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周

- 姓名:黄以周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定海人
- 出生日期:1828
- 逝世日期:1899
- 民族族群:
黄以周(1828—1899)清经学家、哲学家。本名元同,后改今名,复以元同为字,号儆季,晚号哉生。浙江定海人。著名经学家黄式三之子。生于清道光八年,卒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授浙江分水县训导,加中书衔,昇教授。曾主讲江阴南菁讲舍、宁波辨志精舍, 从学者甚, 江南高材多出其门下。
学承庭训,以汉郑学为宗,兼採朱熹理学。认为三代以下经学以郑玄、朱子为最,而汉、宋两学之流弊皆因乖漓圣经之义,既不合于郑、朱,更无论于孔、孟。治经常上追孔、孟遗言古训,以探究《易》、《诗》、《春秋》之旨,并皆有著述。尤精“三礼”,把“三礼”视作经典宗主,故详考礼制,正旧说之误,释学人之疑,撰《礼书通故》一书。又认为孟子学孔子,扬圣学而未亲受孔子之教,其间有子思综七十子之亲闻,承孔子而后啓孟子;而子思之学始于诗书,终于礼乐,明于仁义,其所阐述的乃圣教之真旨,乃著《子思子辑解》七卷,以作为研究由孔子到孟子之踪的枢轴。
在哲学思想上,黄氏以明经传道为己任,辨虚无、辨絶欲、辨利义,对宋代以后长期争论的许多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反对虚灵说,指出“虚灵之说未知出自何书,传自何人?学圣贤之学者,津津道之。虚灵之说炽,诚明之学微矣”(《南菁讲舍文集·辨虚灵》)。更反对用佛教和道教的幽眇悬空之语附会儒学,认为儒学的基本精神在于实。他说:“惟其有,故实。充其实而美而大而神圣,可以循序渐进。今欲一空其所有而归于无,非吾儒之所谓道德也。吾儒之学未闻以无言也。言无者后人诬託之也。”(同上书,《辨无》)辨明儒学与佛教、道教的区别,指出佛、道两教有无心无情之说,而儒学祇讲人心、尽心、存心,“未闻言无心”;儒学祇讲“天地之情”、“万物之情”、“圣人之情”,而“未闻言无情”。由此批评某些儒者或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指斥提倡无极而太极说的周敦颐和心体无善无恶的王守仁、王畿等人。反对把利与义割裂开来,认为利与义是统一的,“言利者,普其利于天下,合义言之也”,如禹平水土,稷教稼穑,“君子谓之义,以其利物之功大也”(同上书,《对义利问》)。意谓有利于天下多数人的事情,其本身就是义;这种义同时也包含着利。又论证了仁义与利益的关係,指出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没有义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利。他说:“外仁义以言利,利必参害”;没有利而专言仁义,则“仁义为空言”(同上)。还反对空谈德性而忽视学问,指出“德性之善,非问学不成”(同上书,《德性问学说》)。著作尚有《经训比义》、《南菁讲舍文集》、《儆居杂著》、《黄帝内经集注》等。
黄以周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怡颜斋兰品
日本松冈恕庵著,松冈恕庵(1668-1746),名玄达,字成章,别号怡颜斋。日本江户时代儒家、本草学者。书中涉及许多中国文人对兰花的题咏和中国本草学家对兰花的考证。
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经
《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原为《洞真玉清隐书经》之一部分。后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卷分三篇。第一《高上玉清刻石隐铭内文》。内载符文一百七十字,皆为鬼神之隐名秘讳。据称太平道君以此隐文刻于酆都山鬼神宫室,学者依法书写佩带此隐文,可以制鬼检神。第二《高上灭魔杀鬼上法》。内载「杀鬼玉文」(咒语)五条,据称乃高上玉帝授与五位杀鬼都吏。学者依法思神唸咒,书写玉文,可以制御万魔,剪灭群凶。第三《高上九天驱除邪精神慧上法》。内载两条咒诀,一名「九天玉帝神咒」,一名「玉帝咒鬼卫灵上法」。据称道士夜行独宿,若遇魔鬼来犯,可诵此二咒,召神兵前来护卫,驱邪灭魔。
燕翼诒谋录
史料笔记。五卷。南宋王栐撰。是一部记载北宋典章制度兴革得失的史书,上起建隆,下迄嘉祐,凡一百六十二条,涉及职官、选举、食货、兵、刑、地理等多方面,悉以国史、实录、宝训、圣政等书为据,凡稗官小说,悉弃不取。全书记载宋代典章制度的创立因革,主要是职官、选举制度,也涉及食货、兵刑、地理等方面的情况。时间起自建隆,迄于嘉祐。据作者自序,其编写宗旨是因为有感于南渡以后,典章放失,祖宗良法美政,俱废格不行,故详叙制度的沿革变迁,议其得失,给当政者提供借鉴。知其有为而作,不同于其他笔记信手随札。成书于宝庆三年(1227)。今有中华书局标点本行世。
说罪要行法
佛教律仪书。唐义净撰。一卷。述说忏悔之法。内容有三部分:一为月半、月末二时忆所犯罪,并对人“发露”,以除罪;次为“每食罢发愿法”;三为“洗净法”。此书见载于诸版大藏经。
清净心经
一卷,宋施护等译。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持世经
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法印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持世菩萨所问︰‘云何菩萨能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相?云何得念力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无上菩提?’佛随问开示,答下列法门︰五阴、十八性、十二入、十二因缘、四念处、五根、八圣道分、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并说过去诸佛本事。依《出三藏记集》卷二、《大唐内典录》卷六等所载,晋·竺法护译《持人菩萨所问经》(又作《持人菩萨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为本经之同本异译。又《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谓本经与《善臂菩萨所问经》为同本异译,则显系错误。按,《善臂菩萨所问经》专说菩萨之六度行,故不可视为本经之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