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

- 姓名:阿德勒
- 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性别:男
- 国籍:奥地利
- 出生地:维也纳
- 出生日期:1870年2月7日
- 逝世日期:1937年5月28日
- 民族族群: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医学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商的家里。189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2年参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组,并继弗洛伊德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但由于不同意弗洛伊德对性的强调,两人很快就决裂了。1912年创建个体心理学派。一战后从事儿童指导工作,并成立了儿童指导中心,1926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学,1932年任美国心理学讲座的主讲,1934年后定居美国,并任美国长岛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1937年因病在苏格兰去世。主要著作《器官低劣及其心理补偿》(1907)、《神经精神病体系》(1912)、《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1920)、《理解人性》(1927)、《社会兴趣:对人类的一种挑战》(193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要领是“自卑情结”。自卑是由于人的自身身体的缺陷和人与限制其需求的环境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每一种神经病都可以理解为患者想要使自己摆脱自卑感的一种企图。从心理学上讲人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阿德勒称这种内驱力为“追求优越”。每个人生下来时就会发现自己身心存在着不足,为要超额补偿,势必发展优点。但这种补偿不能太过分,过分的心理补偿一方面会产生“天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人的心理不正常。阿德勒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并对其作了重要修改。他反对弗洛伊德关于婴儿天生就有性欲的见解。而论证到有自主的本能是一个事实,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儿童天生有反抗父母的情结,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日趋完善,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种力求获得权力和重要地位的不平凡的欲望。他强调培养一个孩子具有良好的使用能力必须对自主性进行合理的控制,过分压抑会使儿童变得怯弱,而过分放纵就会发展他们的统治欲。阿德勒的思想促进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演变,最终导致了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出现。由于阿德勒的影响,“个体心理学”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在美国。
猜你喜欢的书
公是集
宋代诗文别集。54卷。。刘敞著。刘敞字原父,号公是。此书是刘敞生平所著诗文的汇集,《宋史·艺文志》称《刘敞集》75卷。其弟刘攽所作《序》称公是先生总集75卷,计古诗20卷、律诗15卷、内集20卷、外集15卷、小集5卷。原书不存,《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重新编排为54卷。卷1至卷4为赋,卷5至卷29为各体诗,卷30为制诰,卷31至卷33为奏疏,卷34、35为表、序,卷36为记,卷37为义,卷38至卷40为论,卷41为议,卷42为说,卷43至卷45为书启,卷46至卷48为杂著,卷49为碑辞、箴、赞,卷50为文,卷51为家传、行状,卷52、53为墓志,卷54为石记。刘敞与其弟刘攽皆以文章名重一时,而刘敞更是“才思极多”。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称其“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屠老庄之说,无所不通。为文章尤为敏赡”(《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刘敞为文议论宏博,文词灿烂,风格古雅。其诗亦典雅丽则,集中多酬答唱和之作。其绝句清新可爱,如《微雨登城》2首、《春草》、《柳河》等。有《四库全书》本。
康熙天长县志
四卷。清江映鲲修,张振先等纂。江映鲲,字南溟,四川阆中人,举人,康熙元年 (1662)来知天长县事。张振先,邑人,贡生。天长县志,一修于明嘉靖二十九(1550)县令邵时敏,再修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县令田所赋,三修于崇祯六年 (1633) 罗万象。迄清康熙十一年 (1672),诏各省府州县,急修县志,并传檄以《河南通志》为式。时知县江映鲲乃延张振先等主其事,设局纂辑,越一载而志成。其目为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城池、河防、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公署、学校、选举、祠祀、陵墓、古迹、帝王、名宦、人物、孝义、列女、流寓、隐逸、仙释、方技、艺文、杂辨。天长旧志,为六十类,此则改为三十,其取材仍多旧文。此志体例亦具粗备,叙事过于简略,志中所载多有齐东野语。惟田赋志,所载尚详。有清康熙十二年 (1673)刻本、民国抄本、1960年影印本。
西方文学研究
论文集,王国维著,收录了王国维《莎士比(亚)传》《英国大诗人白衣龙(拜伦)小传》《英国小说家斯提逢孙(斯蒂文森)传》等西方文学家传记八篇。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类著作。清吴谦等纂注。十七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即《医宗金鉴》卷一~十七)。是书因《伤寒论》流传既久,残缺不全,存者编次传写多误,欲正其错讹,删繁补遗,遂博采诸家精华,辑成此书。约当乾隆七年(1742)编入官修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一至十七卷。内容为辨六经病脉治、辨合病、并病、辨差后劳复、阴阳易、辨坏病、辨温病、辨痉湿暍、辨霍乱、辨汗吐下、病脉篇、平脉法、辨脉法及正误、存疑、合药分剂法则、经脉图注、伤寒刺灸穴图等。每篇之首,设有总论。后录张仲景原文,文后加注,释解原文。集注采录诸家之言。内容简明扼要,颇切实用,为初学中医必读书。于 《伤寒论》之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英殿本排印本。
后村诗话
南宋刘克庄(号后村居士)撰。该书是撰者六十岁至八十二岁的二十余年间陆续写成的。据书后跋语说:“前、后集各二卷,六十岁至七十岁间所作。续集四卷,乃公告老归后所作,时近八十。新集凡六卷,专采唐诗之新警者。咸淳戊辰(1268)五月夏间也,时年已八十二矣。”其中新集六卷是刘克庄晚年失明以后背诵唐诗的记录,极少评语。前、后、续集,则以评诗为主兼及记事。有中华书局83年点校本。此书凡4集14卷,前、后、续三集统论汉魏唐宋诗人,以唐宋诗为多。新集则详论唐诗,皆“采摘精华,品题优劣”(《四库提要》),对唐诗中大量的名篇佳句、诗人的品格进行了品评。后村论诗不主一家,不拘一格,无门户之见。郭绍虞先生的《宋诗话考》极力称赞此书“网罗众作,见取材之博,评衡惬当,见学力之精”
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全一卷。成都府慈恩寺僧藏川述。略称地藏十王经、十王经。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本经叙说人死亡后,于冥途中经十王殿受善恶审判之情形,及地藏菩萨发心之因缘。即初述佛临涅槃时,放大光明照耀阎罗国,阎魔王及十大王众皆来集会;次述众生之三魂七魄,及命终后须经秦广、初江、宋帝、五官、阎魔、变成、太山、平等、都市、五道转轮等十王殿,受生前所造善恶业之审判,并叙述地藏菩萨发心之因缘与本愿,及明示阎魔王之本地即是地藏菩萨;最后则以佛性偈为终结。一般所谓之十王经,系指本经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二经,关于二经之异同处,有诸多异说,略述于下:本经之经名下题有成都府大圣慈恩寺藏川述,此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之署名相同,且据本经古本卷末之记载,本经系东汉严佛调三藏于入定时,承真佛示现授与,后至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由藏川法师译述,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为同本异译。然日人景耀于其所著之考信录卷四中则举出,本经之文体稍杂乱,且混合许多日语在文句中,故推测本经非为我国之译述,或系日本平安末期或镰仓初期,由日人根据预修十王生七经而伪撰者。






