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

阿德勒
  • 姓名:阿德勒
  • 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性别:
  • 国籍:奥地利
  • 出生地:维也纳
  • 出生日期:1870年2月7日
  • 逝世日期:1937年5月28日
  • 民族族群: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医学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商的家里。189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2年参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组,并继弗洛伊德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但由于不同意弗洛伊德对性的强调,两人很快就决裂了。1912年创建个体心理学派。一战后从事儿童指导工作,并成立了儿童指导中心,1926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学,1932年任美国心理学讲座的主讲,1934年后定居美国,并任美国长岛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1937年因病在苏格兰去世。主要著作《器官低劣及其心理补偿》(1907)、《神经精神病体系》(1912)、《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1920)、《理解人性》(1927)、《社会兴趣:对人类的一种挑战》(193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要领是“自卑情结”。自卑是由于人的自身身体的缺陷和人与限制其需求的环境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每一种神经病都可以理解为患者想要使自己摆脱自卑感的一种企图。从心理学上讲人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阿德勒称这种内驱力为“追求优越”。每个人生下来时就会发现自己身心存在着不足,为要超额补偿,势必发展优点。但这种补偿不能太过分,过分的心理补偿一方面会产生“天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人的心理不正常。阿德勒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并对其作了重要修改。他反对弗洛伊德关于婴儿天生就有性欲的见解。而论证到有自主的本能是一个事实,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儿童天生有反抗父母的情结,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日趋完善,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种力求获得权力和重要地位的不平凡的欲望。他强调培养一个孩子具有良好的使用能力必须对自主性进行合理的控制,过分压抑会使儿童变得怯弱,而过分放纵就会发展他们的统治欲。阿德勒的思想促进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演变,最终导致了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出现。由于阿德勒的影响,“个体心理学”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在美国。

猜你喜欢的书

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复杂紧张的情节。以一间病室为主要场景,以一对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他们的争论作为主要情节,却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知识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受尽生活的煎熬,对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次他因为看到一队被押解而过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一下子明白过来: 自己原来就生活在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里,而且永远无可逃遁。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时每刻都感到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于是被关进了治疗“疯子”的第六病室。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京刚来医院时,想在周围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现实里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径,躲在家里喝酒,看书,并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妥协的自欺欺人的哲学。然而残酷的现实,使拉京内心越来越苦闷和矛盾。在和格罗莫夫的争论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对方的激烈言辞和愤怒的抗议所吸引,渐渐觉悟和清醒过来。但是他很快也被当作疯子关了起来,最终被迫害致死。格罗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锢着,受着折磨,专制仍在延续。

宗子相集

宗子相集

十五卷。明宗臣撰。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吏部文选司、福建参政。官至提学副使。著有《宗子相集》。宗臣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后七子”之一。其诗跌宕俊逸,颇能取法青莲,而意境未深,间伤浅俗。其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日官场丑态有所揭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集初刻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由门人林聘中、黄中等人校刊。凡八卷。其中,诗四卷,文四卷。前有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樊献科序。是为闽本。是集乃万历年间,由林聘中、黄中等人重新编辑、校刻,凡十五卷,篇目有所增益。此本前有欧大任撰《宗子相传》,王世贞撰《子相墓志》和《宗子相祠碑》及王世懋、张养性等人祭文。《宗子相集》尚有十二卷本,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书林郑氏云竹斋、万历四十年(1612年)范济宇均按十二卷本翻刻。此外,《宗子相集》还有明天华阁刊刻的二十五卷本存世。

瀛涯胜览

瀛涯胜览

中国古代外国地理游记。马欢撰。明永乐十四年 (1416)成书。除旧刻本外,还有近人冯承钧的校注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 (今绍兴) 人,信伊斯兰教,通阿拉伯文。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奉旨于1405—1433年七下西洋(指今印度洋),马欢3次随行,任通事 (翻译),沿途记录了亲身见闻。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

礼书纲目

礼书纲目

八十五卷。清江永(1681-1762)撰。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为未完成之作,后人续修亦未完成。江永广摘博讨群经,以《周礼》原秩列纲目,为《礼书纲目》,自称“欲完成朱熹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此书仿《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并多能补其所未及。《礼书纲目》不随意立异,如《士冠礼》履夏用葛以下五十字,本在辞后记,《仪礼经传通解》移置经文陈服节末,江永则沿用《周礼》原说,不故意诘难。又如《仪礼经传通解》割裂《士冠礼》,江永则仍用记文,不用《通解》尤为详慎。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相比,《礼书纲目》逻辑性强,内容更为详实,仪例较密,是研究礼学价值颇高的着作。版本有清熹庆十五年(1801)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黄氏试馆刊本,婺源刊本。[改]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

儒家修身思想是由孔子提出,并把修己与安百姓联系起来,是一种"内圣外王"之学,其修身思想集中地展现在古本《大学》之中。朱熹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的修身思想,并运用理学思想对古本《大学》加以诠释与补充,著《大学章句》,称此书为"初学入德之门",并使古本《大学》"亲民"的思想发生转向,把《大学》是一种"帝王之学"转变为人人皆能成为圣贤的"大众之学",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大学章句》的修身思想强调修己、治人,并且要实现"止于至善"的社会理想,可以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消除道德危机提供借鉴。对《大学章句》修身思想的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其修己、治人、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涵,发掘其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为今所用。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亦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等。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本经称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付嘱,在弥勒下生之前救助六道受苦众生,故地藏菩萨发愿普度众生。谓一切众生凡信奉供养地藏菩萨,均可蒙拔济。又谓供养地藏功德无量,且依布施之多少而功德各别。本经与《大方广十轮经》同为地藏信仰的重要经典。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