J.A.夸美纽斯、J.洛克、J—J.卢梭、J.H.裴斯泰洛齐和F.W.A.福禄培尔的教育著作。此外,都灵大学犯罪人类学教授塞赛洛·隆布洛索关于通过适宜的幼儿教育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犯罪现象的思想,给予她很深影响。同时,她与她的老师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吉斯佩·塞吉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注意研究儿童的习惯。1898年,全国智力缺陷儿童教育协会成立,蒙台梭利为该会成员。1900年春,该协会在罗马开办一所医学教育机构,训练有志于智力缺陷儿童教育的教师。这个机构附设一所实验示范学校(后来的“国立特殊儿童学校”),蒙台梭利任校长。1901年,她离开这里,在罗马的马吉斯特罗女子学院讲授卫生学的同时,又回到罗马大学注册听课,进一步学习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开始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寻求把智力缺陷儿童教育的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1904年2月,蒙台梭利受聘在罗马大学教育学院开设大学本科课程,讲授教育人类,直到1908年。此间,蒙台梭利于1907年1月,在罗马开创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50多名3至6岁的儿童。她在这里系统地进行了教育实验,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并在欧美一些国家里传播自己的教育体系。1929年8月,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荷兰成立,蒙台梭利亲自担任主席。
当法西斯政党统治意大利时,蒙台梭利学校被法西斯政府下令关闭,她被迫于1934年离开意大利去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居住和活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她又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居住。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来自本能的自发冲动,处在不断地生长和发展状态中;他们从内在需要出发,依靠天然的求知心理和敏感性,积极地吸取环境中的印象,形成自己的个性并逐步发展为成熟的人。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和天然求知欲,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在适合其身心特点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成为身心健康、自信和有学习能力的“正常儿童”。新的教育学必须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以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防止一切有损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必要的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具有良好的、健全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主张对儿童进行肌肉练习和感官训练。她在重视儿童肌肉练习方面,发明了种种器具,设计出一套特殊的练习方法。体操分为指导的体操和自由运动两类,还有呼吸练习以及唇、舌、牙的特别练习等。在蒙台梭利看来,感官训练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基础。幼儿时期的感官训练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幼时缺乏这种练习,其后无论怎样努力,也是难以补偿的。因此,她要求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儿童能够敏锐、精微地识别各种刺激。为此,她曾特制出一套进行感官训练的教具。后期着重研究3岁前儿童的发展,强调教育应从婴儿初生开始。
由于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她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苏格兰教育研究院1946年曾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1950年也曾授予她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有:《教育人类学》(1908)、《蒙台梭利方法》(1909)、《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蒙台梭利手册》(1914)、《童年的秘密》(1936)、《家庭中的儿童》(1936)、《新世界的教育》(1946)、《儿童的发现)(1948)、《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等。
猜你喜欢的书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博克的作著,1756年出版。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论崇高与美所涉及的快感和痛感以及人类基本情欲》;第二部分为《论崇高》;第三部分为《论美》;第四部分为《论崇高与美的成因》;第五部分为《论文学的作用与诗的效果》。再版时(1757)又加进《论审美趣味》一文,为全书《导论》。孟纪青、汝信将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有关章节译成中文,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辑,博克把经验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他采用培根所制定的经验归纳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经验的事实为出发点来解释审美现象。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认为美是客观的,即“美大半是借助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他把这种品质概括为七点:小、光滑、渐次的变化、不露棱角,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色彩洁净明快等。崇高的对象的感性因素,其体积一般说来是巨大的,其力量是无限的,其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其色彩是朦胧晦暗的,其线条是径直的。不过,他还认为对象感性因素的可怖性仅仅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在美的观念和崇高观念的起源问题上,他以人类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为基础来探讨美感的根源。他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前者是由痛苦和危险引起的,只能引起恐惧的感觉,即痛感。但人和实际危险或痛苦间隔一定的距离,痛感亦可转化为快感,即崇高感。后者是由“爱”引起的,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社会交往又分为两性交往和一般交往。动物并不以美感为标准去选择异性,人爱异性固然以异性为先决条件,但同时亦由于异性的“美”,这种“复合的情欲”叫做爱,美感是爱引起的积极的快感。
益古演段
《益古演段》是元朝重要数学著作。元李冶(见《测圆海镜》)1259年撰。李冶去世后于至元十九年(1282)由李师征刊刻,砚坚序,今不传。明修《永乐大典》(1408),将其抄入。清乾隆间《四库》馆臣由《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加以校勘,收入《四库全书》。嘉庆二年(1798)李锐以《四库》本为底本,重新算校,由鲍廷博刻入《知不足斋丛书》。后来,同治十三年(1874)丁取忠《白芙堂算学丛书》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刘铎《古今算学丛书》本、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均是《知不足斋丛书》本的翻刻本或排印本。 李冶在本书自序中进一步阐发了他对数学重要性的看法,指出“术数虽居六艺之末,而施之人事则最为切务”。他自述本书的前身是《益古集》,据祖赜《四元玉鉴后序》,《益古集》的作者是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蒋周,生平不详,估计为北宋人。李冶认为《益古集》成就可与刘徽、李淳风相颉顽,而“其閟匿而不尽发”,数理不清晰,于是“再为移补条段,细繙图式,使粗知十百者便得入室啗其文”,遂成是书。
广川书跋
宋代金石学著作,收录作者在铜器铭文和碑版铭刻上的题跋。董逌撰。传世以明毛晋校刊的汲古图本最为通行。董逌(生卒年不详),字彦远,宋东平人。在政和年间(1111—1118)官至徽猷阁待制,建炎(1127—1130)以后,曾附张邦昌为官。还撰有《广川画跋》6卷。本书10卷,书末附有铭刻摹拓及图象之类。全书金石并列,按时代编次。前4卷以殷周青铜器为主,其间或杂以石刻如石鼓文、诅楚文,等等,跋近60则。第5卷以后以碑帖为主,跋近140余则。因是按时代排列,所以中间也杂有铜器铭文如新莽权等,但为数不过数件而已。碑帖的最后附有宋人数帖,论断考证皆极慎当,为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书中所收殷周铜器,多出于《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都是当时传世的重器。董逌对铜器年代的断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比较精审的。作者不通古文字而多牵强于礼书,是其不足之处。鉴别石刻真伪,如断定滕公石椁铭、孙叔敖碑之不可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认为例如石鼓文为周成王时物等等,则是误解了文献的记载。
真仙直指语录
古代内丹术书。元玄全子集。二卷。收集道教全真派多位大师的语录,阐述修心养性、内炼丹道的道理。上卷五章,分别为:《马丹阳语录》、《刘长生语录》、《谭长真语录》、《丘长春寄西州道友书》、《郝太古语录》;下卷只有《尹和清语录》一章。收入《道藏》第九九八册。
儒门事亲
中医综合类著作。15卷。金张从正(约1156~1228)撰述,麻知几等补记。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人。久居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金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好学,精医术,名噪中州。兴定年间入太医院,不久告归,与麻知几、常仲明游隐水之上,发明玄妙。学宗刘完素,用药偏寒凉,主张祛邪以扶正,邪去正气自安。认为“汗、下、吐”三法可行,总括了许多的治病方法。本书成书于1228年。约15万字,现存有元中统三年(1262)刻本,其后世翻刻本较多,新出版的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铅印本,以及1984年河南科技出版社校注本。
北征记
北征记,一卷,明杨荣撰。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成祖即位,简入内阁,更今名。历官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正统五年卒。谥文敏。明史卷一四八有传。是篇载永乐二十二年杨荣等扈从北征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